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文芳•择一事终一生
青海 马学忠
1
贾文芳是一位精明强干的具有开拓性的真正在按照市场规律创办企业的农民企业家,在家底薄、没背景、缺经验的诸多不利因素下,大胆探索,科学实践,闯出了一条高原普通农民经商办企业的脱贫致富路。
作为企业家,贾文芳不懈地奋斗、创造财富,但对自身利益有清晰界定,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和不确定性,他保留了农民的质朴和风骨,对实现目标有坚定意志,同时展现出很高的灵活性,真心诚意地为家乡人民谋利益,解决乡亲们的吃饭和就业问题,这些都清楚表明他最终会走向成功,成为一名为使命而奋斗,为事业而拼搏的民营企业实干家。
他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积极投身祖国的经济建设事业,担当实干,将汗水挥洒在高原大地,用汗水浇灌出最美的丰硕果实,在新青海建设中实现人生价值,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新时代农民企业家精神的诠释者、践行者、传播者。
2
平安区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沙沟乡海拔高,气候寒冷,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较多。作为长子、四兄弟中的大哥,不甘心贫穷落后,为了彻底改变饥寒交迫的窘迫环境,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以农民特有的吃苦耐劳,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充分利用青海丰富的油菜籽资源优势,1985年率先从最原始的家庭式石磨榨油生意做起,1992年兼营公路交通运输业,1993年创办了精炼油公司,2003年创办了农副产品综合市场,2014年投资建设了商贸公司。
在贾文芳的正确带领下,贾文芳父子和贾氏四兄弟崇俭戒奢、艰苦创业,百折不挠,深耕油菜籽加工和粮食油料、畜产品、中药材等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全力打拼,企业滚动发展,公司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年增加,不仅实现了多元化经营,而且从过去的1户个体工商户,发展成为技术装备不断现代化、组织形式先进、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制度健全、管理科学的现代民营企业。
3
贾文芳1977年初中毕业,1978年因家庭困难高中失学,1979年赶上改革开放,作为长子、四兄弟中的大哥,不甘心贫穷落后,1980年开着一辆手扶拖拉机前往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搞副业,1983年从格尔木返回后,先做小商小贩,后到青海省民和县,租住在民和林盛饭店专门卖青油(食用油)。1985年在家里安装小榨油机,开始榨油,同时收购青油,将自榨的青油和收购的青油运往甘肃兰州、白银、靖远和宁夏中卫、中宁等销售,1993年成立了精炼油厂。
虽然当初只抱着为父母分担解忧、拉家糊口、吃饱穿暖的简单目的出发,根本没有什么清晰的奋斗目标和远大的人生规划,但从贾文芳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创业经历中,不难发现他的与众不同,他的骨子里没有浅尝辄止、自满不前的惰性,勇于探索、不断重塑自我,是他的可贵之处,是他的卓尔不群之处。
4
贾文芳主导的民营企业在企业管理中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在于重视“关系”和“人情”,但又恰到好处地克服了家族式民营企业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及独断专行等诸多不足,使家族式民营企业内部比较团结,极具韧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如何处理内部关系,直接关乎企业内部管理,如何处理客户、合作伙伴等外部关系,则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
在内部关系中,除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外,以仁爱之心善待员工,强调言传身教,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在大会小会上要求人、在台面表扬人,都不如在前面带动人管用。”他要求老板、经理、部门负责人都为员工树立榜样,细心教导,让新员工跟随资深员工学习、成长,一步一步锻炼成可以独当一面的员工,与整个公司一同成长,并善用人才,使企业拥有强大的凝聚力。
在外部关系中,强调含蓄内敛,在行业竞争中不咄咄逼人,充分平衡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大家都有饭吃,这是非常积极的正向影响,因而更能得到各方认同和好感。
“人情”也是他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讲人情”令企业充满了“人性化”,与各方互利互惠,构成“命运共同体”。
5
2006年前后,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的昆仑玉生意十分火爆,利润丰厚,好多人几乎一夜之间成了千万富翁,甚至有狂赚半亿的人,但任凭多少人撺掇,贾文芳“咬定青山不放松”,高度警惕盲目跟风,不被从众心理丢失自己的创业方向。
2008年以后,昆仑玉生意趋冷,而枸杞价格飞涨,又在青海省海西州兴起大面积种植枸杞之风,个别野心家一度跑到千里之外的新疆库尔勒等地超大面积种植枸杞。这时,好多人背地里议论他太胆小,太死板,说他早先不挖金子错过了赚大钱的机会,后来错过了昆仑玉买卖,现在眼看又要错过枸杞的机会了,但他置若罔闻,丝毫不在意。
在几十年的摸爬滚打中,他早练就了一个企业家必备的“欲做大事,先明大局”的基本素质,早已懂得市场规律并非如此,深知其中炒作的成分,依然不为眼前浮利所动,反而对自己开辟的创业路信心满怀,专注本行,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埋头深耕自己熟悉的事业,具有超强的定力。行稳才能致远,有进才能固稳。他深谙稳中求进是企业向着高质量迈进的大道理,始终着力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纵观贾文芳几十年的创业历程,不难发现任凭世间纷扰,他仍旧坚持自己选择的决然,虽不是工匠,却匠人精神鲜明,是个不折不扣的择一事终一生的人。
6
