
昔日荒沟变椒园

也许因为我在农村长大的缘故,我对农村总是有种特殊的感情,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闻着泥土特有的芬芳,一切都让我深深的迷恋。虽然我一路读书,不断登攀,直至上大学,后来参加工作。可我每年暑假,都要回村参加生产劳动。后来结婚生子,依然带孩子参加劳动。老公戏称我是城乡结合部的,身上永远带着泥土味。我认为,劳动可以塑造人,劳动锻炼可以培养孩子的吃苦能力。一个能吃苦的孩子,他学习起来就会更有动力,即使以后参加工作,也会比没经过劳动锻炼的孩子更敬业,更认真,起码不会很浮躁。
同时我认为,就孩子的教育而言,身教重于言传。因此每年暑假,我都会手把手教孩子摘花椒。我的孩子从四五岁时,就开始跟着我下沟爬坡摘花椒。有时也会因为被花椒刺扎破了小手而喊疼,但都在我的劝说与引导下,重新鼓起勇气,继续采摘。渐渐地,摘花椒的速度大大提高,也掌握了技巧,能很好地避免再次被伤害。劳动,一来可以锻炼身体,使他们体格健壮起来。二是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同时养成孩子不怕苦,不怕累,乐于奉献的品格。

说起摘花椒,还有一段故事呢。记得我上高二时,周末受芝阳的一个同学邀请去她家玩,当时她妈让她去地里剪花椒。我想,“花椒怎么剪呢?”就见她拿着一把剪刀出门了,我紧随其后,到了地里,她果真拿起剪刀剪了一枝枝的花椒,我再将一把把花椒颗粒摘下来。我问她:“你为何不直接摘花椒呢?那样不是更省事些?兴许还能快些。”她说:“花椒有刺,而且特扎手,一不小心就会把手指扎破。”我想想也是。可我记住了花椒是可以在地里种的了,在此之前我只见过邻近村子里零星有一两颗树,人们只是摘花椒叶,做花卷,烙饼或者蒸凉皮时用,很少见到花椒。对于花椒,我们是陌生的,那时根本不知道花椒还能做香料,当然也不会有人大面积种植。

恰好有一次,周末回到家,吃过饭后,父母在闲聊,“怎样能增加家里经济收入呢?咱家的地不多,又都在深沟,种小麦实在太累人,而且产量也不高。”那时,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我们村地本来就少,我们家乡又属于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种植小麦无法浇灌,雨水全靠天,土地又贫瘠干旱,根本养活不了一家老小,父母因此心里着急呀。我想起在同学家见过,人家是在地的四周种满花椒树做篱笆。我对他们说:“国家提倡退耕还林,沟地不适宜种小麦。花椒属于林业,种花椒就很好。咱可以把整片沟地全部种成花椒,总比种小麦要好些。”父母考虑再三,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就说先试试也好。
说干就干,父母打听到我们村沟对面的乔子玄,有人种的大红袍花椒,品种不错,产量也高。父亲就专门翻沟去对面村子里买回来几十斤花椒籽,到家后用洗衣服兑水泡,然后反复搓揉,让其发酵。
好长时间,看看花椒籽没有反应,想着可能是发酵未成功,操作失败了。父亲有些泄气,把整整一大盆花椒籽倒入牛圈,说开春上到地里当肥料。没承想,经过牛的踩踏,过了一个冬天,加上在牛粪里再次发酵,春节过后,拉粪上到地里,渐渐的,居然冒出了许许多多绿色的小芽,长大了,竟密密麻麻盖满了整片地。

后来,树苗可以出窝。一个周末,正巧我放学回家,就跟弟弟到附近几个村子,转村售卖花椒树苗。卖完大致统计了一下,共有一万五千多颗树苗。凑巧那一年的暑假,我被咸阳师范学院录取,我上大学的学费就是卖花椒树苗得来的。第二年,我们已经有了上一年的经验,就再买了上百斤花椒籽,再种了些树苗,很快都卖完了。从此,我们村里人一有空就开荒,两三年的功夫,整个沟里,能开垦的荒地(除了悬崖峭壁没办法开垦)都被人开垦,栽上了花椒树。我家也是那时我妈找人帮忙,开垦了好几片地,每年大约干花椒一千五百多斤。有一户森娃家,他们父子十分勤劳,村里人估算,他们开的荒地大约有四十多亩,有一年花椒大丰收,一年就收入十五六万元,盖起了新房,买了新港田,干活更有劲精神头更大了。前几年,我们村几乎家家都能收入十多万元,户户盖起了新房,自来水进户,村里也安装了路灯,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彻底告别了过去靠天吃饭的日子。

如果你有空,可以到韩城市芝川镇爱帖沟走一走,或许你会为眼前的美景所震撼。昔日长满野草的荒沟不见了,目之所及,满眼翠绿,好一个天然氧吧!负氧离子特别高。秋收的季节,一串串小小的红灯笼挂满枝头,绿色的树叶做陪衬,头上蝉鸣声声,不时有鸟儿飞过,叽叽喳喳,下面有泉水流淌,渴了累了有野桃酸枣,你会觉得那便是人间天堂。
领袖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错,满沟满坡的花椒就是农家的金山银山!花椒树不仅加固了沟坡,防止了水土流失,有效防止了泥石流的发生。而且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让农人们牢牢地端稳了饭碗!


