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悼念三哥
了了
泪波无语染苍天,
南岭悲伤心更寒。
弟侄皆言情义厚,
疫魔阻隔感恩难。

十月初一泪在流
——怀念我的三哥
昨天接到三嫂的视频,听了她的话,我心里咯噔一下不好受。三哥病重住院了,因疫情,孩子们没法去照看,只有护工一人在照护,三嫂心里十分不舒服。听了嫂子的话,我心里也十分不安。弟兄五个,如果他一走,就只剩我一个了。
我不满周岁的时候,三哥就去当兵了,还是解放后八迭冲第一批参军者,一共三个人,属他最优秀。那年,三哥十八岁,由于上学晚,小学还没有毕业,一听说有当兵的机会,他就不愿错过。之前,一大家子的大哥偷偷参加人民解放军时,是藏在汽车的车厢遮蓬深处,汽车开到南阳才发现。由于大哥的愿望非常强烈,接兵的没有办法,只好请示领导,获得了批准之后,就随部队开到了很远的东北,退休后就留在了那里,一家人就在东北生根、开花了。这次三哥当兵时,父亲是农业社初级社社长,二哥还在中学读书,五哥在小学上学,我和哑哥都小,他在家是主要劳动力,母亲不同意他去,他一再坚持,母亲就同意了。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国家也不富裕,朝鲜战争还没有结束,为了准备解放台湾,他们的部队出发,就一直开到了南方。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也在那里扎根,开花,结果。

今天上午接到侄子的电话,知道了三哥不幸的消息。刚过零点,我的哥哥因病治疗无效,离开了我们。听到这,我眼前恍惚,语言零乱,不知道该说什么才是。侄子关机的时候,我的心情悲痛难忍,泪水刷的一下就来了。三哥对我们都好,感情也很深。因为他去当兵,我们家庭得到了农业社的补助,让我少受了饥饿,身体获得了温暖,二哥、五哥上学也到过他的帮助。对于他的去世我真的很伤心,很悲痛。他有病我是知道的,我和妻子也去看望过,但年纪较大了,疾病难治,侄子们也尽了心,我们也没有办法。当我把这个沉痛的消息传递给我大侄子文定时,他也刚得到了这个消息,悲伤的心情与我是一样的。我们商量参加追悼会的事情,鉴于疫情,南方侄子也说明了情况,建议我们保重身体,不用前去。文定也同意我的看法,只把心意用微信来表示。我让他告知侄子文涛,又通知了的侄子文秀,把我们的意见告诉他们,他们也能理解。夜里,刚吃过饭,侄女红艳打电话闻讯,不管我如何劝说,她和她的武子姐、红丽姐坚持了哀悼的心情。三哥的亲侄女们,对自己的三爹感情都非常深厚,没有理由不让她们表示敬意。我通过与大侄子商议,满足了她们的心愿。

李俊三,应该是我的二哥,在一个爷奶中排行老三。鉴于他的名字有了数字顺序,我们仍然喊他三哥。他1936年出生,于2022年10月25日凌晨去世,终年86岁。他1955年秋当兵去了南方,1959年9月转业到茂名,参加政府后勤工作,后转入茂名热电厂,上世纪九十年代退休,仍然在附近学校做看护。当兵的时候,他表现得很机敏,很勇敢,不怕苦,不怕累,坚持钻研技术,射击比赛在广州军区曾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受到广州军区的表扬。捷报还寄回了家乡,受到了村民们的爱戴和敬仰。
三哥转业后到地方工作后,也任劳任怨,勤恳劳作,经常得到领导的称赞和表扬。他时刻不忘家乡,只要有空,就给家里写信,问寒问暖,听说需要什么,就尽力帮助。白糖,毛巾,只要他能办到的,都不讲代价。那个时候生活困难,探家回来的时候,总要带些好吃东西,罐头、白糖,糖果是必备的,带回来之后,由母亲分给院子里的乡亲,但也尽量满足我们的要求。有一年,我没有书写的本子,他就让三嫂在厂里收集废纸张,经过再加工后,装订好寄回来让我使用。他同二哥一样,都是李家的有功之臣,让人仰慕。

