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道流”新建村
李洪河/文
提起香兰镇新建村名,却有一段不寻常的来历。
在美丽富饶的香兰镇西北方向1O公里处,有一个闻名遐迩的村庄,它就是新建村。
新建村是1940年建村,称谓伪村。1947年土改时改为新建屯。
香兰镇政府退休干部陈国华, 曾经当过新建村支书樊永章两位老人介绍,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周凤玉,屯长唐俊峰,财粮(会记)尹学思。1961年改为新建大队。1981年,大队分为建东、建西两处,共有八个生产队。1984年合并在一起称为新建村。
新建村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日寇开展如火如荼的斗争,其中涌现出王钧等英雄人物。
1955年,王钧被共和国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各一枚。1959年部队转业后,任黑龙江省政府体委主任。

80年代,这个村还有一位名传的人物,他就是葛守仁,他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佳木斯市建筑设计院工作,正因为他潜心钻研业务,1993年晋升高级建筑师。1986年,他在天津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考取全国高等学校本科大学建筑工程教师资格证书。从此,他开始走上了高校本科教学教师行列。
如今,葛守仁在广东省惠州学院退休。退休后,他经常参加社会一些专业性的技术研讨会等兼职活动,生活过得十分充实。
80年代,浙江王立彪,马振奋,邵宏威(女)等30多名浙籍知青和几批本县下乡青年,如本县赵成民,孟平等知识青年下乡到这个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受农民教育。他们返城后,一跃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这村原来称为“三道流”,因为村距离汤旺河较近,河水流经新建村北到村东,至陶家段,这是一个弯道,再绕过木良和新建向东南方去。
河道分了三个岔,在河中心形成一个自然小島,长有二里地,三个河岔,其中有一岔子常年无水,大约十年一遇的大洪水才能通过,人们通常把它称为“东干沟”。所以人们称它为“三道流”。
汤旺河河水流小的时候,只能看见“两道流”;如果汤旺河水涨的时候会出现“三道流”,这种异常的现象时而多见的,这是一道靓丽的自然景观。

据传说,“三道流”是王母娘娘与丫鬟下凡到人间与龙王爷签订的协议:龙王爷对王母娘娘说,晴天的时候,也就是说水小的时候,你可以带着丫鬟来到我这里表演节目,这种节目只能是水清的时候表演。

当然,王母娘娘带着丫鬟表演的节目是相当出众的,河流清晰透明,若出现“三道流”,水浑的时候,你千万不能来,因为水浑就是河水猛涨,那是我与同伴们欢畅呢,因此称为:“三道流”。
“三道流” 虽然河水混浊,可流急,充分展示河水奇特的风采。
这就是新建村名的由来。

作者简介
李洪河 黑龙江省汤原县人。一生酷爱写作,曾在市、省、国家级报刊杂志发表诸多新闻与文学作品,并多次获奖。
系高级政工师,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汤旺河之歌》《岁月情歌》《大亮子河》小说散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