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标签
首页
\
文学
\ 凤凰之歌朗诵【美美与共,天地立心,生民立命】作者/梦在远方
凤凰之歌朗诵【美美与共,天地立心,生民立命】作者/梦在远方
精华
热点
22-10-26 22:01
20576
阅读
关注
《美美与共,天地立心,生民立命》
文~梦在远方
如果你留心的话
河南南阳唐河人冯友兰
脱口总结的“横渠四句”非同一般
在中国历史上,要想寻找到一句
“自始至终”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
为国为民而努力奋斗的至理名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短短的22字,几乎是不二之选
它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具体注解
它是中华民族屹力不倒的动力之源
虽然至今并未进入义务教育的教材
但绝对是教材之外
知名度最高的“文化经典”
任何人只要在某个场合,听到过一次
一生中的某个时候
就会听到它的“隐隐召唤”
横渠四句的作者叫张载
与北宋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
并称北宋五子,生于1020年
因为长期在今陕西宝鸡市眉县
横渠镇传道,授业,解惑
故被后世尊称为“横渠先生”广泛流传
张载,祖籍就是开封
父亲张迪在长安宦游做官
1020年张载出生在长安
15岁那年
父亲在重庆涪陵知州任上病逝
身为家中长子的张载,卓尔不凡
带着5岁的弟弟张戬(jⅰαn)
与母亲一起护送父亲灵柩离开四川
翻越秦巴山区,入汉中,出褒斜道
走到陕西宝鸡市眉县
听说前方发生了兵变
由于滞留在眉县横渠镇迷狐岭
几乎花尽了所有的盘缠
15岁的少年张载征得母亲的同意
托人卖掉了开封汴梁的祖宅
然后在陕西横渠镇的一个村子
购地、葬父,守墓,落户
再升人间炊烟
张载选择定居横渠镇,纯属偶然
或许是冥冥中注定
“横渠迷狐岭”这个本不起眼的小地方
在日后的历史长河中
常常“惊涛拍岸"
逐渐演变成中国地图上
一个值得特别标记的“中国文化家园″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横渠四句”从它诞生之日起
就被北宋之后,每个时代的风流人物
当作立身和做事的方向盘
而且
它“最有生命力的时刻”
常常关系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内忧外患"
它″最有生命力的时刻
每一次都将中国人的中国梦,直挂云帆
文天祥在南宋末年,慷慨激昂
黄宗羲在明清易代之际,怒发冲冠
马一浮在抗日战争时期,声泪俱下
毛泽东在北国风光中“一统天下如席卷”
北京天安广场
升旗仪式庄重而又与时俱进
★★★在二十一世纪引用横渠四句
掀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制鸿篇
“横渠四句”不仅是
中国人的精神绝句
横渠四句也是
全人类朝拜的东方文化思想的尊严
北宋时陕西宝鸡眉县
横渠镆地处秦岭北麓
荒蛮而靠近西夏边关
张载为了母亲,弟弟生活平安
少喜兵法,坚持演习兵术,习武强健
距离郿县不远的邠(bⅰn)州
就是现在的今陕西彬县
有位叫焦寅的江湖侠客
文韬武略,侠肝义胆
张载跟着焦寅
学习了很多排兵布阵的兵法谋略
组织民团准备与西夏的党项人开战
宋仁宗康定元年初(1040)
一代名臣范仲淹被朝廷派到延州前线
二十一岁的张载风华正茂
骑快马去到延州前线拜见范仲淹
张载的从军热情和军事理论初露锋芒
但51岁的范仲淹独具慧眼
范仲淹至少提拔了狄青等十多名武将
偏偏断定张载可能
在“经学道统"的研习上会有更大发展
勉励他去读《中庸》
在儒学上下功夫努力钻研
劝其道:“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
不知道张载遇到范仲淹后,弃武从文
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荣耀
还是北宋“文强武弱”
导致最后宋朝灭国的历史遗憾?
