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金华地处浙江中部,古称婺州。面积1.1万平方公里,下辖兰溪、义乌、东阳、永康四个县级市和浦江、武义、磐安三个县及婺城、金东两个市辖区,常住人口712万。
金华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是全国十佳和谐发展城市、全国十佳宜居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还是具有2200年建制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改革开放以来,金华是一方蓬勃发展的热土,义乌世界小商品城、东方好莱坞横店影视城、永康五金城、东阳红木家具城、浦江万年稻谷万山文化……都耸立在金华大地。
金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列入孔庙祭祀的就有四人之多,素有“南方邹鲁”之美誉。在金华千年历史上,曾先后出过文武状元11位,其中文状元4位,武状元7位。历史名人如繁星灿烂,文有宋濂、吕祖谦,武有宗泽、朱大典,道有黄大仙,医有朱丹溪,曲有李渔,歌有施光南,诗有艾青,画有黄宾虹,字有黄庭坚,报有邵飘萍,红色翻译有陈望道,还有光学之父严济慈、量子之父潘建伟、龙蕊之父胡绩伟…这些民族精英,都是在金华这方古士上成长,昂首迈步走向全国,头顶金辉跨入历史。
历史为脉,文化为魂。金华自古以来兴学重教,研学氛围浓厚,历来为帝王将相看重之处,也是外地名贤乐于踏足之地。
下面,就古代外地名人与金华的交往情况作一简介,以弘扬文化、了解金华。

(金华古城图)
《古代名人与金华》系列之一
李白与金华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为甘肃天水,先祖曾迁徙居住于碎叶(今吉尔吉斯坦托克马克市),其父逃难归蜀,定居于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江油市青莲镇)。
李白是唐代伟人的浪漫主义大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是千年以来妇儒皆知的大诗人。同时,李白又是一个足迹遍布全国山川的旅行家,还是一个热衷于四处求仙访道的云游道士。
李白到过浙江,但有无到过金华?因无直接记载资料佐证,这是一个至今无解的迷。
不管有无涉足金华,李白却留下许多关于金华的诗作。
一、关于黄大仙
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我愿从之游,未去发已白。不知繁华子,扰扰何所迫。昆山釆琼蕊,可以炼精魂。
--《古风.十七》
二、关于赤松
松子栖金华,安期入蓬海。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
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天地无调換,容颜有迁改。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
--《对酒行》
三、关于金华城
1.《送王屋人魏万还王屋》:
径出梅花桥,
双溪纳归潮。
落帆金华岸,
赤松若可招。
2.《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其一)》
闻说金华渡,
东连五百滩。
全胜若耶溪,
莫道此行难。
猿啸千溪合,
松风五月寒。
他年一携手,
摇艇入新安。

《古代名人与金华》系列之二
沈约与金华

沈约,是南朝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今湖州德清人,曾任尚书左丞、御史中丞、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尚书令等职。
沈约学识渊博,精通音律,与周顒等创下“四声、八病”之说,即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之法应用于诗文,以避免“八病”,开创了韵文新境界。其诗注重声律、对仗,时称“永明体”,使自古以来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是南朝文坛领袖。
齐隆昌元年(公元494年),沈约以吏部郎拜宁朔将军,任东阳郡(今金华)太守,政绩卓著,并建造玄畅楼。完工后,沈约登高欣赏,写下了五言诗《登楼望秋月》:
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中有临风榭,回望川之阴。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落晖映长浦,喚景烛作浔。云生岭乍黑,日下溪半阴。信美非吾士,何事不抽簪。
沈约写好后,意犹未尽,又写了一首《八咏诗》:
登台望秋月,会圃临春风。岁暮憨衰草,霜来悲落桐。夕行风衣鹤,晨征听晓鸿。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东。
写了《八咏诗》后,沈约仍感意犹未了,于是又将诗中的每句为题,扩写为《登楼望秋月》《会圃临春风》等八首诗歌。这八首诗,诗无定句,句无定字,合计1803个字,是当时文坛上的长篇杰作。
自唐代开始,玄畅楼就以八咏楼诗名改其为《八咏楼》。自此,历代文人骚客纷纷登楼吟诗作赋,为全国四大名楼之后的著名景点。