我记得他有病的那一年,虽然没有风,虽然没有雨,但是,当侄子把三哥康复的照片发在微信上,从我看到的那一刻起,风和雨顿时涌满我的胸间,脑海里翻滚如潮,思念的情绪占满了我所有的空间,只好丢下手里的一切,梳理那一段时期我印象中三哥的点点滴滴。
按计划,三哥一家那一年暑天要回来看看的,这是他们事先准备好。想不到,中途出现了变故。家属群刚建立时,侄媳妇想念她们的长辈,就在微信中提出了问题。广东的侄子看到了,解释说:“计划不如变化,老爸住院了。半个月前在家摔了一跤,头缝了四针,颈椎也有问题,脑子有点儿出血。”看来,问题相当严重了,侄子侄女们都非常关注,我也非常关心,想去看看,路途遥远,加之汛期来临,南方各地洪水泛滥,外孙女上学需要我接送,暂时没有去看望三哥的机会,只有在心里嘱咐三哥尽快康复。

从侄子发来的图片看,三哥的精神真的大不如前,由于疾病的原因,脸上臃肿的病态还保留着僵直,嘴也歪斜着,左眼大右眼小,歪斜的程度只是比当年的父亲要好一些。知道我们想看看他现在的状况,他就在康复运动的间隙里,愣愣地站在推椅的后面,双手扶着扶手,嘴抿着,想笑而没有笑出来,精神劲头远不如以前兴奋而愉悦,与我们印象中三哥的形象反差太大了。老家的侄子看了他这个样子,心情特别不好受。我的心里一热,泪都涌出了眼眶,两眼发呆,直直地看着微信上他的照片,寻找着他健康的过去。
1955年,三哥十八岁当兵去了南方,一去就是六十多年。退休以前,因生活琐碎、工作繁忙、交通不便,回来的机会很少。家乡虽说变化不大,但是在他眼里,家乡微小的变化,他都能感觉到,就是他出外几十年,回来的次数太少了。退休之后,清闲多了,就时刻挂念着家乡,想着家乡的父母,想着故乡的乡亲和儿时的伙伴。每隔几年就回来看看,感受一下北方农村的气息,体会一下家乡特有的习俗,幸福在脸上激荡,乡音在耳边回响,那个时候三哥是最惬意、最欢快的。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探亲回来,因家里农活太重,他总是和父母亲一样在地里忙碌着,没有把自己当作是客人。在外工作生活几十年,仍然没能改变他朴实善良,忠厚勤劳的性格,回到家里,脏活重活从不顾忌,总想用自己的劳累和繁忙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一切农活对于他来说,还是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各种农具在手里还是运用自如,都能拿得起,放得下。改革开放之后,家乡的经济条件好了,他再回来,都是我们陪着他和三嫂在家乡走一走,在地边转一转,看看家乡的变化,摸摸将要成熟的果实,谈谈过去曾经接触到的事情,说说彼此的心里话,心情也是蛮高兴的。每天早上起来后,他都是轻轻地离开,在马路上、街道边,迈开两腿,伸展双臂,吸收着新鲜的空气,领略着清晨的风光。我就是受到了他的启发,才坚持晨练的。他每次晨练回来,冲凉之后,就随手把自己的衣服洗好、拧干,搭在铁丝上凉,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干净利索,勤快揽杂,心灵手巧是他的特点,我们弟兄几个,都比不上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经常在我们面前夸他,用来启发我,让我也动手干点儿家务活。那时我小,光知道玩,就是不肯去仿效。母亲说他,还会纺花织布纳底子,甚至给我织毛衣,这些妇女动手的活儿他也会。因此,经常引来女人们羡慕的目光,让爷们看了妒忌。我记得小时候穿的那件毛衣,就是他亲手编织的。毛衣很厚,毛线很密,穿在身上很暖和,我一直穿到了初中。那一年,我在县城盖房子的时候,学校正在进行期末考试,脱不开身回来招呼。正好他探亲在家,就替我照看房子场地,楼上楼下,忙里忙外,见啥做啥,还帮我把忘在家里的毛衣也捎了回来,让我非常感动。

