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从来都是相对的和暂时的一个概念和感受,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概念。我们经常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甜酸苦辣咸都是对比出来的感觉,没有苦就没有甜。幸福也一样,没有对比,就不存在幸福!而且,不同的人不同的认知,幸福感也会千差万别。
2019年八月,我和徒友白云去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北段的武功山徒步,在雨中的山梁上跋涉了五六个小时,前面是看不到头的一个个山头,左右是深不见底的悬崖,脚底下是石头泥泞,雨水肆虐,雨衣根本挡不住四处透进的雨水,身后的背包越来越沉,寒冷伴着疲惫不堪和绝望,让人不愿回首,也是那次刻骨铭心的经历让我从此打消了重装徒步的念头。当时我的内心一直有个声音:幸福就是在阳光下走一段平坦的路!
幸福多半是主观感受,它会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主观感受更重要。没有一成不变的幸福感,同样的境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或者说同一人在不同的境遇下幸福感也会不同。其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做到感同身受,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情形倒是常态。当我们一厢情愿的同情所谓弱者贫者困者时,也许被同情者的内心是快乐的!幸福没有标准答案。
我们常说知足常乐,无所欲求的人容易快乐,幸福感常有,而那些欲壑难填的人很难有幸福感。有的人吃顿饱饭就感到幸福,有的人名利双全却跳楼自杀。学生一次考试成绩好就会感到幸福;病人觉得健康是幸福;卖火柴小女孩的幸福是围着火炉吃烤鹅。幸福感实在一个主观色彩浓厚的感受!
记得看过一个街头采访,主持人问一位背着编织包的打工人幸福不幸福,被访者回答,我没钱花,你说我幸福不幸福?!采访一位砌砖的打工人,他说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一位筛沙子的女工说有儿有女就幸福,另一个说吃饱穿暖就幸福,还有的说全家团圆平安就是幸福。回答五花八门。无论答案有多少,最后都指向快乐就幸福。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揭示人的需要是随着低一级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不断向高一级需求发展的。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马斯洛指出这个次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也有例外。一般来说,吃饱穿暖的人会有更高的需求,这就告诉我们那些名利双握的人为什么有他们的烦恼了!也告诉我们幸福并不取决于外界境遇,幸福更多的是源于内心!
疫情已经三年了,而西宁在2022年中已经数次静态管理,每次的感觉都不一样,十月底的这一次让更多的人心境复杂。尽管都能理解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情形下不可避免的慌乱,但还是有很多配合管控中的不满情绪。老百姓的生活被打乱的太久了,物价陡涨,诸多实际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对管控措施的失望都让人凭添烦躁,担心诉求不被关注和解决的心态较普遍。如果这个时候采访他们什么是幸福,我想,正常自由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答案一定很普遍。
歌德说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尼采说对于平凡人来说,平凡就是幸福;奥理略说幸福存在于一个人真正的工作中;米南德说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白朗宁说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爱,因为我有爱。雨果又说从梦幻中清醒过来是多大的幸福呀!……在这些名人心里,平凡、工作、学习、有爱和清醒都是幸福。所以,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是不一样的。
我喜欢梭罗说的:“任何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工匠。”每个人的幸福自己做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获得幸福的基础,人活一世,转眼即逝,为什么不让自己快乐幸福的活着呢?!
(楚兰,本名付贵兰。原创,转自本人《华人文学微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