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婆的白驼
文/邱志勇
外婆一生都没有自己的名字,直到今天我也只知道她姓李,出生在清朝末期一个大地主家庭。她母亲没的早,家中只有兄妹二人,李老太爷心疼孩子,就没再续弦,外婆的哥哥被送到朝阳府读书,平时家中只有这一个女孩,被李老太爷视若掌上明珠。从小就说一不二的性子,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自然是一个大字不识。不过有两点她和别人不一样:一是嫁人必须嫁给识字的(这也是后来我的舅舅和我的母亲终生受益的直接原因。他们俩是村里仅有的两个靠读书走出农村的孩子);二是出门只用白色的骆驼拉车。所以方圆百里的人们都知道,只要是白色骆驼拉的车,里面坐的就一定是李家大小姐。
这天,感到实在无聊,就央求家里常年伺候她的李妈带她出去转转。李妈征得李老太爷同意,安排让家里最有本事的李大个子赶车,三个人就出发了。一路上,小姐像一只出笼的小鸟,兴致很高,不停的问这问那。李妈知道的就慢慢说给她听,不知道的就随口编个说词,反正哄她开心就行。小姐问:“李妈,咱家有多少地啊?”李妈略带自豪的一笑:“小姐,就这么说吧,咱现在坐的车,走一天也走不到头儿啊!”“李妈,那得多少人干活啊?”“小姐,只要你看见扛锄头的,就都是给咱家干活的!”一路上,欢笑声不断,不知不觉,来到一处小山脚下,十几个干活的人坐在地头树荫下歇息。起初,小姐也怎么细看,等车走近了,这些干活的人都站起来和李大个子打招呼,小姐忽然发现有个年轻后生独自低头坐在柳树下没动,汗水湿透了他的白布褂子,身边放着一把锄头,手里捧着一本书,小姐不觉心里一动,用手捅了捅李妈:“那个看书的人是谁啊?”“他啊!柴家小七!是这萝卜沟村唯一识字的人,大家都叫他秀才。”一听说他是识字的人,小姐马上眼前一亮,让李妈搀下车,走到那后生近前,李妈抢前一步:“秀才!你看谁来了?”小七一抬头,慌忙站起来:“李妈,我没注意是您来了,不好意思啊。”小姐这才看清小七,瘦高的个子,两只大眼睛好像会说话,虽然穿的很土,但眉宇间透着一股说不出来的英气,看到这她心里蹦蹦乱跳。李妈侧身一拉小姐:“秀才,这是大小姐,听说你认识字,想看看你的书。”小七随手把书递过来,小姐翻了翻书,扑哧一笑:“我一个字也不认识。”小七呵呵一笑:“这是论语,孔子老先生的话都记在里面。”小姐听了就问“我姓李,这李字怎么写?”小七四处看了看,随手捡起两块石头,在平坦的那块上用力刻划几下:“李,上面是木头的木,下面是孩子的子,木子李。”小姐接过来仔细看了看那白色的划痕:“哦,我家的李就是这样啊,谢谢你啊。”围拢过来看热闹的人都羡慕的直点头:“秀才就是了不起,那么厚的书都能看下来。”小姐拿着那块带字的石头对李妈说有点累了,于是三人开始坐车准备往回返,干活的人们除了小七都热情的说着告别的话,李大个子甩了个响鞭算作道别。
一路上,小姐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话,李妈起初也没怎么在意,等回到李家大院就出事了。小姐径直奔向李老太爷的上房,进屋就坐在椅子上,撅着嘴巴,脸色很不好看。李老太爷见了吓一跳,赶紧走过来问:“怎么啦丫头?谁招惹你啦?告诉爹!”小姐咕咚一声把石头放在桌上:“你不说附近没有识字的人么?我今天怎么看到啦?你是不是故意骗我,不想让我知道?”说着说着眼泪就下来了,李老太爷看到姑娘流泪,心疼的不得了,一下子就慌了手脚,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原地转了几个圈,急的直搓手,忽然想起来一个人,赶紧冲门外喊:“李妈!李妈!”李妈听见老太爷喊她,赶紧往上房里跑,一看这阵势,也懵了,好一阵才醒过腔来,摆摆手,示意让李老太爷先出去,自己轻手轻脚的走到小姐身边,柔声细语的问:“咋啦?大小姐。是不是想嫁人啦?”李妈从小就生活在这里,是李老太太生前收养的一个孤儿,自打老太太过世后就伺候小姐,小姐和她就像娘俩一样,有啥话都和李妈说。今天让李妈这么一问,脸还是一下子就红了。扭捏好一会儿,才悄声说:“李妈,你去帮我打听一下。”李妈一愣,不过马上就明白了小姐的意思,简单安慰小姐几句,就转身出来了,跟李老太爷叙述了经过。李老太爷把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一样“不行不行不行!我闺女绝对不能找一个穷光蛋!”李妈不好说什么,想了想:“老爷,小姐的脾气秉性你是知道的。”转身就回来了,李老太爷在原地哦哦半天,也没说出啥来,一跺脚,也没了再好的主意。
李妈回到小姐房里,看小姐正摆弄那块石头呢,也不多说,凑近了坐着,俩人小声的嘀咕着,不一会儿,小姐的笑声就传出了屋子。