重感情,小义好,很节俭,是它的习惯。他每次探亲回来,都给我们带回好吃的东西。在那个生活艰难的时代里,能填饱肚皮是奢望。罐头和糖果,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见一见简直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只要回来,背包里就是个百宝箱,总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好多我们没有见过的好吃的东西。里面曾经还有咸鱼肉罐头,彩纸包裹的糖果。有些东西我们不舍得吃,过年的时候母亲才拿出来一点儿一点儿分给大家。那种淡咸纯香的味道,到现在想起来还直咂嘴。他们一家在南方,有三个孩子,生活也不宽裕,几个工资也是算着化。为了能省几个钱寄回来孝敬父母,他从不乱化钱,就是孩子们的头发,也是他自己学着给孩子们理的。听说家里缺少衣服穿,那一年回来,他带了三四包,有些是他们退下来的,有些是单位同志捐的,反正我们穿上都是新的,冬天照样暖和。出门干活,上街走亲戚都穿着,感觉非常好。他一生朴实勤劳,受人爱戴。养育了三个孩子,功成名就,也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2012年暑天,三哥率领全家千里迢迢从广东回到了家乡,那是我们的家乡最轰动的日子。全家45口在一起合影,对于我们八迭冲道而言,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大家庭。为了能够统一时间,三哥一声召唤,侄子们提前请假,早做准备,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从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准时聚集老家后凹。那种场面,谁看了都说很不容易,很难得,侄子们克服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全家为了这一个目标相聚,满足了三哥和我们的愿望。他们本来2014年要再次回来的,因为我带着为孙女去了一趟茂名,使得他们的计划延后。经过充分的准备,我把回西峡的时间定在第二年,家里也做好了准备工作,他们啥时回来,我们就啥时从洛阳出发。当时,侄子也盖好了房子,等着他们回来居住,家里的一切工作完备,都期待着他们省亲归来,谁想三哥竟出现了病情。
后来,虽然三哥的病情有了好转,能到马路上做短暂的活动,但身体大不如前,我们都很挂念。我和锦秀为其他事情还专门去茂名照护一段时间,他在家总是陪着我们,或者在广场徒步,也要表现出愉快的样子,身体的确得到了好转。后来,他在家里又摔跤了,住进了医院。经过治疗,效果不是太好,生命出现了不好的症状。得到消息,我和妻子立即去茂名照护,帮助他康复。情况虽然往好的方面发展,但他仍然离不开轮椅。尽管如此,他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自己下来行走了,需要侄子们天天到跟前照护。我看在眼里,心情十分难过。我们回老家后,经常与他们视频,及时了解三哥的病情,希望再次到茂名予以照看。只是疫情的缘故,总没有实现,视频聊天就成了我们的期盼。想不到,事情的发展竟然出乎了我们的意料。
雨落地面随风去,悲临心头恨日短。三哥虽然走了,但情意是难以停止的,四个哥哥至此都走了,我们会永远记忆的。他们的功劳卓著,他们的精神高尚,永远值得在家族里发扬光大。
三哥,今天是农历十月初一,一个阴雨的季节,一个怀念亲人的日子,是给故去的亲人送寒衣的祭日,我们照样不会忘记你的。请你离开人间的时候,不忘记保佑你的后人。
三哥,安息吧,我们会依照你的奋斗精神,开创新的生活环境,享受美好的幸福生活,让你的精神发扬光大,让家族的旌旗高高飘扬。
2022.10.25.
七绝.悼念三哥
了了
泪波无语染苍天,
南岭悲伤心更寒。
弟侄皆言情义厚,
疫魔阻隔感恩难。
李俊科,网名了了、巴族十三客,河南西峡八迭人,退休后客居洛阳。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委会会员,中华精短文学学会联盟会员,洛阳市作协会员,洛阳诗词学会会员,出版有《恩情重于山》、《赵洼,曾经的地方》、《后凹,远逝的记忆》、《山村细雨》等文学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