企业事务千头万绪,从来都不乏新挑战。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前所未有的遭遇战突如其来。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未有。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他的企业管理带来“加试题”,直接冲击着企业生产和销售。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贾文芳按照各级政府的安排部署,采取果断防控措施,反复提醒全体人员“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千方百计地保护好职工身体健康,想尽一切办法维护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切实履行好合同义务,在统筹企业发展和疫情防控中取得了成果,为企业今后的持续向好发展积蓄了雄厚的力量。
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疫情防控人员为了家乡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了本地企业的正常运转,日夜坚守岗位,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全力阻击疫情。疫情防控人员的艰辛付出感动着大家,他们的冷暖牵动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心,众多爱心企业和各界人士纷纷捐款捐物支援防疫一线,为他们送去物质上的支持,精神上的鼓励。他的企业作为扎根本土的民营企业,在回馈社会方面往往不待扬鞭自奋蹄,先后向所在地城管人员累计捐款2万,给红十字会累计捐款5万元,以实际行动彰显民营企业的社会担当和企业责任。
7
贾文芳的事业令人敬佩,但他真正令人佩服的,不光是他辉煌的事业,还有他对婚姻的坚贞态度,他和夫人韩福兰成就了一段从贫贱夫妻到富人伉俪的佳话。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与韩福兰结为夫妻,育有2女1子。虽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没有轰轰烈烈的恋爱经历,没有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海誓山盟,但一致的三观和共同的志向,在看似默不作声的相处中有着心灵深处的碰撞,经过几十年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两颗心早已融在了一起。他在风里雨里打拼,夫人韩福兰默默紧随其后,患难与共,始终不离不弃。当他的事业稳定后,韩福兰甘做家庭主妇,贤惠的她全身心相夫教子,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但从未走入前台。
婚姻是琐碎的,在琐碎的光阴里,两个人在一起久了,磕磕碰碰、吵架拌嘴,总是在所难免的,但他俩深知婚姻不易,都希望白头偕老,儿孙满堂,老有所依,尤其两个相爱的人携手组建家庭,更应该好好珍惜,用心付出,经历过风雨的感情,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褪色。
他经历过穷人衣食无着、饥肠辘辘的艰辛,也尝过食淡衣粗的平实,品尝过豪门望族的盛宴,体验了事业成功后的欣喜,但不论顺境还是逆境,他乐观旷达而不放浪,豪放而不失细腻,峻厉而不乏柔肠,憎爱分明,守道安贫,表里如一。
生命只有积累才有厚度,有了厚度的生命才能收发自如;思想只有沉淀才有深度,思想有了足够的深度,才能在俯瞰这个世界时不眼花缭乱。
如今虽然他的社会地位大幅上升了,财富增多了,生活环境改变了,但他心无旁骛依然是韩福兰坚实的靠山,温暖的避风港,他们还是一对幸福美满的夫妻。
8
贾文芳率先创办最原始的家庭式石磨榨油生意,硬是用一双赤脚踏出了一串脚印,带动贾氏四兄弟一起走上油菜籽加工,随后快速跨入农副产品交易行业,从此得心应手的从事油菜籽加工和农副产品交易两大市场,并最终脱贫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民企业家。贾文芳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这一开端,不仅彻底改变了他人生的方向和轨迹,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贾氏家族的命运,也深刻影响着树尔湾村乃至沙沟乡文明的进程。
他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知识和实战经验,堪称是一位企业管理方面的土专家,一位本土不可多得的企业管理高级人才。
企业再大,掌舵仅一人。他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置身于企业的关键位置,不仅率先经商办企业,而且全程参与了企业的所有重大活动,直接影响着企业演进的进程与方向。企业内同时具备创业资历、非凡功绩、领导能力、个人威望、外界公认、人格魅力等掌舵必备条件者,非他莫属,他是当之无愧的企业领军人。
有艰辛的付出就有丰硕的回报,他的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荣获了多项荣誉。
光环之下,贾文芳却饱含深情说,“我只不过是利用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我的付出和努力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帮助更多的老百姓脱贫致富,这是我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最大的满足。”
在别人装腔作势,在社会开始追求浮夸的时候,即使他头上有了许多头衔,他也始终保持着真实的自我,做事严谨靠谱。在待人接物方面,无论面对何种身份的人,他都是同样的谦虚简朴,和蔼客气,没有架子。
他不求享受,反对奢华,在他眼里男人创业办企业就是赚钱养家,改变家乡面貌,为国家做点小贡献,助推国家和地方的精准扶贫,帮助解决贫困人士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一点困难而已,这是男人的本分,无需排场和声势,更无需华丽的包装。
9
作为一名农民,贾文芳听命良知感召,心怀感恩,始终不忘自己和每一位贫苦的老百姓一样,也是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普通人,虽历尽千帆,却不染岁月风尘,始终保持农民的本分,致富不忘本。
作为一名公民,他思想上进,政治立场坚定,始终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家国天下,心系困难群众,关心农民疾苦,将“致富不忘众乡亲”奉为“座右铭”,释放正能量,对每一位贫苦的百姓,总是愿意伸出援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本省、市、县弱势群体“急难愁盼”问题,多年来,足迹踏遍家乡的山山洼洼,把一份份爱心及时送到千家万户,送到困难职工手中,送到困难大学生手中,赢得“善人”“好人”的美誉。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梦想成真,惟有实干。
作者简介:

马学忠,网名,西海天马,青海省民和县人,曾任教师,钟情于法律,史学,文学,哲学,自由作家,善长诗歌,散文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