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与老舍
——游览老舍故居有感
文/王弋铭
老舍必然是我国近代不得不提的作家之一,他的鸿篇巨制《骆驼祥子》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恰好,这位伟大的作家在我校任教过一段时间,而《骆驼祥子》的主要部分便是在青岛完成的。这段在青岛的经历必然是老舍生命中无法磨灭的一段记忆。
我选择在一个微风阵阵,云天相间的下午去老舍的故居参观, 在逛过康有为和宋春舫先生的故居后,我和我的同伴穿入了鱼山校区,海绿色的细藤将棕褐的房屋束缚起来,一层一层让过往的岁月有了轮廓。从校门出来,走不远的地方便是老舍故居,暖黄色的外墙有着糙纸的质感,红褐色的窗栏是上世纪初所流行的款式。一切都好像还是民国时的模样,只有形形色色的游人与吵闹的电子介绍屏可以证明旧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
老舍与青岛的缘分始于1934年。在那时,老舍为了生计等原因接受了国立山东大学的聘书,从济南来到了青岛。但刚至青岛时,老舍并未居住在我所参观的老舍故居(黄县路12号),而是租住在登州路10号甲,之后又在金口三路2号暂住9个月后才迁至如今的老舍故居,并在此居住了超过600天。而《骆驼祥子》正是在这600天中所诞生的。老舍对青岛是极富有好感的,在《青岛与山大》中,他写道:“北中国的景物,是由大漠的风与黄河的水得到色彩和情调:荒、燥、寒、旷、灰、黄。在这以尘沙为雾、以风暴为潮的北国里,青岛是颗绿珠,好似偶然地被放在那黄色的地图的边儿上。在海边的微风里,看高远深碧的天上飞着大雁,真能使人忘了一切,即使欲有所思,大概也只有赞美青岛吧。“在《宇宙风》杂志上发表的《五月的青岛》里讲:“樱花一开,青岛的凤雾也挡不住草木的生长了。海棠、丁香、桃、梨、苹果、藤萝、杜鹃,都争着开放,墙角路旁也都有了嫩绿的叶儿。五月的岛上,到处花香,一清早,便听见卖花声。……五月的海就仿佛特别的绿,特别的可爱;也许是因为人们心里痛快吧?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春深似海”。绿、鲜绿、浅绿、深绿,各种的绿色,联结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角,绿到渔帆的外边去”这两段对青岛深情的描写足以体现老舍对于青岛的无限喜爱与眷恋。
步入房子,过去的一切都被一尘不染的玻璃罩所盖着,时间在此凝固,这间屋子好像一直在等着它的主人归来。书房里依旧摆放着从前的书桌,上面悬着一张曾经老舍在此写作的照片,今昔对照,只少一人。整间屋子并不大,以暖色调为主,色彩浓重却不幽暗,深沉却不压抑,里面的家具布置的格外温馨,不知道是原本如此还是现在的骆驼祥子博物馆刻意如此复原。就是在这间小小的书房里,老舍创造出了《骆驼祥子》。在创作期间,他还辞去了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的讲师职务,为的是专心于创作。在老舍看来,只有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到创作当中去,才有可能书写出真正的经典。(老舍的辞职也与当时山大校内的政治斗争有关,在招揽他来到青岛的赵太侔校长下台后,老舍便随之辞职了。)老舍开始创作《骆驼祥子》的原因也与青岛,与国立山东大学离不开关系。据《我怎样写<骆驼祥子>》说道,正是在青岛,在“山大”,老舍从同事口中听到了一个车夫三卖三买黄包车的故事,这便是《骆驼祥子》的最初源头。自此之后,老舍在青岛广泛的观察黄包车夫的生活,从中进一步取材提炼,汇聚升华,最终将其凝结为《骆驼祥子》。
从老舍故居出去的方式很有趣,你只可以从房后的小径走进荒岛书店,再从荒岛书店里离开。荒岛书店并不大,只有一个阿姨在里面,桌子上有法压壶和花。荒岛书店也很有名,曾经有诸多文人墨客来此处,老舍也不例外。荒岛书店在当时算是在青进步人士的“根据地”,它的存在直接推动了当时青岛文学进步,传播了新文化和革命思想,促进了作家之间的交流。老舍在青岛创办的著名的《避暑录话》也是由其出版发行。但很可惜的是现在的荒岛书店是青岛市政府于2016年所支持开办的一家书店,与曾经的荒岛书店无关。
王统照,洪深,老舍,吴伯箫,孟超,赵少侯,臧克家,王余杞,王亚平,杜宇,李同愈,刘西蒙,这是一个梦幻般的作家群体,将学者、作家、戏剧家、诗人等囊括,群星闪耀,点缀着青岛的文化夜空。这一群如流星般璀璨的文人共同创办了《避暑录话》。老舍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不仅是其命名者组织者也是其最主要的创作者,一篇《暑避》脍炙人口,道尽了青岛盛夏时节旅人之众与接待之繁琐。《避暑录话》发行时间并不长,自1935年7月至1935年9月15日,持续了约两个月,发行了十期,每周一期,零售大洋3分。虽然《避暑录话》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但在这短短的两个月内,有66篇优秀的诗文被刊登于其上,篇篇为精品。使其成为青岛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老舍的到来对青岛无疑是极为重要的,青岛作为一个近代才建立的城市,文化底蕴相对较浅,老舍的到来以及他《避暑录话》和《骆驼祥子》的出版增厚了青岛的文化底蕴。在青岛居住的这两年对老舍也是极为重要的,在此后的一生里,老舍都未曾忘记这个可爱的岛城。抗战结束后老舍想起了这个让自己魂牵梦萦的海滨城市,他高兴的给王统照写信,想要在青岛买一栋小楼,在青岛定居下来,将自己纷扰的心安置于此。可惜最终这个梦想因为解放战争等因素又被搁置,老舍最终一生都未能再踏上琴岛。
作者简介:
王弋铭,自幼时起我便对文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上大学后我开始系统性的学习文学知识,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