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苹果园的余香 》
文/孔 凡 迅
一九七五年冬,我趁高中学校放寒假之际参加了生产队里的集体劳动,当时队里正在规划苹果园。据悉,这一方案是大队包村干部我大哥提出的,筹建果园的目的是促进队里生产多种经营、让社员们家家户户从中增加经济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因此,该方案在群众中征求意见和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和支持。
待果园选址时,即要考虑节约耕地的同时、又要考虑到土质、交通、水源等基本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后经多次探查论证和筛选,最终把果园地址选择在了距村东边约有一公里左右的河坡地上。这块土地面积约有一百亩左右、西边与一条河相临、南北两边各有一条公路贯通、在这块地的中间还有打好的一口深井、三相高压交流电源也已配备到位。由此可见,把果园选到此处,已具备了水源、电力、交通的必要条件,在整个布局上也显得更加科学合理。
当果园的地点确立后,我随测量小组按实地规划,手拿皮尺、肩扛标杆在整块土地上开始为每棵果苗定点。遵循苹果树的生长特点和规律,按株距3米、行距5米的要求逐一定位插杆做好标记。紧接着就是生产队通知全体社员出工来到果园集合,然后由队长和会计按照应植树总数、平均分配到每个社员去挖树坑,其每个树坑必须按标准挖至长、宽、深各一米,每一个树坑经队领导验收后才能确定是否合格。当所有树坑挖好后,队里统一组织把早已为此准备好的农家肥投放到每一个树坑里。待到第二年的春天到来时,队领导不失时机的积极组织全队社员开始栽种树苗,树苗按品种分类有“红星、国光、金帅”等。
在果树苗栽下三年后开始挂果、头几年,在队里的统一管理下,每年对果树的施肥、剪枝、喷药、浇水都是在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下进行的,比较有利于果树的生长。从一九八0年后,果园的命运也随着农村土地分田承包到户政策的变化而改变,这时在生产队不覆存在的情况下、而遭肢解的果园也按人口数量把果树平均分配到了每家每户进行管理,这其中我家也分到了十几颗苹果树。
当果树分给每一户管理后,果园经过了十多年的丰果期。在此期间、多数农户每年因销售苹果收入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很多家庭仅凭此一项收入翻新了住房、购置了农机等。可是好景不长,在正常管理的情况下、通常苹果树的寿命至少在五十年以上。但有的用户眼睛总是盯在水果每年的收入上,却忽视了对果树科学规范的管理。因而每年到了夏季只要一家果树生虫害,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防治、整个果园终将遭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久而久之,果树开始一颗颗死去,留下存活的果树挂果率在逐年下降。当果农的收入减少后,使果农们对果树投入的那份热情在渐渐的淡化,在管理上需要投入的成本也在不断的压缩。遵循规律,每年一到冬天要为果树修剪枝条,到了春天要对果树根部施埋农家肥一次,进入四月份为了果树保叶、防治蚜虫、卷叶虫等,要对果树喷洒敌杀死药液一次,六至七月还要及时喷洒敌百虫防治红蜘蛛等虫害的发生、平时天气干旱时还要及时为果树浇水、遇到大雨天气还要及时把果树下的水排出,由于以上这些管理环节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使得一片曾经焕发着生机、充满着希望的果园,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就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在家乡这块果园的规划、施工和后期的管理方面,我是参与者、也从中见证了果园的发展与兴衰;过去在部队服役时、我每年都会把假期放在夏季农忙季节去休,这样做可以暂时绥解一下家中人手不足的困难、也可帮助家里去管理看护正值挂果期的果树,有时到了晚上还要住守在果园,防止有不规之人前来偷摘苹果。而正是这每年一度的休假、才让自己真正有机会近距离的去体验到做果农田园式生活中的苦与乐。如今,果园虽早已远离、可自己曾经在果园里洒下的汗水、留下的足迹和与果园结下的感情、在每一次想起时、心中总是在不停的荡漾。
作者系海军南海舰队驻西沙某守岛部队转业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