张载不愧是范仲淹看中的“一块金子”
离开延安重返故乡后自撰一幅对联,
“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
在11世纪璀璨的星空中
张载最终能够成为照亮千年的那颗星
有一大半的功劳源于他的苦读钻研
“圣心难用浅心求
圣学须专礼法修。
千五百年无孔子
尽因通变老优游”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游学"与“研学"
自张载开始互相参照,彼此思辩
即相互融合,又拉开了界线
并且在现代教育实践中仍然意义深远
游学是知识分子的即兴而起
研学是知识分子的埋头苦干
游学是知识分子
“成事于有意无意之中”的“愉悦身心
研学是知识分子
认准目标梳理体系的“灵魂构建"
游学注重审美线路风景
研学注重思考理论观点
这是“张载关学"不同于“二程理学"
的治学方式
相对于程颐程颢
张载的“苦心极力”为门下弟子设定了
更难跨越的门槛
张载接受范仲淹的指点
研修《中庸》数年后
不能明白晓畅,心存茫然
遍读佛学、道家之书
仍觉得窒碍不通,又复归儒家经典
终日正襟危坐一室,左右简编
俯而读,仰而思
若有所得,喃喃自言
若有所悟,灵光闪闪
如此十八余年,岁月荏苒
最终悟出了一代宗师
以儒为体,兼融佛、道
囊括天地宇宙、政治伦理的
宇宙人生哲学观
“学有本原,四方之学者皆宗之
藻思赡蔚,气吞八荒生紫烟”
1057年
中国科举史上“千年龙虎榜”,声闻于天
三十八岁的张载
赴汴京(今开封)应考,顺利过关
此榜后来不仅出了九位宰相
而且风云际会
涌现了苏轼、苏辙、曾巩,程颐,程颢
等“文化名人大腕”
时值欧阳修为主考官
在候诏待命之际
张载尝坐“虎皮”椅,讲《易》开封京师
听者甚众,场面壮观
一天晚上,二程(程颐、程颢)至
讨论《易》,三个人秉烛而谈
张载虽是二程的表叔,
而且年龄,长他们至少十二三年
但张载虚怀若谷,
将程颐程颢的学术歇力向文化界推荐
甚至撤坐辍讲,低调自谦
语人曰:
“比见二程,深明《易》道
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
而在更高一层境界
张载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
与后来王阳明的
“吾心光明,亦夫何求"共同攀上了
人文哲学峰巅
横看成岭,侧看成面
自成体系,
等待他生命“后二十年”的躬身实践
也等着后辈炎黄子孙各领风骚的灵魂体验
张载先在祁州(今河北博野一带)
担任司法参军,典领刑狱事务
此为知州佐官
后来又到陕西任云岩(宜川)县令
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
张载推行德政
每月都设酒食款待乡老
征询老百姓对官府的意见,
他多方奔走,筹措资金
将云岩县第一所免费学堂兴办
他还说服"上官"在大灾之年
取数万军资救济灾民
并创“兵将法”
推广“边防军民″联合训练作战
展现了卓越的政治与军事才能
确保辖区老百姓一方平安
张载曾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他在地方所做的一切
全是“民胞物与”哲学的具体实践
1077年
宋神宗在开封召见时58岁的张载
询问如何治理大宋江山
张载答道:
“应以古代为法,德治为本
均土地,解民倒悬
宋神宗甚为满意
任其为崇文院校书总监
当时王安石欲大力推行“新法”
特意向张载征寻意见
张载本人并不反对变法
但主张循序渐进
而不能不讲实际,死套硬搬
提出不能“教玉人追琢”,
“形式主义,千人一面"
引起了“一往无前”风格王安石的不满
由于身患肺病,与司礼官不合
加上其弟张戬
也因反对变法被王安石罢官
于是决定归隐横渠
没想到辞职西归途中
张载在临潼,撒手人寰
他为官清贫,竟无余财成殓
他在长安的学生闻讯赶来料理后事
大雪纷飞,天冻地寒
故乡的溪水似乎在冻结中安眠
那不是涸竭
而是融入地脉
完成最后一次过滤,升华,沉淀
变得更为可口甘甜
风中的枯叶似乎在冷风中凋零
那不是凋零
而是化成春泥
发酵滋养炎黄子孙坚韧不拔的信念
张载平生或许没有历经
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但他就像无边无际的沧海一样
深邃而辽阔,雄浑而苍远
山岛竦峙,水何澹谵
树木丛生,山花烂漫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间
歌曰:
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
每一份美好都是力量的平衡
每一步发展都在为未来筑梦
每一次努力都不会辜负曾经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我的心中有个绚丽的梦
指向茫茫大地和璀璨星空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愿华夏永兴旺天下共繁荣
我的心中有个伟大的梦
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愿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有多少拼搏渴望努力后成功
有多少期盼渴望与憧憬相逢
满怀一腔热血走过一带一路
拥抱中国梦愿天下大同
愿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愿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梦在远方
2022年10月25日与印心书屋
查看全文
支持作者
给作者一点鼓励,您的鼓励是原创的动力!
更多
最新评论
3.00
5.00
8.00
10.00
20.00
30.00
50.00
100.00
200.00
其他金额
返回
打赏
最新
换一换
热评
更多
人气
更多
相关阅读
写评论...
取消
确定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2854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