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的诗歌,诗化的人生
——读唐之享的诗
一
无论我们是否思人生,是否谈人生,是否思世界,是否谈世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世界是同样的世界,人生是同样的人生。”但是同样的世界和同样的人生对于每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有的人沉迷于名利,与世沉浮,斤斤计较,处处以厉害为重;有的人执着于淡泊,风起时笑看庭前落花,风落时宠辱偕忘,心闲气定。这和人生境界息息相关,境界决定了人生的高度和维度。
我惊诧于唐之享诗人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诗路历程,把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涓化成诗意的浪花,然后升华催化成一首首鲜活的诗歌,珍藏于人生风景中的珍贵档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不单纯是雕刻着时间和空间痕迹的诗歌,它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因为它不仅折射出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对时代的触摸,透过这些诗歌,我们更是看到了一个时代的一群人的心灵缩影,一群人的生命感悟之路。这种印记着一代人、一群人生命的诗歌,诗化的人生,它饱含着时代的足迹,反映着时代的心灵,同时对当今处于浮躁、迷茫化的时代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体验,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
那么,唐之享诗人又是怎样在现实和理想中践行着自己的诗歌之路,把对现实的思考和追求的理想价值揉合在自己的诗歌世界里了?下面让我一一道来。

二
唐之享诗人一路走来,历经生活的考验和磨练。大学毕业后长期身居政府要职,曾干过公司秘书、办公室主任,然后当过县委书记、市委书记和湖南省副省长,直至湖南省人大副主任退休。或许是天生对诗词文字的敏感和钟情,或许是天生血液里诗词基因的埋藏和流淌,或许是天生具有对生活诗意的把握和理解,诗人从初中时代便喜欢阅读诗词,养成诗词写作的习惯,终生与诗词相伴。在这里,吟诗作词已成为诗人生活和生命的必修课,成为诗人生活和生命释放的重要方式。也正是在诗词抒怀遣兴的诗歌世界里,诗人的生命和诗性得到了自然地结合和绽放,诗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得到了全新地释放,使得诗人忘却现实中暂时的自我,构成诗人不断自我认识、自我确认的一种新的生命状态。诚如诗人自己所言:“诗词,让我开阔胸襟,懂得爱,懂得恨;诗词,像雨露,像阳光,滋润我成长。”“学习诗词,诵读诗词,抄写诗词,遂成为我之爱好,终成‘诗粉’。”
所以唐之享诗人的诗歌大部分是从陶冶情操,寄托性灵出发。这也决定了他的诗歌总是散发着浅浅的闲适,洋溢着欢快的清香,飘洒着诙谐的语调,在看似浅显的文字层面下,感悟着生活的痛,分享着人生的美丽和忧伤。这是一种对待生活的哲学态度,乐观情怀,为我们的人生打开了一扇充满诗意和生活憧憬的大门。
他在《银杏山庄垂钓》写道:“明媚春光银杏庄,和风拂柳送花香。挂食一线将竿撒,垂钓多年自有方。湖静标浮人不动,钩调饵换虑周详。太公渭水任鱼愿,我纵怡情满袋装。”诗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点题,把春天比作一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小姑娘,交代了诗歌发生的空间,接着第二句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天的气息和味道。中间两联是垂钓的具体场面描写,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情。诗最后两句化用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抒发了诗人自己怡情满满的心情。尤其是把怡情用袋子来装,令人别开生面,耳目一新。
