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情民歌的文化錧干部李贤琼
文/杨遵贤
李贤琼老师,一位普普通通的文化干部,为繁荣宁都的文学、群众文化,培育新苗,奉献出毕生精力。
1925年8月,他出生于宁都县刘坑村一个农家,原名旭昇。1947年7月,毕业于宁都翠微小学,一毕业就教书,有时也种田,为糊口,顶风冒雨,四处奔波,饱受了人世的艰辛。1949年,宁都解放,这个农家子弟学来的文化知识派上了用场,人民政府派他去征粮、丈量、分田、填表造册,还搞宣传。
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还在农村,农村这座蕴藏着丰富民间文艺的宝库孕育了他的艺术细胞。他不仅爱同农民一道舞龙灯、踩高跷、游马灯、唱“半班”,尤其酷爱民歌,一声“哟嗬---哎”,引得满塅满垅的男男女女禁不住放开喉咙唱起来:“柑子跌落枯井心,半边浮来半边沉。你要沉就沉到底,半浮半沉伤人心。”“杨梅酸来李子甜,何必托媒讨人嫌。不如两人当面讲,石板搭桥万万年。”你这边问,他那边答,婉转悠扬,唱得千山万谷起回声。起先,他们唱的都是流传的“交情歌”“怀胎歌”“单身歌”“寡妇歌”……
李贤琼觉得这些旧民歌难以反映新时代的风貌和人民群众的心声。于是,萌发了自己动手编写新民歌的强烈愿望。民歌的形式他娴熟于胸,旧瓶装新酒,一写就顺手。他写了展现人民得解放的《巍巍翠岗红旗飘》,描写轰轰烈烈“土改”的《土地回到农民手》,抒写抗美援朝的《哥哥朝鲜来了信》,宣传男女婚姻的《世上最刁算媒婆》。一写好,他就拿出去唱,这些琅琅上口、反映现实的新民歌一下子传遍了田头屋场。
他一时名声大振。《群众报》《大众报》《赣南报》的记者采访他,鼓励他勤写稿多投稿。他的《绿雕子》首次在报纸上发表后,一发而不可收。一首首挟带浓郁乡土气息的新民歌从他笔下倾泻而出。由于成绩显著,他被评为宁都专区模范通讯员,赣南报模范通讯员。
为了发挥其专长,1952年11月,县里将他调至县文联工作,次年8月调宁都县文化馆。从此,他为群众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座艺苑里辛勤地耕耘。大跃进年代,群众性的生产运动蓬勃兴起,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歌应运而生,李贤琼长期深入工矿、农村,组织群众编写民歌、办黑板报,并将这些出自工农手中的民歌加以收集整理。他担任《宁都文艺》编辑,除了改稿编稿外,还自己动手创作。他年轻,有劲头,常常是挑灯伏案熬通宵,乐此不疲。火热的生活,激发出他奔涌不息的创作灵感,这一时期,他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一大批民歌,有四行、八行的,还有上百行的叙事民歌,陆续在省地报刊上发表。创作的《大哥学开拖拉机》《河水变成亮晶晶》鲜明生动,言简意赅,在1958年第二期的《诗刊》上刊载。这是宁都县的现代诗作者首次登上全国诗坛。
不久,中国作家协会江西分会吸收他为会员。多年的创作实践,将他的一支笔练得娴熟自如,也锻炼了他敏捷的思维,几乎能出口成章。在南昌召开的一次文艺创作会上,他跟大诗人郭小川对诗一首《细妹门前一树梨》,令满座倾到。李贤琼吹拉弹唱,样样拿手,具有较扎实旳戏剧功底。
六十年代初,他创作的第一个剧本《卖油》在《星火》月刊刊载,接着《江西青年报》发表小演唱《接姨娘》(1964年第三期),《江西文艺》发表了表演唱《姐妹猜谜》(1964年第八期)农村这块广阔天地是他创作的生活基地,他离不开生他养他的一方故土。1964年,《江西文艺》下函调他去担任诗歌编辑,他没去。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一离开农民,我的创作源泉就要枯竭。”
每年,大部分时间,他挑着以图书、图片、留声机、幻灯装备的“文化担子”深入乡村,一边宣传,一边采风,他不仅采集民歌,而且认真地发掘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记录后,又一个个讲给老表听。他有一副好口才。绘声绘色,幽默风趣,很受群众欢迎。他一进村,老表们就高兴地喊:“故事篓子来了!”于是,围着他,要他讲故事。老表很热情,拿出最好的糯米酒款待他。他后来曾对我涚:“我就在那段下乡时间学会了喝酒,酒功,是群众教会我的。”此话直率,意味深长。