沈约于齐隆昌元年(公元494)54岁那年,到金华当太守,于496年离开金华回京任五兵尚书。期间,还留有《游金华北山》《去东阳与吏民别》等不少诗篇。
头几天,得到一则消息,说有一支沈约后裔在金华繁衍生息。
据沈氏族谱记载,沈约后裔的一支在明景泰7年(1456),从德清迁至义乌沈宅。后来,十一世孙沈永进三兄弟又从沈宅移居附近毗邻的山头下村。
山头下村,现有村民800余人,其中90%姓沈,目前已传至52世孙。该村2010年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列为中国优秀传统发扬村。
孙约后裔,名人辈出。三世孙沈众,官至兵部尚书;十八世孙沈括,其巨著《梦溪笔谈》称颂天下。
就是移居在山头下村这一小村的沈氏后裔,也出了不少有影响的人物,如四十七世孙沈锦法,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受派去阿尔巴尼亚担任中国军事顾问团团长;四十八世孙沈滨义,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部付部长、海军副司令员;四十九世孙沈才土,曾任绍兴市委副书记、浙江省文化厅厅长。
《古代名人与金华》系列之三
苏轼与金华

苏东坡是个才华横溢的文豪,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诸方面均有很高成就。其诗词,清新豪健,与黄庭坚(金华人)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书法,为宋四大名家。其画,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
据资料记载,苏轼在杭州做知州时,与金华知府苏颂是好朋友。苏颂长孙苏象曾在《丞相魏公谭训》中记载:“祖父(苏颂)与东坡同在金华,因论作赋之方……”。
在苏轼诗作中,有数篇与金华有关,如:
1.《送郑户曹赋席上果得榧子》,赞美金华磐安玉山的香榧果:“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
2.苏轼在欣赏东晋最负盛名的大画家顾恺之的画作《黄初平牧羊图》(黄初平即金华黄大仙)后,曾作七言长诗一首:
先生养生如牧羊
放之无何有之乡
止者自止行者行
先生超然坐其旁
挟策读书羊不亡
化而为石起复僵
流涎磨牙笑虎狼
先生指呼羊服箱
号称雨工行四方
莫道上林芒?郎
嗅门舐地寻盐汤
3.相传苏轼仰慕金华佛手的异型与芳香,一次特地来金华北山脚下观赏佛手,曾写下一副对子:
沁人诗脾清流环抱
香分佛果曲径通幽
苏轼与金华是有缘的。苏轼有个侄子叫苏迟,于1128年到金华(苏轼去世那一年)出知婺州,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注定吧!
《古代名人与金华》系列之四
朱熹与金华

朱熹,号晦庵,祖籍江西婺源,1130年生于福建尤溪,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被后人尊称为“朱子”,与程颢、程颐合称“程朱理学”。
金华地处浙江之心,历来兴学重教。宋代,金华书院记入志书的就有40余座,位浙江之首。其中,吕祖谦创办的丽泽书院,则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和象山书院同列南宋四大书院。
吕祖谦,人称“东萊先生”。祖籍寿州(今安徽凤台),其祖上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等先后入朝为相,历来是中原名门望族。吕祖谦是许国公吕夷简六世孙、仓部员外郎吕大器之子。金兵入侵中原后,兵慌马乱,其祖父吕绷中带着一家人流离碾转多地,最后定居于婺州(今金华)。
呂祖谦,南宋著名哲学家、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生于1137年,25岁进士及第,本可仕途无量,但他选择了学问之路,在短短45年的人生中,硬是一笔一划刻写留下了《左氏春秋传说》《两汉精华》《东萊集》等近2400万字的学述遗著,尤其是《东萊博义》成为科举考试学子必读范本。
吕祖谦开办丽泽书院后,曾两度在武义明招山为父、母结庐守孝,同时开办了“明招讲院”,前来听讲学习的常年多达300余人。期间,先后有陆九渊、朱熹、陈亮、叶适等学术大腕前来讲学。
吕祖谦和朱熹是怎相识的呢?原来,绍兴二十五年(1155)那一年,18岁的吕祖谦随父吕大器去福建拜师学习,而年底朱熹也随父到福州拜访吕大器。于是,两人首次在福州会面。朱熹比吕祖谦年长几岁,但谈起话来十分投道,顿觉相见恨晚,从此开启了双方一生深厚的私朋友谊和深入的学术探讨。
据考,两人直接会面次数并不多,但双方此后一直书信不断。朱熹先后致信吕祖谦104封,吕祖谦致信朱熹的也有66封。在那交通并不发达的宋朝,如此频繁地互相修书,充分表明了双方的友谊之深。
乾道九年(1173),朱熹把年已二十的长子朱塾送到吕祖谦门下来学习,叮嘱儿子“事师如事父,凡事咨而后行”。吕祖谦将朱塾特意安排就寝于门生潘景宪舍旁,妥善安排每日课程,悉心关照日常生活。后来,朱塾娶潘女为妻,朱塾成了一个金华女婿。
朱熹佩服吕祖谦的学问,当他写好一篇文章后,往往会先寄送给吕祖谦阅看,请吕提出修改意见。而吕祖谦也总是认认真真地拜读,尔后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据史料载,两人还协同完成了《近思录》,作为理学的入门教材。
淳熙六年(1179),朱熹重修白鹿洞书院,特邀吕祖谦为书院作记。这一举措,充分说明了朱、吕两人的亲密关系和相互的信任。
最可为人称道的,是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淳熙二年(1175年),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发生了一件堪比“华山论剑”学术探讨的“鹅湖之会”,开创了我国书院的会讲之先河,为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以来所未有之佳话。
鹅湖之会发起人,正是时年38岁的吕祖谦。当时,朱熹主理学,陆九渊、陆九龄兄弟主心学。两派各持己见,互排对方,分歧严重。吕祖谦希望各取所长,调和两派不同的学术观点。于是出面邀请两人到江西铅山县鹅湖山麓的鹅湖寺,进行以“教人之法”为中心议题的学术辩论会。鹅湖之会,持续了十余天。两派各抒己见,高谈阔论,有时也伴随着激烈争锋。最后,双方虽未分出高下,但精彩的辩论和思想火花的互相碰撞,让观会旁听者获益匪浅。最后,吕祖谦作了辩论探讨的小结,提出了真诚的希望。自此以后,陆九龄开始了与朱熹的登门拜访、交流讲学等学术活动。
东阳市湖溪镇郭宅乡的石洞书院,是南宋时名誉四方的著名书院。
宋绍兴年间(1131-1162),浙南学派主将叶适曾来石洞书院主持讲席。期间,除先后聘请吕祖谦、陆游等本省大腕前来讲学外,还多次特聘朱熹跨省教学。
据史载,朱熹曾先后四次来到石洞书院讲学,并在书院内完成《大学》章句改定。朱熹还在石洞书院题刻,现尚存“石洞之门”、“岚关”(篆书)、“月峡”(隶书)于石洞书院原址,实为珍贵。
《古代名人与金华》系列之五
李清照与金华