再说小七他们,等小姐走远了,又开始干活,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都夸小七,识文断字,是村里的秀才,文曲星下凡,反正都是一大堆好听的话,小七也不搭茬,只知道埋头干活,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他是想早点把手头的活干完,到地的另一头儿去看书。
柴家兄弟七人,只有小七读过私塾,虽说没取得啥功名,但他是村里唯一识字的人,当然也被大家高看一眼。尤其是需要写点什么的时候,比如家信啊、对联什么的,乡亲们都要找小七,时间长了,小七就没人再叫了,老辈的都叫他秀才,小辈的都叫他七叔,就连村里办红白喜事都要请他坐上席。今年都二十了,上门来说亲的媒人自然也不少,他却呵呵一笑,总是摆摆手,家人也不好勉强,一来二去,大家都知道他心气高,一般人家也就不好意思再来提亲了。
再说李家,李老太爷起初说啥也不同意把姑娘许配给小七,后来李妈几番开导,再加上听说人家识文断字,尤其是小姐非读书人不嫁这一条,想想也就点头了。于是安排人去柴家提亲,李老太爷坐在太师椅上品着茶水等消息,本以为对方会满口应承,谁知道快晌午了,媒婆回来了,脸拉拉的老长,一边揉脚说自己如何辛苦,走的脚都疼了,一边数落小七的不是:“一个穷光蛋!不知好歹!走桃花运了竟然还晃荡脑袋不乐意!气死老身了!”李老太爷听完,心里也很不是滋味,自己的掌上明珠,屈尊下嫁,竟然让人家给回绝了,以后这脸面可往哪儿搁?好生郁闷。不过这媒婆跑腿的辛苦费是断断不能少的,安排账房拿钱打发走了媒婆,这才让李妈把话透露给小姐。消息传到小姐耳朵里,大家本以为她会耍脾气,谁知道她咯咯的笑个不停,跟李妈耳语一阵,李妈她俩叽叽嘎嘎的又笑了好一阵,反倒把大家都弄懵了。
柴家人也正在数落着小七的不是,忽听门外一阵大嗓门:“秀才!秀才!你给我出来!”小七开门一看,来人正是李妈,赶紧让进屋里坐下,柴家人与李妈寒暄一会儿,李妈一脸正色对小七说:“秀才,我家小姐知道你在想什么,她让我给你捎句话,让你用心读书,不用再下地干活了,你的工钱照付。马上就该秋试了,你好好准备吧。这是给你路上预备的盘缠。”说完,把一个包袱放在桌上,起身走了。小七傻愣愣的站在原地,一下不知所措了,还是他老爹反应快:“混小子,还不赶紧送送李妈!” 小七这才想起来,紧跑几步把李妈送到村口才回来。
从此田间少了小七劳作的身影,夜里多了一盏不熄的油灯。他埋头苦读,一心准备秋闱。村里人也都知道他已是李大财主的乘龙快婿,更是对他另眼相看。
一转眼,秋闱的时间快到了。这天,家人忙着在田里收玉米,小七也放下书,赶来帮忙,大家正干的起劲,忽然一场大雨毫无预兆的从天而降,小七穿的单薄,刚开始没在意,到家就发烧了,这可吓坏了家里人,赶紧找郎中,可山水像咆哮的猛兽,根本过不去河,等了几天洪水退了,才把郎中请来,几付药下去,虽说高烧是退了,但整日昏昏沉沉的,想要参加考试是万万不可能了。村里的叔叔大爷们也都来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安慰小七。东山的老和尚特意过来看看,说了这样一句话:“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自此,小七才彻底打消了读书求取功名的念头。
等调养好身子,已是早春时节。俩家选好定亲的日子,李老太爷派来二十多人,木匠、瓦匠、石匠,就连厨师都是李家派来的,不久,一座占地近十亩的宅子就建好了,房前屋后还栽种了各样果树,村里人别提多羡慕了。在一阵吹吹打打的鼓乐声中,李家小姐被迎娶过门。据村子里的老辈人讲,过门后第二天,李家大小姐就摘下所有的金银首饰,像普通农家妇女那样靠一双小脚操持家务,只有回娘家或办喜事的时候才重新戴上,夫妻俩一生都没红过脸,很受村里人敬重。每次回娘家,都是那峰白色的骆驼拉车,后来娘家那边回的少了,那峰白驼就散养在东园里,不允许任何人役使,直至老去。外婆88岁、外公87岁,双双无疾而终。
作者简介:
邱志勇,男,汉族,大学文化,中共党员,1969年12月出生。中国名山名寺文化研究会顾问、辽宁省旅游摄影学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阜新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阜蒙县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作家协会会员、旅游协会副会长、县第十四届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