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漫漫长路)
唯有祈祷
刘克勤
静夜,桌上的手机发出轻微的振动声,我遂将目光从书页间移开,手机屏幕上显示的是王俊的姓名和号码。“这时候来电,必有要事。”这样想着,迅速按下了接听键。
果然,传来的是他沉痛而焦虑的声音:“老爷子的最后诊断结果出来了——胃癌中晚期。”
“呵!”我闻之一怔,片刻镇定后,还是安慰道:“别急,只能正确面对。”挂机后,我的心像被掏空了一样,再也无意回到钱钟书的叙述里。
那晚躺在床上,无法入睡,脑海里闪现的尽是王老伯的身影。
王老伯生有二子,一生坎坷,少年丧母,中年丧妻,七十岁那年大儿子走了——人生的三大不幸他全占。而今年逾八旬又患此绝症,真是天不佑人啊!
王老伯小儿子王俊与我同年,习性相近,志趣相投,不是兄弟,胜似亲兄弟。平时有闲,我常上他家串门,无话不谈。老爷子见我总是笑呵呵地打着招呼,不时与我聊上几句,十分投缘。一段时间来,发现老爷子体态明显瘦了,精气神似乎也不如此前健旺,于是提醒王俊陪老爷子上医院检查一下。没想到,结果在意料之中,却又在意料之外。
翌日,王俊又来电话说,院方建议给老爷子实施手术。我当即表示肯定的回答:能动手术,说明癌细胞未完全扩散,尚有一线救治的希望。听医生的,没错!
一拍即合,时不宜迟。老爷子手术前,我去医院呆了半天,陪着他有说有笑,一如从前。
术后第三天,我再去病房时,眼前的老爷子与此前相比判若两人:灰白的脸上全无血色,鼻孔里插着管子,双眼闭着,气若游丝。
“手术8个小时,胃切除三分之二。”王俊附耳轻声相告。望着病床上奄奄一息的王大伯,我几乎哽咽无语。
离开病房,王俊送我至电梯口,又对我讲:“医生说,有部分器官扩散的迹象,建议往后实施化疗。”我听后没吱声,电梯到站门开,闪身钻了进去。
一连几天,我遍访坊间老年癌症患者,又专程去市内一家较有影响的民营肿瘤中医院(拜访了)专家,还现场询问了几个住院的老年病号。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得出一条结论:上了一定年纪的患癌老人,尤其是动了手术的病号,切莫实施常规化疗。那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痛苦是无法承受的。最宜采取中药介入化疗,病人既无明显痛苦,又可达到杀死癌细胞、强根固本、不损好细胞的疗效。
于是,我跑去医院,对王俊说了自己的调研所得,嘱咐他:千万别化疗,年轻患者都有掉发、厌食、睡不安的严重反应,何况老爷子目前这身体状况,根本承受不了!说不定……
然而,王俊听着却不为所动,一脸冷漠的神色。
此后,我又跑去那家肿瘤中医院,谈了王老伯的病情后,那位专家的语气仍然十分肯定:“年老体弱患者,术后身体肌能更虚,采取保守治疗,以退为进,可延年益寿。”接着,我拨通了王俊的电话,让专家亲口传授。听着他们聊了一席,似乎还算融洽。后来,我又去住院部找到此前访问过的那位与王老伯同龄的胃癌患者,让他向王俊谈谈自己的亲身感受,意在启迪他早下决心,以免老爷子遭受化疗之苦。
可万没想到的是,当我再次去看望王老伯时,还未坐上几分钟,王俊便示意我走出病房,来到住院部一隅静处,只见他对我立马翻脸,吹胡子瞪眼,大发雷霆:“你到底想干什么?一会叫这个打电话,一会又叫哪个打电话,告诉你,我已决定,听医生的,只有化疗一条路。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劈头盖脑一通“炮轰”后,拂袖而去。
我一时愣在原地,久久回不过神来,尽管臆想好友可能因为老爷子的病痛急火攻心而导致无名火起,但内心仍充满自责:同样的病症、同样的年龄,不一定适合同一种疗法,何况,人有自身个体差异啊。再说,表达善意应有度,有时候,过分地关心不一定得到他人会意的理解。这下好了,自讨无趣,活该!
出了医院大门,我不由得转身伫立,回望肿瘤科那间病房,双手作揖,心中默契念:大伯,您老好自为之!(2022.10.20)

作者简介:刘克勤,男,汉族,湖南省邵东市人。农家子弟,湖南邵阳市直部门工作。湖南省作协会员。业余码字30余年来,散见于各级报刊作品计300余万字,已出版《挑灯集》、《百思一得》、《启明星》、《时光短笛》个人专著4部。尤嗜短小精悍的千字文创作,既不浪费读者太多时间,又能给诸位些许启迪。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部分作品:
点击链接-刘克勤作品
点击链接-文士明作品
点击链接-叶飘作品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