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何以灭亡?

公元二六三年,蜀汉不敌魏国的进攻灭亡了。刘备和诸葛亮为之苦苦奋斗,惨淡经营了几十年的事业,在诸葛亮病故五丈原十九年之后,毁于刘禅和姜维之手。四十三年的蜀汉,可谓一个短命的王朝。
蜀汉灭亡的责任到底应诚由谁来负?显然不能由昏庸无能、智力低下、作为木偶和摆设的刘禅负此责任。那么,能不能把这个屎盆子扣到姜维头上,我看也不能完全说服人。因为姜维时代的蜀汉,已是“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快进博物馆了。”姜维的穷折腾,只是加速了蜀汉的灭亡罢了。如此说来,这个账要往前算。算到接替诸葛亮执政的蒋琬、费袆头上。实际上,诸葛亮死后,蒋、费二人还是识时务的,他们知道蜀汉国力弱小,对魏国采取了守势,魏军步骑十余万攻汉中不能取胜。可见,要蒋、费负此责任是没有理由的,说服不了人。至此,这个账再往前算,就不能不算到诸葛亮头上。

诸葛亮乃蜀汉主要缔造者之一。他未出隆中,先定三分天下。其后,他帮助刘备“借”荆州,取西川,建立蜀汉;他“和吴、和夷、明法、治军、正身”,神机妙算,雄才天略,文治武功,不愧为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高风亮节和超人的智慧千古传颂,令人敬仰;把蜀汉灭亡的责任推到他头上似乎于情不合,于理不通,让人从感情上无法接受。
然而,只要我们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冷静地客观地分析,就会清楚地看到,诸葛亮并非完人,在他的身上,有明显的缺陷,而正是这些缺陷埋下了蜀汉衰落败亡的祸根。
首先,诸葛亮作为“清流”知识分子具有的正统思想,使他坚信蜀汉的存在才是天经地义的,而曹魏名不正,言不顺,乃乱臣贼子,其存在是不合理的。因此,他把“兴汉室,灭曹魏”作为他后半生的奋斗目标。为此,他不顾蜀弱魏强的客观事实,举全国之兵六出祁山,多次伐魏。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魏国管辖九个州总户数约六十六万,人口約四百四十三万。东吴管辖三个州,总户数约五十二万,人口约二百三十万。而蜀国只有一个益州,总户数约三十八万,人口不过九十四万。蜀汉人口仅有魏国的五分之一,且连年征战,兵源匮乏,物资供给不足,客观上根本不存在取胜的条件。

其次,诸葛亮治国治军事无巨细,“凡刑罚在二十鞭以上,皆须亲览”。他似乎很不放心别人,他总是自己担当重任,却忽视了人才的培养。他得了姜维,心里很高兴,但始终没有委以重任。他不但不采纳魏延的主意,反而视其为异类。结果使蜀汉最后落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窘迫境地。史载:诸葛亮临终前,李福问他,“丞相百年之后,谁可任大事?”诸葛亮说,“蒋琬合适。”李福再问蒋碗之后谁可继任?”诸葛亮回答道:“费祎可继大任。”李福追问费祎之后的人选是谁,诸葛亮沉默不语。从这段史实中,已暗示出了蜀汉人才的匮乏。在那群雄争霸的时代,得人才得天下,没有人才焉有不亡国之理?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缺陷注定了他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今人在学习诸葛亮的优秀品质时,对他的缺陷和教训万万不可不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