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瞿冬生
景山秋日,天朗气清,草木青翠,惠风和畅。
10月14日上午,应策展人陈金武先生之约,我和智毅兄结伴来到位于温州市区西郊的景山护国寺,拜谒开放不久的“弘一大师纪念堂”,监院仁悟师陪同。
上世纪五十年代,弘一大师驻锡过的庆福寺曾辟有大师纪念堂,惜因寺庙改作工厂用地,纪念堂被撤。上世纪八十年代,庆福寺整体建筑毁于旧城拆建。
弘一法师之于温州,是千年难得的相遇;温州之于弘一法师,是修成正果的福地。因此,重建弘一大师纪念堂(馆),一直是温州各界人士的夙愿——
从2004年3月起,文史专家沈克成先后在温州市政协八届二次、三次、四次会议上连续提案,建议将温州市美术学校迁移,在庆福寺原址修建一座弘一大师纪念堂。“无论在江心,或在积谷山南麓,兴建一座弘一法师纪念馆再不能拖延了。”“希望政府采纳。”
周孟由、周群铮、陈祖经、郭志闳(前排左起),因弘法师、寂山和尚、弘一法师(后排左起)1922年摄于庆福寺
2010年1月,瓯海区政协成立纪念弘一大师联谊会,邀请《弘一大师温州踪迹》编写者、一级作家戈悟觉作《弘一大师与温州》的报告。他呼吁大家珍惜这段情缘。同年10月,瓯海在茶山街道宝严寺召开“温州弘一大师纪念堂落成暨书法展揭幕仪式”,全国各地300余人参加。一花开五叶,月圆映万江。应该肯定,瓯海各种举措为纪念弘一大师活动开了个好头。
陈金武绘制的庆福寺草图
2021年,弘一大师驻锡温州一百周年。温州市有关方面纷纷举办展览、座谈、集会等系列纪念活动,盛况空前。5月9日,我在温州日报发文《天心月圆共婵娟》提出四条建议,其一就是“建造纪念馆,集中介绍弘一法师生平与成就,以及与温州的情缘,为温州增添新的文化地标。”
庆福寺模型
出乎我的意料,才一年多时间,“弘一大师纪念堂”就悄然对外开放了。
护国寺原是著名古刹,环境清幽,兴于唐,盛于梁,经南宋,至明朝,宇雄僧众,香火炽盛,为四大古刹丛林之冠。明末,毁于兵燹,清初重建。民国以来,屡见兴衰。当年我就读的“要武小学”老师,曾带我们到护国寺春游,野炊,速写。其时,旧址还是军营。2003年,护国寺重建,又现庙宇庄严,佛塔高耸的佛门胜境。
纪念堂设在万佛塔内。拾级仰望,“弘一大师纪念堂”金色大字耀眼夺目。金武先生指着匾额说,“这是弘一大师孙女李莉娟女士书写的。”我这外行一看,俨然“弘体”无异。
沈智毅、陈金武、仁悟法师、瞿冬生(从右至左)在纪念堂前合影
至今没发现弘一大师跟护国寺有关的记载,为何纪念堂会放在护国寺?进入序馆,陈金武介绍:“去年,市里有关弘一大师系列纪念展之后,市委领导希望把一些资料留下来,做个永久性纪念。”“市民宗局领导认为护国寺环境好,便找到了证方丈。了证师则把这一重任交给了我。”
“其实,了证师与弘一大师还是有一定渊源的。1985年,二十五岁的了证师从莆田广化寺到泉州开元寺随侍妙莲法师参学三年。妙莲法师是弘一大师的侍者,最后的助念者、遗嘱的执行者。了证师实际上是弘一大师的再传弟子。”
了证法师(左一)、妙莲和尚(左二)
建纪念堂不仅需要财力、人力、场地等,还需要缘分。为了序馆一张壁画,陈金武四处寻找,从敦煌到永乐宫,无一中意。直到今年6月才在厦门春季佛事用品展上请回《炽盛光佛佛会图》。据了解,这幅壁画原在山西洪洞县广胜寺。1929年,寺僧为修复寺院,将前后殿四幅壁画作价1600银元卖给古董商,致使这幅壁画流失海外,现存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如今这幅画是画师用漆艺复制出来的。陈金武认为,此画有弘一大师心中的那轮皎月,有拔济众生的宏愿丽日,最是契合序馆。
序厅《炽盛光佛佛会图》和弘一大师塑像
纪念堂用于展览使用面积583平方米,五个馆依次是:《清静若兰 息心办道》《掩关治律 结缘十方》《悲智兼具 书艺弘法》《华严为境 书经合璧》《净土果报 天心月圆》。
弘一法师为何选择温州,且驻锡长达12年?第一馆,除介绍人缘——林大同、郭奇远、张云雷、周孟由、吴璧华等温州人因素外,还通过英国传教士苏慧廉之女谢福芸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电影镜头和鹿城区征集的老照片,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老温州——山水清华,物阜民丰。
“纪念馆除了纪念,要给观者以感悟。”在第二馆,金武先生推出“哈哈”和“非非”两款“玩具”。“哈哈”面前,观者可大可小,甚至扭曲变形,让人识“幻”知“梦”。“非非”悬垂,随风飘舞,小卡片亦具意象。建筑行家陈金武还根据陈祖经等人描述,绘出建筑图,利用VR技术,让大家跨越时空,徜徉“庆福寺”。
第二馆《掩关治律 结缘十方》入口
都说弘一大师“诸艺皆废,唯书法不辍。”陈金武则认为,少年功夫,诸般技艺,或可生疏,无法忘却。第三馆,LED满屏播放的合唱《清凉歌》,就是大师出家后的杰作,词意悲悯,直抵心灵。
第三馆《悲智兼具 书艺弘法》入口
第四馆,弘一大师书法作品展示。大师出家前笔势开张,逸宕灵动。在温州潜修后,书风大变,形成朴拙圆满,浑若天成,笔笔禅意的“弘体”。
第五馆,展示弘一大师书写的“初愿”“二愿”“三愿”“终愿”四幅经文偈语。最为奇特的要数粒子视频互动媒体了,屏幕上,一会儿幻出莲花,一会儿聚而成佛,一会儿散入太空……一景胜万言,转头即妙境。
拜谒纪念堂归来,回味策展缘由,思悟展堂诸妙,夜不能寐,绝句记之——
谒“弘一法师纪念堂”
誓悟本真空,
僧衣换叔同。
欲知春满日,
幻梦大悲中。
10月18日,我去拜访常住北京回温省亲的外文出版社美术编审蔡荣先生(曾任美术编辑室主任,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交谈中我偶然提及“弘一大师纪念堂”,没想到83岁的蔡荣先生赞不绝口:“我们也去看了,布置得相当好。”“我们看过国家博物馆,再去看再去比,这个展览连设计,连布展,连内容,你搬到国家博物馆去,一点不勉强。”“很用心。”更想不到的是,蔡荣先生并不认识陈金武。他说是和老伴、弟弟慕名去的,“当时有个姑娘在介绍。”看来,“有心人”最懂“用心人”。
10月18日,蔡荣先生(右)、瞿冬生合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大师留下的《送别》,凄美无比。我想,所谓送别,其实无有送别,因为他“去去就来”。不信,就去“弘一大师纪念堂”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