深秋的夜晚,灞河边依然浮光掠影,人潮涌动。
岸边,处于浐河与灞河,两河交汇处的锦江国际酒店,特别显眼。高大巍峨,气势恢宏。通天的玻璃幕墙上,火红的灯光底色上,雪白的字幕“关注燃气安全,创建幸福平安”,每隔几分钟,就循环播放。不远处的欧亚大陆桥,斜拉的钢丝,在红色灯光的衬托下,组成巨大的三角形,连同河岸上的一长排路灯,倒映在平静的水面,似水下龙宫再现。微风拂过,波光粼粼。水边的芦苇,在灯光的映衬下,变成粉色的拂尘,远看还以为是粉黛乱子草,长高了,一丛丛,一簇簇,十分漂亮,倒映在水面,忽明忽暗。地上景,水中影,相映成趣,好一幅绝美的天然画作!

桥上,一长排鱼竿,高高架起在护栏上,钓鱼的人很专注,很投入。芦苇丛中,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人垂钓,忽然,有个鱼竿前边小灯在晃动,我告诉老公:“快看,有鱼!”话音刚落,钓鱼人收竿,“哦,一箭双雕!”老公兴奋了,“真是有高人,一下子钓上来两条!”只见钓鱼人把两条鱼,一一择下,又放回水里。我们恍然大悟,“哦,钓鱼,享受的是垂钓的过程!钓的是一种心情!”也许,他们是想在喧嚣的都市,享受片刻的安宁与平静,让纷乱的思绪得以梳理,感受忙碌之后的岁月静好。
网红地后海,依然那么有温度。木桥上,杂耍的,唱歌的,游人三三两两,美妙的音乐旋律,伴着时而高亢,时而婉转的歌声,阵阵飘过,很惬意!古老的套圈游戏,依然吸引了好多年轻男女,有位男青年特别突出,基本是出手必中,圈无空抛!那场面很是诱人!

各种小吃,如长沙臭豆腐,手打柠檬茶,铁板烧鱿鱼,一元小蛋糕,果仁烤面筋,应有尽有,一字儿排开,近期由于疫情的原因,各家间距都相对拉大了些,游人买了东西都自觉带走,到附近斜坡草地,或河边人少的地方去吃。疫情三年,人们已经养成了习惯,口罩随时携带,不聚集,不扎堆,自觉疏散开,既保护了自己,也有利于他人。
有个摊位的招牌很有创意,上方一面红旗高高挂在树枝上,红旗下面是“特色泡面”的条幅,周围有小小的灯带环绕,很是醒目,生意也很是火爆,买泡面的年轻人很多,远远闻着香气四溢,特别诱人。生逢盛世,人们感恩党的英明领导,感恩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讴歌一个伟大的时代!因此,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党旗高高飘扬!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个“人间值得”的牌子,让路过的人,都有些飘飘然,此刻,感觉自己就是神仙下凡,偷偷来人间游玩,一晌贪欢,有种超然物外的心境。让忙碌一天的人们,身心瞬间感觉到全方位的放松,的确有种不一样的心理体验。年轻人的创意,真是令人叹服!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能调动人的神经,让人在同样的环境中,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如果你再吃上一口冰凉的甜糕,那感觉真的是,赛过活神仙!

除了温度,更有风度。走上岸边,摩托车队排成了长龙。一辆辆整装待发,一眨眼,又呼啸而过,车上人一个个雄姿英发,他们沿河岸绕行一周,一会儿功夫,又见摩托车整齐地排在了路边,他们都是摩托车爱好者自发的,看起来却好像很有组织性。他们,是灞河岸边的巡航者,是这个城市夜晚的眼睛,是城市的未来和希望!“希望之瞳!” 我的脑海里突然蹦出了这个词。大西安年轻的一代,他们,正是这个城市的“未来之瞳!”
夜晚的大桥边,灯光明亮。路口有几家卖气球的,各种各样,色彩斑斓。太阳花样式的特别惹眼,上面有个笑脸,我不由想起那句“心有阳光,一路芬芳”,看见太阳花,人的心情便瞬间明朗。卖气球的小伙,特别热情,看见忘戴口罩的人,马上友情提醒“口罩!口罩!”彼此心照不宣,会心一笑。买的人戴好口罩,年轻小伙选一个喜欢的,送给身边的姑娘,姑娘爱不释手,举着转个圈,嬉闹着跑开了。幸福,写在他们的脸上。

有人借着灯光在拍照,夜晚的照片有种朦胧的美感,如梦似幻,与白天的景观大不同。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祖国正在高歌猛进的征途上,以前好多事想都不敢想,现在都一一变成了现实。
繁荣的时代,处处皆是美景!我骄傲!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我自豪!生于华夏,长于华夏!


薛建霞,陕西韩城市人,现住西安市未央区,咸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文学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