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鹊登枝报喜来
文/朱双顶
喳喳之声本为吵,只因报喜人嫌少。
好事亦应早知道,顾盼高枝一飞鸟。
一一题记
“梅花献岁无边景,喜鹊今朝第一声。”儿时,家门前正对着一株又高又大的桦树,十多丈的树稍上,被喜鹊搭建了一个高高在上的鹊巢,每天早上是门未开,就已听到鹊先鸣,喳喳之叫中,总是给人以充满着喜事到来的幻想。可在缺衣少食的年代,一个孤儿寡母的四口之家,又何来之喜呢?终年能吃上一口饱饭,就已算天大的恩享了。但喜鹊与我、与我家的缘分,终因一家人的努力,而得以回报,叫开了我这个农家子弟喜跃“龙门”,吃上了城里人的“官饭”,又叫来了改革开放好时代,让一家人从此喜事连连而踏上幸福的征程。喜鹊终于以年年月月日日喳喳叫,感天动地招喜来,打开了我们一家人的真正幸福之门,成了名副其实的“报喜鸟”。
在羽族当中,喜鹊仅能算得上是一种普通不过的鸟,它的头、颈、背至尾均为黑色,只是自前往后近看,才分别呈现出紫色、绿蓝色、绿色等,在阳光下发出幽幽光泽,双翅黑色而在翼肩处有大块白斑,嘴、腿、脚均纯黑色,腹面以胸为界,前黑后白,尾部倒有一点点特色,以长出翅膀呈楔形而引以为傲,远看就是一只黑白分明、以黑为主白杂其间的鸟,没有半点喜庆之味。走路也无老实之状,在地上活动一刻不停地蹦蹦跳跳,以跳跃式前进。就连其叫声也是喳喳地不停,无论是何时何地何场景,均无变调,只是这种叫声,赢得了儒家学者的羡慕,以为这是有恒常、稳定、明确、坚毅、始终如一之品质,视为圣贤、君子之象征。
可以说喜鹊作为一种常见之鸟,并无让人喜爱之处,可它就是不依不饶追循人类而来,成为与人最有缘的一种鸟之一,越是人类活动多的地方,它的种群数量就越多,反而是人迹罕至的密林里,却难见其踪影,总是栖息在荒野、农田、郊区、城市、公园和花园里,与人类不离不弃、相伴而生,以它那孜孜不倦的精神,终将人类打动,被人们认可为“灵鹊”,有了唐人“叵耐灵鹊多谩语”之说,喜鹊成为报喜人类的吉祥鸟。而这报喜一路走来,却亘古不变,被人们附上一个又一个神话传说,一种又一种文化内涵,成了人们心目中永恒不变的“报喜鸟”。
喜鹊当头叫,好事就来到。喜鹊就这样走入人们生活的期待之中,让人充满对生活的展望。传说,喜鹊原被玉皇大帝赐有一身洁白的羽毛,十分漂亮,为天帝的传令官,是天庭有功之臣。一天,玉帝为拯救人类,让喜鹊到南天门宣旨,它一见御旨上有“人者脱壳,蛇者剥剥,牛老搁搁”,心想坏了,蛇为己舅,必须救舅。为此,喜鹊左思右想,痛下决心,将御旨改为“人老搁搁,蛇者脱壳,牛者剥剥”,大声宣召。玉帝在凌霄殿一听大叫不好:“糟了!这喜鹊改了旨意,害了凡人,救了邪恶,苦了老牛。”但已无法换回,等到喜鹊交旨时,玉帝抄起墨砚砸去,正好砸在喜鹊的背上,雪白的羽毛被墨汁染黑了,幸亏汁少而留下了一点白,喜鹊就成了今天的黑白相间的样子。之后喜鹊被玉帝罚到人间,令其将功补过,专为人间报喜,不得报忧。从此,人间就有了专为报喜的喜鹊。
此外,人们对喜鹊的报喜,还有着人与喜鹊共伴、喜鹊报恩于人之喜的传说。据唐书《朝野佥载》上说,贞观末期,有个叫黎景逸的人,家门前的树上有个鹊巢,他常喂食巢里的鹊儿,长期以往,人与鸟就有了感情。后来黎被冤枉入狱,倍感痛苦,突然有一天看到了那只鹊儿停在狱窗前欢叫不停,他大喜过望,心想一定会有好消息等他。果然几天后他就被释放了,原来是这只鹊儿为感恩他的待遇,竟然变成人假传圣旨而求了他。所以,唐韩愈与李正封在《晚秋郾城夜会联句》写有“室妇叹鸣鹳,家人视喜鹊”,从此喜鹊扬名。宋人彭乘在《墨客挥犀》卷二也写道:“北人喜鸦声而恶鹊声,南人喜鹊声而恶鸦声。鸦声吉凶不常,鹊声吉多而凶少。故俗呼喜鹊,古所谓乾鹊是也。”
喜鹊这种报喜之名,也得到了帝王的首肯。清帝乾隆,就曾以此为说,写下了《喜鹊》一诗,以表达为民祈雨之情:“喜鹊声唶唶,俗云报喜鸣。我属望雨候,厌听为呼晴。”于是喜鹊更为人们所青睐,有了更美好的心祝。
喜鹊登梅,婚娶喜事的代名词。传说人间本没有冬季之梅花,只因王母娘娘的喜爱留在天宫,百花仙子也不敢擅作擅为。生在天宫中的喜鹊见此,不忍人间无此花,就在仙庭私偷梅花衔送人间。王母娘娘发现后,将喜鹊惩罚关进笼中,成了今天见到的只能在宠中跳跃之样。后来又被打入凡间,见到正值冬季盛开的梅花,喜鹊以为自己的牺牲值得而高兴,就在枝头上喳喳叫,引起了正在绣楼上准备出嫁的姑娘注意,看到鹊儿在枝头上来回高兴跳跃的样子,想到自己马上就要出嫁,喜不自禁,就用红纸剪出了鹊儿登梅。从此,鹊儿叫做“喜鹊”,“喜鹊登梅”就成了嫁娶常见的代言词。