当诗人浸润于大自然,与大自然对话和交流,诗人的心灵得到了完全的放纵。这是诗人对大自然审美的自然流露,同时诗人在不自觉中为山水所浸润,净化了自己的灵魂,使自己的心灵得以慰藉。《采桑子•漓江》:“谁人不道漓江美,水似珠潭,山似瑶簪,秀丽瑰奇冠宇寰。 画廊百里天堂小,朝赏岚烟,暮赏银蟾,乐荡轻舟仙境间。”词的上阙第一句用了反问的语气来赞美漓江的美,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把漓江的水比作珠子,山比作美女梳发的簪子,比喻大胆夸张,写出了水的清澈,山的雄伟气势。下阙写的是诗人荡舟漓江上的一种心灵感受,好像人进入了画卷般的天堂,这里有早上的轻烟,晚上的月光一路作伴,好不逍遥自在,真如入了仙境一样。也正是在这样一幅幅风光如画的秀丽河山花卷中,诗人忘记了暂时的自我,与山、与水完全消融在了一起。
诗人就是在退休的有生之年,也童心未泯,活像一个老顽童,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天真可爱的一面。《夜思》:“深山冲里一顽童,生在阳光雨露中。立志为民干实事,‘红薯不卖’自为荣。生就犟牛心性直,坚持原则少通融。急行慢走人将老,依旧豪情唱大风。”他把自己比作从深山冲里走出来“红薯不卖”的顽童一个,但性格耿直、坚持原则的秉性却难以改变。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拍掌一笑,好不令人惬意。
另外如《自题》:“老树新枝处处春,天高地阔长精神。云烟一扫八千里,赛似神仙一老人。”《情趣》:“七十春秋情若何?醉里回头问老婆。不管世人怎评价,牛郎咋比我阿哥!”在这些开心调皮,完全口语化的诗词语言下,这些诗歌都显得生动形象,有调侃味道的同时写出了一种生活的情趣。诚然,诗词有时候也确实需要这样,而不是完全地板着脸来“文以载道”,去一味地去探讨人类生命的终极意义,追求诗词的现代性价值,诗词它在某种时候也可以是一种消遣的感觉,它在遵循诗词古朴、典雅纯正风格的同时,适当的调侃,也是一种生命情趣的有效释放,对舒缓人的心灵,占有不可替代的部分作用。就像唐•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它表面上看来像是一首恋爱情诗,其实是一个考生写给主考官的。它就是借用了一个合适的场面,换取另外一个角度来进行合理的表达,在调侃之余发人深思。在诗人的笔下“醉里回头问老婆”“牛郎咋比我阿哥”不就是这种生动的再现吗?从某种意义上来来说,这样的表达最耐人咀嚼,最富有生活的情趣。

三
唐之享诗人的诗歌从陶冶情操、抒发性灵出发,散发着对生命和人生的洒脱和潇洒,有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对久别亲人的思念,对远在异乡的朋友的牵挂,对亲情的丝丝依恋,这些无时不在拨动着诗人内心那根脆弱的琴弦。其实,诗人是一个最敏感和最容易受到情感伤害的群体,诗人的心在任何时候总是那么细,那么新,那么深,那么痛,那么柔,那么地千转百回。透过这些诗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长期身居庙堂之高的领导内心世界。是的,情感永远是人的内心深处不堪一击的软肋,这也是人的最真实、最原始的一面。
这里有诗人刚来到北京求学时留下的诗句:“北京攻读自专心,重九倍思父母亲。二老不知康健否?一回思念一沾襟。”(《思亲》)在朴实的语言里面,饱含诗人的深情和天下最朴素的慰问“二老不知康健否?”,真是让人思念一回,感想无限,满泪沾襟。
诗人和妻子几十年相濡以沫,携手一路风雨无阻。在收到妻子寄来装有七粒红豆书信一刻,诗人睹物思情,当即以红豆为题,写下《红豆》:“睹物思人情更痴,古传红豆寄相思。夜来辗转难安枕,想见当年热恋时。”是哦,红豆是相思物的象征,最易勾起诗人那份心中对妻子的思念和牵挂。古有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情感细腻而丰富,把自己的思念化入美妙的诗句中“夜来辗转难安枕,想见当年热恋时”。足见诗人对妻子用情之深,用情之真。
有对亲朋好友的牵挂,如《忆秦娥》:“清秋夜,鹊桥相聚声幽咽。声幽咽,牛郎织女,几经离别。 银河迢递谁逾越,锦书难寄音尘绝。音尘绝,愁肠百转,锦心如铁。”全诗放在“七夕节”这个大背景下来写,散发出淡淡的忧愁和哀伤,“七夕节”本来是个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可锦书却难以传达,回想起多年未见远方的朋友,诗人又何尝不能无限感慨了?可是,虽然锦书难寄,音尘几乎决断,让诗人的等待之心却愈加强烈,坚贞如铁,怎不令人动情?另外如《秋吟》:“西风萧瑟惹人愁,月近重阳怕倚楼。夜雨抚琴衔冷月,一朱帘清秋忆前游。香飘桂子谁能画,眼望寒山自可游。偶尔抬头何所见,一行雁字一天秋。”虽都是用了古典诗词的旧意向,如“倚楼”“抚琴”“桂子”“雁子”,却都非常符合诗人当时的特定心境,古典韵味十足,足见诗人的古典诗词功底深厚。