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水星上第一批环形山,其中一座的名字就叫李清照。一个宋代女人,为何能有如此殊荣?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出生于山东省章丘市明水镇。
李清照一生,词作五十余首,诗作十多首,文章八篇,总计七十余篇,与李白、杜甫、辛弃疾和陆游等大家相比,其作品数量根本不是同一个量级,但她的作品格调高雅清新,感情浓厚真诚,个性鲜明突出,字句入木三分,史称“易安体”,有千古第一才女之谓,被后人颂称为“一代婉约词宗”。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李清照遭受亡国之痛,离乱之苦,为避战乱,先逃难于南京,五月左右途经和县乌江时,有感于当朝的投降主义,激愤地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当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后来,金兵打过长江,李清照逃难至杭州。不久,金兵又南侵进入浙江,李清照又逃难于绍兴、宁波、台州等地。

绍兴四年(1134),李清照50岁了,又碾转避难于金华。李清照在金华住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留下了许多赞不绝口的诗词。
50岁这一年,李清照登上八咏楼,登高远望,情怀激烈,思绪万千,面对金华的险要区位和壮丽河山,吟就《题八咏搂》绝句:
千古风流八咏楼,
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
气压江城十四州。
在次年春暖花开的一天,李清照和酒朋诗友畅游城南婺江,眺望武义江、义乌江的双溪交汇处,盯着江中来来往往的小船,自小幸福无虑的生活和近年来爱人暴卒、一路逃难落荒的惨景,心中记忆的波涛起伏难平,于是词作《武陵春》一挥而就: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避难于金华,是绍兴四年(1134)那年冬。到金华后,李清照实在是闲得慌,就和同来避难的弟媳(弟弟叫李迒)玩起了一种叫“打马”的棋类游戏。其间,还整理出一份《打马规则》,写下了一篇《打马赋》。《打马赋》,是李清照一生中唯一的赋作,巧引了古代战马的不少典故,表明自己力主抗金的政治主张,抒发其“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的滿腔爱国情怀。
李清照闲居之余,还专门编著了一册《打马图经》,介绍打马游戏的玩法和技巧,是中国古代体育史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李清照在编写《打马图经》时,还特地写了一篇《序言》作为开篇:“淮上警报……旁午络绎,莫卜所知。易安居士也自临安溯流,涉严陵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弟。乍释舟楫而见轩窗,意颇释然。”逃亡途中的艰险跃然纸上,同时李清照也表明了自己初到金华后得到了一絲安宁的心境。
2022.10.21于金华

编者简介:杨荣标,1950年出生,1969年参军,曾任团政治处主任、师司令部直工科科长。1987年底转业至金华市财税系统,2010年在金华市国税局总会计师位上退休。现任金华市税务学会付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