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米花
每年进入腊月,离过年就不远了,大人们忙着准备年货,孩子们扳着手指盼望春节早点到来。大街小巷里就会传出“嘭嘭嘭”的爆炸声,空气中弥散着爆米花的阵阵香味。
随着一声声“炸炒米咯!”的吆喝,少男少女们便倾巢而出,提着准备好的玉米粒、大米、黄豆、蚕豆、山芋干和年糕片,将做爆米花的老者围得水泄不通。
炉火上架着黑乎乎像大炮弹一样的爆米花机,脸上布满炭灰的老师傅将爆花机立起,用一根铁棍打开头部的盖子,拿出自制的铁罐,从身旁排好队的篮子里装满一罐原料,慢慢地倒入“炮弹里”,稍加一点油和糖精。然后盖好盖子,再用力籀紧。一边拉着风箱一边摇动着,不时地低下头看看压力表,大约五六分钟,师傅站了起来,将爆花机立起倒下,头部套在麻袋里。最紧张的时刻到了;女孩子们惊叫着跑向远处,大胆的男孩子们则捂起耳朵。随着“嘭”的一声巨响,一团白烟升腾而起,热腾腾香喷喷的爆米花便装满了口袋,诱人的香气让口水喷涌而出!爆米花的主人等不及将麻袋里的爆米花倒完,一边收拾一边往口中塞上一把,那叫一个香啊,美味不可言喻!
天色渐晚,爆米花师傅仍在忙碌,炭火的光映在他那红彤彤、乐哈哈的脸上,更显得光彩照人。夜幕降临,大院里还不时地响起那“嘭嘭”轰鸣声,弥漫着那诱人的爆米花香味。
据说这种在中国司空见惯的爆米花机引起了美国人的好奇,被称为“中国式大炮爆米花机”,在2014年竟然登上了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的著名节目《流言终结者》,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爆米花机。
真心地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感到自豪和骄傲。
打酱油
2008年那一年,“打酱油”一词被评为网络流行语,广泛被年轻一代网民运用,成为“不关我的事”“我就看看”“路过瞧瞧”……等的代言词。
其实真正的打酱油是咋回事,估计80年代以后的人很难说明白。
80年代以前,没有什么超市,古老的酱园店是清江市人每周必去的地方。店里经营各种各样的酱菜、油盐酱醋、散装酒,顺带卖点杂货糖果。那时候的酱油、醋和酒,很少有原瓶装的,家家户户也很少去买原瓶酱油,都是拿着各种各样的空瓶去买散装的。酱园店柜台里的几个大缸里,储满了各种佐料,全部用厚木板做的盖子盖好。柜台上并排放着几口小坛子,每只坛子外面贴上菱形红纸黑字的商品名,坛子口里分别放上竹制的量筒,量筒有一斤、半斤、二两的三种规格,盖上用棉花和布制作的软盖,散装的酱油、醋和酒就是从这些小坛子里打出来的,通过铁皮做的漏斗流入瓶中,所以老百姓称为“打酱油”。
另外,酱园店里各式各样鲜美酱菜,都是本地酱醋厂生产的,顾客需要时,营业员会用一杆精致的盘称,铜盘子里垫上一张干荷叶,过称后立即包好给你。
小时候一直住在清江市医院的大院里,博古路桥北路东边的酱园店,是我们这些孩子们经常光顾的地方。那时候,打酱油可是个美差事,一来可以趁机出去转转,二来可以赚点零花钱。家中烧菜的佐料快用完了,大人们一声令下,提上瓶子屁颠颠地小跑而去。看着营业员潇洒地用长把量筒将酱油灌入瓶中,竟然能滴水不漏,佩服得五体投地,找回的零钱美滋滋地塞进口袋,跳跳蹦蹦的跑回家交差。
那时候的酱油,都是用煮熟了的黄豆传统酿造的,有清汤、红汤之分,最鲜美的是虾子酱油,烧菜、凉拌美味无比。甜面酱、豆瓣酱也是市民们的最爱。浦楼酱醋在当时的老淮阴地区及周边县市享有很高的盛名,成为看望亲友的极佳礼品。
(至本期,汤鹏老师关于生活成长内容的《汤鹏文萃》刊出完毕。汤鹏老师专题的《行医手札》即将隆重推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