可是对家乡的变化所流露出的则是诗人内心的那份欣喜。如他在《故乡春景》中写道:“故乡三月雨余妍,万顷良田一碧连。姹紫嫣红春烂漫,莺歌燕舞蝶翩跹。和风漫拂千山翠,惠雨如酥百草鲜。栽得新秧邀我舞,农夫妙手绣尧天。”这是对农村生活场景的再现:和风吹拂中细雨绵绵,良田万顷,春光烂漫,莺歌燕舞,蝴蝶飞扬。最迷人的当然不是自然风景的描绘,而应该是在农田栽秧的农夫,如美女巧手把天都能绣一下。想象大胆而夸张,美妙而形象。而《回故乡》:“金秋时节返家乡,风物宜人放眼量。水秀山青林滴翠,千村万户酒飘香。日新月异催诗句,雨顺风调迈小康。宦海多年童不识,欣逢故友话偏长。”诗人见到家乡的变化,欣喜之情自然流露,正如诗人所说“见到家乡父老尽是亲热,说不完的话,唠叨家乡变化真是下上眉梢。”可一句“宦海多年童不识”化用贺知章“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道尽了人间的沧桑。时过境迁,往事历历,家乡的变化留给了诗人无限的怀念和感慨。

四
以上分析,我主要从诗言情来分析唐之享的诗歌内心世界。抒情作为诗歌的核心,诗人也正是把情感倾泻到自己的诗歌世界里,重新发现自我,调整自我,构筑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让诗人的心灵得以安放,心灵得以休憩。严格来说,情感是诗人的天生使命,但一个真正的诗人不单纯是为情感而作诗,他必须学会用理智来对待世界,分析世界,表达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就像顾城在诗中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唐之享诗人在人生情感的征途中也是这样,也善于用发现的眼光来对待世界,表达着自己的爱,表达着自己的看法,闪烁着人生哲理的思索。如“普贤菩萨心中坐,云卷云舒好个秋。”《登峨眉金顶》这不正是对人生真理的痛之领悟吗?佛在心中,何必计较于形式了?
如“世事休言多变化,三秋开罢又三冬。”(《菊》)表面上在写菊花,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了?世事无常,秋冬更替,不过是人生的规律罢了。这是对生命的淡然,不经过人生风浪的考验,是很难有此种感慨的。“莫道讲台三尺长,一天到晚播书香。”(《讲台》)同样是咏物诗,“播书香”韵味十足,挖掘了讲台的人生含义。“传道何分贫与富,育人不计丑和妍。”(《教师节感言》)则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和价值。
另外“荒池废馆同含恨,断柱残垣共悯怜。禁苑犹闻声隐隐,丘墟唯见月娟娟。”(《观圆明园》)“多少脂膏和血泪,孟姜故事岂能忘?”(《山海关登长城》)这是诗人对历史发出的声音,诗人思古抚今,审视历史,这需要诗人独特的眼光,读来发人深思,振聋发聩。
而“兵家千载抗争地,散尽烽烟即是仙。”(《眺望恒山》)则写出了诗人对未来和历史的思考,告诉人们要学会放下,得失不过是过往烟云。“有水快流今日醉,明朝油竭后人愁。”(《迪拜有感》)这种眼光则是先见性的,需要诗人对生活敏锐的思考。“长天孤雁伴驼铃,一曲琵琶百万兵。”(《昭君出塞》)则想象大胆,夸张合理到位,抓住富有代表性的“琵琶”来进行反问和深思,写出了和亲的力量。
所有这些诗句,无不折射出了诗人对历史,对人生的独特思考,发出了诗人独到的见解和理解。它们闪烁着哲学的智慧,理性的光芒,读来是那么地富有余味。给人美的感受的同时,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五
很多时候,我常常陷入孤独,陷入长久和深深地思考。思考我们的人生究竟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又该回到哪里去?作为诗人,我们的诗究竟是什么,诗歌的意义和价值又何在?
我想,诗或许就是一个人心中那份难以忘却的痴情,一个人心中那份难以忘却的浪漫的真实,一个人心中那份难以释怀的愉悦的伤感,一个人心中那份看似懵懂却已觉悟的心得。就这样,诗人心中的矛盾在交织着,心中的苦痛在煎熬着,心中的理想在撕裂着,心中的喜悦在分享着,心中的苦痛在翻腾着。读完唐之享诗人的诗,你或许就恍然明白,人生正是因为有了诗,才获得了真正的人生;人生正是因为有了诗,才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人生正是因为有了诗,才有了理想和价值的意义;人生正是有了诗,才有了心灵的归宿;人生正是有了诗,一切才会走向永恒……
于北京通州
2021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