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蒙惠 熊远龙
金秋时节,丽水三坊口、四牌楼、府前一条老街(包括街边里弄)的街坊邻里相聚在万象山脚。这些当年曾赤脚玩耍的儿时伙伴,在相隔六十多年后,汇聚在一起,不禁感慨万分:岁月如流,沧桑无奈,人生苦短,珍惜当前!



丽水城是一座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元代至元二七年(1290),丽水县尹韩国宝割旧城之半建处州府城,距今也己732年。那时处州府治搬进汤歧公(汤思退)府第(今府前原工人文化宫位置),所以有府前、县前、驿前地名的由来。

从府前、驿前、县前起至四牌楼、三坊口、刘祠堂背这一条街,七百多年来一直是处州城内最繁华地段、是处州十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名盛一时的老字号如“曹同大”、“吴益大”、“张同泰”与“三和”布店,“国泰”大药房、“生生堂”与“致中和”中药店,最早经营处州十县土特产的“朱广和”山货行,还有“邹乾亨”、“亨大利”钟表,“朱元利”纸张文具,“陈记李宝兴”温州雨伞 , 开启丽水近代印刷行业的“启明石印局”,“杨三和”、“杨正和”、“飞花阁”、“新华斋”毛笔店以及“万广生”、“范恒兴”、“许广盛”江西碗、陶瓷行等,都在这条街上。 这条街上还住着清末三位举人郑景翘、孙寿芝、潘廷爵,留美生解寿缙、王炳南 ,中国早期铁路工程师戴炎、张濂(丽水第一个脚踏车拥有者),久病成良医的黄叔文及著名中医师王以文、吴庚伯、卢国扁,著名西医端木树人、戴雁峰、陈宝善、詹鸿鹏,世界级化学家王哨天。还有画家阙伊(也是最早的摄影师,丽水第一个留日访美国的人)、吴琨、阙诏、金逢孙、潘仁,书法家万文周、万赞周兄弟,音乐家洛辛(阙大天津),教育界有谭献(丽水中学首任校长、清末贡生、处州第一女子学堂总理,推选为省咨议局议员)、谭云黼(谭献长子,光绪拔贡,留曰,继任处州中学堂校长)等佼佼地方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三坊口街区,历史上还产生过一个人物,他就是《括苍汇记》的总编纂、汤显祖的恩师、明代开封府丞何镗。
当然,这条街最吸引人的还是街道两边许许多多美味可口的各种传统小吃。如三坊口糊汤、陈阿礼汤圆、“俞锦泰”、“泰康”糕饼……等等,把我们这些馋嘴屁孩诱惑得不忍离去。


这条街道亲见了辛亥革命光复处州城、北伐(丽水人叫逃北佬)1930年红十三军攻打处州城、抗日战争逃警报(逃飞机)、抗战胜利、解放战争、及解放后的历次运动、十年文革、旧城改造搬迁的历史。可以说,这条街的历史,就是半个丽水的历史。这是一个充满故事与传奇的历史街区。



这条街七十岁以上的居民,是旧城改造前的最后一批居民,是解放前后在那个地段出生、成长、读书、搬迁真实历史的见证人,是讲最道地丽水话的丽水人。他们在这里度过儿提时代、读书、成长、工作,后来各自搬迁,散居在东、南、西、北。他们的心中,都珍藏着一个个渐行渐远的丽水故事


令人感动的是,这条街最老的居民之一,获得中国麻醉学终身成就奖、享受少将待遇的上海长海医院教授王景阳先生以101岁的健硕之身,也参加了这次聚会。


这次活动的发起人是三坊口的吴兴文、孙庆平、郑正让、吴秀玲、林千万、章成华,四牌楼、府前的王松年、胡绍龙(老白) 、包培基、陈增明、许君武、黄增瑞和熊远龙。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与致敬!



丽水老街图 (局部) 作者 熊远龙
古邑聚街坊,恰迟绽桂。相见人名半难对。染霜银鬓,曾记旧居坊肆。各忙生计苦,家庭事。 斗转星移,中间悲喜。命运由天定生死。白头盛世,笑看当年贫贵。儿孙饴乐弄,诗书寄。
旧邻相聚喜盈堂,握手嘘寒问短长。
别后失联逾甲子,重逢偏忆旧时光。
假期云岭挑柴累,暑日瓯江嬉水狂。
秋暮归来容貌改,桑榆晚照叹沧桑。


街坊久别今余几?万象山前邀集。童时玩伴,青丝盖雪,已然难识。搏羽长空,搁舟浅水,伤翎折楫。幸清风竹骨,黄昏菊影,凭霜降,沧桑色。 数数来宾坐席。话重逢、尽勾记忆。谁知悱恻,休言肠断,莫论亏溢。自古人生,乱云飞渡,浪花横出。庆安康揽胜,斜阳宠沐,古城蒙泽。
江南丹桂染秋光,古邑邻居汇一堂。
万象山前论万象,街坊群里忆街坊。
瓯江博浪知深浅,年少离家问短长。
阔别经年风雨后,几多变革笑沧桑。
簇簇桂花芳气稠,儿时邻里会金秋。
而今不羡云天鹤,往日曾经雨雪舟。
青眼缱绻盈故旧,白衣洒脱亦风流。
举杯欢酌夕阳暖,相约来年再聚头。

喜驾秋光聚旧邻,唏嘘别梦几经春。
砍柴担水儿时伴,俱已苍苍白发人。
相逢话旧老残身,一晃流光六十春。
浊眼犹温邻里客,牵情相问暮归人
犹记当年同幢屋,四邻和睦一家亲。
过年过节包面食,各家端碗热腾腾。


那时游戏很贫单,烟纸弹珠滚铁环。还有工兵捉土匪,你藏我找玩得欢。
前后相连老房宽,左邻右舍久居安。
出门进屋笑迎问,晒被晒衣同道坛。
曾是街坊一草民,投军报国出精神。
功成名就勋华日,游子健还百岁身。

家乡美食:


缙云烧饼 文/柳江萍
酥脆香和品味鲜 ,儿时美食梦魂牵。
欣然一只才沾口,便觉乡情满舌边。
清明粿 文/王建伟
青蓬浅绿幽香溢,糯粉和成碧玉皮。
一片春情揉进馅,任由乡梦润心脾。

卷饼 文/叶爱莲
春笋蛋丝鲜豆芽,时新荤素味何赊。
亲和品出东山月,丰兆庭阶乐一家。
油碟
菜头丝嫩伴鲜虾, 淅玉磨浆油炸花。
彩线金包黄灿灿,香飘邻里酒中赊。
光饼
白玉调成裹彩霞,见风消去撒芝麻。
泥炉炭火漫烘烤,嚼月磨香不想家。
面食
丹灶云吞雾起时,小虾苋菜裹相思。
油渣醬醋添香料,荤素由人任所宜。
生粉点心 文/程凤君
生粉毛芋和成面,芹菜香菇瘦肉芯。
巧手包成弯月样,晶莹鲜嫩可称心。





美食千般各不同,家山记忆在其中。
儿时欢乐老难忘,千里乡愁口味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