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望千秋映山红
文/徐冬元
“一叫一回肠一断,宣城又见杜鹃花”。李白曾七进皖南宣城,写了42首诗,与宣城渊源深厚。这首《宣城见杜鹃花》,许是醉眼朦胧的诗仙,被眼前一片艳红的杜鹃花晃了眼、思了乡的名作。在宣城,有一片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的杜鹃山,每年从4月起,万亩杜鹃花齐放,染红一座座山头,是名副其实的“映山红”。我不知道李白是不是在那里写的诗,但我是真的被惊艳了。
这片杜鹃花林就位于著名的“千秋关”附近——宣城宁国市云梯畲族乡的汤公山上,面积有上万亩。千秋关是宁国通往浙江余杭的咽喉要道,崇山高耸,隧道幽深,地势险要,系皖浙要道,杭州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清同治二年,太平军驻守此关,安装大炮数门,今已废弃。关基用大块方石迭砌,关门上嵌石匾,横镌“千秋関”三个大字。千秋关现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汤公山海拔1130米, 山巅之上天然生长了大片高山杜鹃。每年四月开始,杜鹃花持续开放一个多月,远远望去,犹如一个巨大的花环戴在汤公山上。作为一个资深驴友,我承认我受不了这样的诱惑,决心去“征服”她!
疫情影响,不能远足,城市周边大抵还是可以走一走的。恰逢清明假期,最美人间四月天,气候宜人,柳浪闻莺。我们十余位驴友攀援登山,饱览了汤公山的杜鹃花,但这也是我这个“驴友”至今最伤体力的一次登山。可能是事先的“攻略”没有做好,去了才知道,汤公山压根就没有任何上山的捷径,但这也正是她的魅力所在。抬眼望,山峦层叠,连绵起伏,山花点缀,青山葱翠,梯田层展,绵延而下,十分壮美,充满诱惑。
但要上得山去,只能沿小路攀藤而上。藤缠树,树缠藤,枝枝蔓蔓。大家戴着手套,拽着藤蔓,蹬着峭壁,喘着粗气,全力爬山,这是步步惊心了!前面一个姐姐的脚,差不多就在我的头上踩着。有一次她抓的藤蔓断了,她身形失衡,一声尖叫,吓得我一下揪着她,虚惊一场。上山太陡,路太窄,也没有休息的地方,我们也就只能强撑着,汗如雨下,气喘如牛,一步一步往上爬。那个找葡萄的蜗牛,在树上不知道是不是也这样的爬着?我们顾不了岭高百仞,烟笼雾绕;也顾不了鸟鸣涧间,林茂路曲。
我们从早8:40开始登山,到下午3:30下山,累得几近虚脱,溃不成军。但上得山顶,却是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大有“君临天下”的万丈豪情。满目所见,汤公山漫山遍野盛放着各种颜色的杜鹃花,实实在在的“映山红”——按照我们当地习惯,我其实更愿意叫她们“映山红”:更形象、更亲切。这些杜鹃花红如火,艳如霞,紫如茵,连绵成片,竞相怒放,就像仙女随意撒下的一把种子,她们却如此激情如火的盛放着,像一条巨大的绣着杜鹃花的地毯,延伸很远;她们像一条五彩的花环,多情地戴在汤公山的脖子上,显得更加妩媚。她们耐贫瘠、耐干旱,在幽静的山野深处默默开放,或峭壁上峭立,或石缝中起舞,或山顶上招展,或小径边吟唱,正如同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不畏艰辛的中国人民,默默无闻、坚毅勇敢。
站在山巅,如同置身云端。看漫山遍野,层峦叠嶂,山花摇曳,春风拂面,真是心旷神怡,浑然忘我。遥望远处的村落,炊烟袅袅;看山下的游人,蚂蚁点点,一种征服感油然而生。
据当地老人相传,由于汤公山山高风大气温低,一般植物难以生长,只有生命力极强的高山杜鹃顽强地生长在石缝中。虽然杜鹃生长十分缓慢,花朵却迎风怒放,彰显出其不屈的傲骨。野生杜鹃花林,有的植株高达3米,树冠4米,树龄上百年,是非常罕见的高山植物群落,花朵美丽而又不失壮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观赏。
汤公山所在地的云梯畲族乡,也是安徽省唯一的畲族乡,是宁国市的东大门,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湖州市安吉县毗邻,号称皖南的“金三角"地带。带着疲惫地满足下得山来,有一处畲族文化风情园。文化园环境优美,四周绿树成荫。园区工作人员大都是本地的畲族群众,他们身着色彩艳丽的畲族服装,园内还有畲族四大姓氏来由的畲族图腾柱、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现畲族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畲族文化墙、畲族红曲酒酿酒坊等等。其中,畲族红曲酒制作工艺已有500多年时间,长期以来,畲族的先辈一直把自己手工制作的红曲酒当作珍品享用和招待尊贵客人,逢年过节餐桌上总少不了红曲酒。多年前,我曾在宁国一个畲族同事家品尝过这种米酒,那晶莹诱人的“琥珀色”、浓郁的香气和微甜的口感以及浓郁的乡情,让我那夜沉醉不知归路。风情园内,我们饥肠辘辘的味蕾得以充分满足,“鲜、香、嫩”在每一道菜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取材皆为新鲜原始,在半山腰上放养的土鸡、池塘中用活泉水养的鱼、刚刚从林里拔出的竹笋、鲜嫩的菜叶,以及那透亮的畲族红曲酒等。
春风并酒,我们醉倒在万千杜鹃花丛。
作者简介:
徐冬元,中共党员,某央企工会主任,市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杂志散文编辑,酷爱旅游、摄影、码字,时有文字见诸报刊杂志等媒体,偶有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