他确实爱暍酒,房间里常常放着酒,“冬酒”“三甲”“新曲”“章贡”,应有尽有。早上起床喝几口,长长精神;晚上写作后饮他几杯,消除疲劳。文朋诗友一来,他慷慨请酒,酒酣耳热,他便飘飘欲仙,谈兴极浓,吟诗、讲古,潇洒倜傥。酒,浇铸了他豁达恢宏的性格,燃烧着他火一样灼热的情感。
他直言快语,胸无芥蒂,待人真诚,尤其是对文艺同仁和业余作者。六十年代,诗人李音湘从赣州来宁都体验生活,李贤琼老师陪他一道在石上乡莲塘村蹲点,一同劳动,一同采风,并从生活和创作条件上给他提供方便,使他在短期内写出一批颇有影响的力作,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共同的爱好与事业,使他们结为莫逆之交。李音湘回忆起那段生活,常常赞不绝口:“老李这种人难得,肝胆相照,爱给人做嫁衣裳。”
可以说,宁都后来一批颇有造就的文艺人才,都倾注了李贤琼老师大量心血。宁都采茶剧团初成立,招收演员,委派他物色,他慧眼识才,选中了卢梅生、黄琼树、曾建中、彭倍英,这批演员后来成了颇有名气的武生、小生、老生、花旦角色,一直是剧团的顶梁柱子。
我省知名作家,写出过数十部长篇小说与电视剧的邱恒聪,初中时,写了一首小诗,被他相中,马上破格被吸收他为县文学创作组成员,让他参加各类创作学习班,指导他写故事,派他深入基层演讲,一直辅导他高中毕业。邱恒聪曾对我说:“李老师是我青少年时代文学创作的启蒙老师,正是他的悉心护航,我才驾一叶扁舟,劈破斩浪,驶向文学的大海洋。”
李老师对笔者的教诲也刻骨铭心。读高中一年级时,我写了一首题为“布谷”的小诗,投去文化馆,几日后,就收到他们的来信,请我速去面谈,接待我的就是李贤琼老师。那时,他约摸四十来岁,却是满头白发,说话声如洪钟。他指出我的诗题很笼统,要换,我一连想了两个诗题,他都不满意。于是,他启发我用形象的东西去深化诗意,当我想出第三个题目“锄将大地当战鼓”时,他一拍桌子,连声称妙。不久,这首诗经过他的润色,在他主编的《谷雨诗报》上发表了。他还亲自跑到学校将2角钱稿酬送到我手上,我受宠若惊。此后,我跟他学写民歌,而且颇有成就,连连在省地级报刊发表。我经常拿出文章向他求教。:“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他既是我的良师,也是我的益友。赣州地区文联委派我编选《情歌三百首》,我自然想到了他这个“民歌囊子”,于是,修书一封,请他献“宝”,鼎力相助。没几日,就收到他几十首情真意切的民间情歌,为该书增色不少。
宁都文艺界的人都清楚,像谢直云、赖水生、李辉荣这赣南七十年代诗坛称雄一方的诗作者,哪一位没有恩泽过他的启示和教诲呢?我们每发表一个作品,这位文艺前贤都会欣喜若狂,而且必定要来祝贺,拿出他的酒,要与我们共同畅饮,当他呕心沥血培育的花木,一旦结出丰硕之果,怎么不感到欣慰呢?
1983年7月18日,他突患脑溢血,不幸逝世。宁都文艺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当时,他儿子李树林送来噩耗,恰遇我正在赣州改稿,悲从衷来,为之撰拟一副挽联:仙乡驾鹤,贵春秋翰墨,月夕霜晨浇艺苑;乡土为根,得山水精华,民谣俚曲翻新声。
2021、12、24
作者简介:杨遵贤,江西宁都人,生于1946年11月,报刊编辑。在省内外报刊发表作品四百万字,部分作品曾获奖,或被入选丛书。《头发杂思》发表于《散文》杂志,并收入《散文》200期精品丛书,入选江西省近当代(1919--2009)散文精品丛书。剧本原创的电视连续剧《大明奇才》曾在中央电视台电视频道播出,出版散文集《鸟语动听》(长江文艺出版社)、诗集《春天的色彩》(21世纪出版社)等。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江西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