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渎神-上海治江治河打造魔都卓越
(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上海)
10月25日下午东方网消息,“世界城市日”——上海举行“一江一河”治理建设成果发布会。上海相关部门负责人向全球中外记者分享“一江一河”治理建设样板经验。
百年上海,历来是中国东方沿海、环球太平洋西岸最为靓丽的国际性魔都名片。黄浦江、苏州河不仅是上海的“母亲河”,也是这座魔都城市不断更新、改造、发展的最宝贵、最好的资源。
笔者综合上海“一江一河”治理建设成果发布会消息,从曾经“靠着江河但看不到江河、走不近江河岸”;到如今对标伦敦南岸、巴黎左岸等许多国际著名的滨水区,上海“一江一河”正努力成为超大型国际大都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样板”。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上海结合超大型国际大都市改造与建设的同时,励精图治,不断致力于黄浦江、苏州河的综合治理、改造。如今,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苏州河,正在逐步成为连续贯通里程最长、城市更新区域最大、城市功能最为丰富、最为靓丽、最为舒适“宜居宜游”的国际超大城市滨水区。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治理,是上海市历届政府致力于上海城市“一江一河”治理发展的初心。随着城市发展,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苏州河,从上世纪20年**始,贯穿上海中心城区的苏州河、黄浦江水质逐步变差,70年代末水质全线恶化,市区段,水岸一度终年黑臭,鱼虾绝迹,路人掩鼻。
自1998年起,上海市政府下决心对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先后实施了四期工程,包括截污治污、清淤疏浚、码头搬迁和环卫设施建设、两岸陆域整治和绿化建设等主要整治措施,历时20多年,总投资达400多亿元人民币。2002年,上海市又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提出了“人民之江”的发展目标,逐步推动生产岸线向综合服务岸线转变,苏州河也从单一的水质治理逐步向营造高品质生活岸线转变。
2002年到2018年,上海市政府又下决心,对黄浦江沿岸地区企事业单位动迁安置近3500家,释放的滨江用地主要用于建设全民开放共享的滨江绿地、公园、广场,累计建成了约1200公顷更加绿色生态的开放空间,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核心段45公里公共空间基本贯通,集漫步、跑步、骑行等复合功能于一体的滨江“三道”总长约150公里。从2018年至2020年的三年时间内,苏州河沿岸累计辟通了约63处“断点”,新建了约15公里滨河“绿道”,实现了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基本贯通,串连了苏州河两岸约150公顷绿地和开放空间。
水岸联动,打造“宜居宜游”,绽放绿色城市水岸秀带,提升完善滨水区功能激活人气。是上海市历届政府致力于上海城市“一江一河”治理发展的不竭动力,
迈向世界级滨水区,不仅需要硬件提升,还需要不断注入新功能,激发区域活力。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召开以来的最近10年,上海市历届政府以苏州河旅游水上航线和沿岸步道为“链”,以游览码头为节点,积极会同各区,推动“一区一特色”的水岸联动发展,黄浦是“最上海”,虹口是“海派味”,静安是“国际范”,长宁是“时尚风”,普陀是“烟火气”。上海市历届政府,始终将提升市民宜居、中外游客宜游设施质量,作为国际超大城市提升公共服务能级与提高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这几年,上海在推进黄浦江、苏州河旅游公共服务提升过程中,坚持以文旅标识建设为抓手,以码头为节点推进区域形态、业态、生态、文态融合发展,整合更多城市资源,提升旅游服务品质。让上海这座百年不衰的国际超大都市在“一江一河”治理、建设、创新、发展都市市民与中外游客“宜居宜游”中,不断注入新活力、展现新风采。
笔者作为出生、生活、成长于上海的城市变迁见证者,欣喜之余,特赋《河渎神》为评为纪。
诗意水都姿。
岸绿游船悠时。
外滩楼重幻魔迟。
江河秀带迷离。
欧翔飞桥云天歇。
晨练灯舞朗月。
打造申城卓越。
每天时尚佳节。
——2022年10月26日凌晨时事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 委书 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新上海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