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解读:

艾青的诗的精神之髓中呈现出朴素且本源性的光亮。这种“光亮”犹如后期印象派艺术大师奥斯卡•克劳德•莫奈的名画《印象•日出》另类的光色表达,时刻警醒并唤起人类的良知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是艾青的成名作,该诗比较全面地凸显出了诗人精彩绝伦的艺术个性,其具体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诗人充沛、真挚、浑厚、朴实的精神能量与诉求,让受众心灵震颤;二是诗人擅长营造、甄选、组接最具审美内蕴与表现力的意象和细节,让受众瞬间便产生浓厚的兴致;三是诗中那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脉动,让受众在内心深处油然升腾起不可名状的敬畏之心;四是诗人超尘脱俗的人格魅力和雄远峻朗气度,让受众肃然起敬。倘若单从表象上看,该诗只不过就是作为“乳儿”的诗人深情讴歌养母——“大堰河”的养育之恩。其实,这首诗的真正寓意是一位颇具叛逆精神的儿子,对旧中国千百万淳朴、善良、勤劳、贫苦、卑微、正直却命途多舛的普通农民的赞歌。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呈现三大特点:第一个就是重体验。诗人以“大堰河”这个核心意象,借用我、你、她几个人称代词成功编织起了一个情感关系链。同时,大量运用“吃”、“看”、“抱”、“抚摸”、“搭”、“拍”、“尝”、“补”、“砍伤”、“掐”、“流”、“洗”、“提”、“切”、“掏”、“扇”、“背”、“晒”、“贴”、“呼着”等饱蘸真情的动词,让那些极富感情色彩、直抵人心的散文般的口语诗句跃然纸上。第二个就是重暗示。记得法国诗人玛拉美曾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说出是破坏,暗示才是创造。”
▓ 好诗品读
◆ 我爱这土地
□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脍炙人口的短诗中,诗人以“土地”这一中心意象作为具体可触可感的象征体,暗示“祖国”这一被象征的抽象概念,并将“河流”、“风”、“黎明”这些子意象与“土地”形成色块并置互补,瞬间便让诗富有了情趣与生命力,更让受众获得了非同寻常的审美愉悦。
在《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百行长诗中,诗人极尽之能事,故意放大这个中心意象——大堰河,将所有大堰河周遭的意象群组都紧紧围绕着她这个核心“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严格说来,“大堰河”这个中心意象不仅仅是指中国广大受苦受难的农民形象,该诗更是“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一个咒语”。
第三个就是重细节。对于现代诗创作,细节无疑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细节就是不可或缺的营养素;如果用的不好,那么,细节极有可能就是一个暗礁。

我是地主的儿子,
在我吃光了你大堰河的奶之后,
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
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在该诗的第五节,诗人写了这样的细节——
“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这一细节举重若轻,妙笔传神,作为诗人的乳娘大堰河舍不得让她亲手哺育的乳儿离开,个中深情、催人泪下,怎一个“哭”字了得!
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她死时,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
五个儿子,个个哭得很悲,
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
大堰河,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诗的第九节,可谓诗人内心最压抑的时刻,苦命的大堰河死时,她最疼爱的乳儿竟然不在“她的旁侧”!诗句背后那深沉、凄凉、无助的窘境,令人痛心疾首。清代学者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一言以蔽之,艾青的诗歌其最大的看点是他总是喜欢将光影、线条、色块、体验、品位、个性、节奏、蒙太奇乃至反叛式抵抗情愫并置碰撞对比互补,总是热衷于借助普罗文艺、大众文艺墨调,在作品中浸润家国与时代情怀,形成富有思想张力、审美个性与空间意境的冲击波。
◆童年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