喜鹊这种婚娶喜事之意,又成了鹊桥仙的象征。唐韩鄂在《岁华纪丽》卷三中引《风俗通》说:“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于是,人们传说七夕是天上的牛郎与织女相见之日,却被银河所阻,是喜鹊把自己的羽毛和身体奉献出来,填河成桥,让他们得以重聚。所以宋范大成写有“闲思喜鹊填河鼓,静数流萤绕井栏”之句。被宋词人姚述尧写成《洞仙歌•七夕》词:“喜鹊儿、向织女报佳期,停机杼,草草便谐欢会……念岁岁年年,今夕之前,两下里、千山万水。到今夕、相逢又匆匆,愿地久天长,永无抛弃。”是情何以堪,喜鹊帮忙得解忧。
喜鹊之瑞祥喜庆,凝聚着种种象征之意,而倍受人的礼遇,有了“睛色先从喜鹊知”之说,期盼自己能够成为“柳树梢上的喜鹊一一攀上高枝”。于是有了画鹊兆喜之风行,最为有名的当属齐白石的《喜鹊登梅》、徐悲鸿的《红眉喜鹊》等。人们画上两只喜鹊儿面对面,便有了“喜相逢”之蕴;画上双鹊中加一枚古钱,便有了“喜在眼前”之祝;画上一只獾和一只鹤在树上树下对望,便有了“欢天喜地”之喻;画上鹊登梅枝报喜图,就有了“喜上眉稍”之欢悦。喜鹊就成了兆喜的主角让人生欢。
喜鹊于我是有缘有份,儿时是家不离喜鹊,现时是人不离喜鹊。喜鹊成了小区内的常客,几乎是天天有见,有时于树枝上突然间冒出喳喳的叫声让人惊而喜,总是给人带来一天的欢悦之情。在去公园的晨练路上,方圆一两千米的范围内路边,竟然相继有着十五个鹊巢在高树之上,任人仰望,且大有迅猛发展之势。有趣的是,细心观察一下,鹊巢竟有五处相同的三个相邻,且最多也不超过三个,难道是一家三代分而相邻就居,隔树相望而一家亲,超过三代就不亲了?这些就不深究了,但每天喜鹊总是于枝头上喳喳叫相迎,却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我虽无喜事,却有喜情,一日之计在于晨就这样在“今朝第一声”中开始,这也是人生退休后的一大乐趣吧!
我总是不太明白,好好的人类,为什么非要仿喜鹊之为,搞一个“鸟巢”式建筑?北京的鸟巢体育中心,仅是路过而已,从外观上看无怪呼是一堆横七竖八之建筑物,确与树上的鹊巢神似,只是横卧地上,并无多少美观。然而从电视上看到它举办的双奥开幕式,其美轮美奂无不让人倾城倾国,才知鹊巢的科学与壮观。安徽合肥在滨湖新区也建有一个鸟巢美术馆,我去看了,虽无法与国家鸟巢中心相比,但也有不俗之美,令人叫好。对鹊巢的不解,看了网上介绍的,才恍然大悟,才知道喜鹊确是一个建筑大师,是值得人类仿学的。有人将喜鹊获得建造大师之质,说成是仙女传授给它们的。喜鹊们为了给织女搭建鹊桥,互相踩踏,弄得羽毛凌乱不堪。织女为了报答喜鹊之恩,就将自己拿手的绝活一一纺织技术,传授给了喜鹊,从此喜鹊不但能够梳理好羽毛,更拥有高超能力建起自己的巢窝。鹊巢有多高级复杂,不仿来领略一下:
鹊巢从外观上看起来,确实是不咋地,这是因为人粗看“不识庐山真面目”。造巢初起,先在三根树杈之处堆积巢底,待铺到相当面积时,便站在中央沿四周垒起围墙,后在围墙上支搭横梁,进一步封盖巢顶。整个建造大约需四个月左右时间,外部枝条纵横,貌似很粗糙,其实它的内部结构非常复杂、精细,巢侧留有一圆洞,正适合出入,巢顶枝条排列致密厚达30厘米,能抗聚雨而经久不漏,由外到内共分四层:最外层由树枝叠成,交错编搭得非常牢靠,想要抽去一根也十分费力;里面一层多为垂柳的柔细枝梢,盘旋横绕成一个半球形的柳筐,镶在巢内下半部;再里面,用河泥涂在柳筐内塑成一个“泥碗”,体现出喜鹊高超的编织与抹砌的能力;最里面是一层贴身的铺垫物,由芦花、棉絮、兽毛、人发和鸟绒羽混在一起,压成一床“弹簧褥子”。喜鹊真不愧为高级建筑师,总是将巢建在高大的树木冠顶上,任风吹雨打而安然无恙,让人望而兴叹。
虽属喜鹊好高枝,却将佳事报先知。喜鹊与人就这样相伴相欢,喳喳喳一路报喜去……
二〇二二年二月十二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