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秋子午岭
耿志平(甘肃)

如果你问我,十月中旬最想干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去看子午岭的秋景。
自从学习了《香山红叶》那篇文章,从那时起,我就非常憧憬北京的秋天,尤其是八达岭长城外的风光,梦里都在神游,可惜没有机会去,心里始终是遗憾的。
在子午岭工作的同学说:子午岭的秋天是不得不看的风景,我就对香山不再那么向往了。因为香山的红叶,子午岭也有,估计气势比前者更壮观和美丽。
这样的心愿很快就实现了,周五,杜老师打电话约星期六去子午岭,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简直就是雪中送炭的及时雨。虽然明天还会有很多事要做,但我要看秋景的心不可阻挡。

同去的几位老师都是很熟悉的人,只有我一个是局外人,但我一点都不拘束,路上说说笑笑,很是轻松愉悦。
“你们觉着哪里风景好,想停下看看,你们就说停”。负责开车兼导游和发起人的杜老师爽朗地说道,我们都说好。
川道里秋天似乎来的更早,路旁的梧桐叶都已经凋零,宽大的褐色叶子,无精打采地悬在枝头,随时都会掉落。地里的庄稼都颗粒归仓了,玉米地里,玉米杆被码成一跺一跺的。路旁人家院子里的玉米仓放的满满当当,黄灿灿的,又是一个丰收年。日光温室里的蔬菜瓜果早都换成了钱,装进了主人的腰包,此时闲置在哪里,开春了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沿路各村子建造的大象、长颈鹿,粮仓、水井、苹果、稻谷等等造型很是吸引眼球。从前脏乱差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那些残缺不全的土墙被画着墙画的形状各异的砖墙取代,一派新气象。
在一处直路上,我们停了下来,石杨两位老师在拍照,眼尖的唐老师摘下地里唯一的一束紫色山菊花,给她们做陪衬拍照,我跑下玉米地,玉米杆被砍掉了,留下尖锐的部分和根连在一起。地里的塑料薄膜,被戳的七疮八孔,面目全非。河水清澈见底,不急不缓地向西流去。

山上的树叶不再绿意盎然,变得有点暗淡,不时有一两棵橘黄色的树映入眼帘,显得突兀和孤单。松树叶子也不再碧绿,下面的有些已经干枯,拿回去生火是最好不过的燃料。不过山里的人不缺柴,对它并不钟爱。
车子一路向东,沿着山路蜿蜒盘旋,子午岭的秋景,近在眼前,让人欣喜若狂。
我们给负责看守瞭望塔的大哥说了好话,要了钥匙,瞭望塔的楼梯窄而且陡,我们小心翼翼地登上子午岭的最高处,都发出赞叹。我已经来过几次了,但还是被眼前的风景美倒了。一望无际的大山看不到头,层林尽染,像巨大的油画,不知哪里是起点,哪里是终点。连绵不绝的山上有数不清的树木,原始森林和人造林混在一起,只有懂行的人才能分得清。白桦林,橡树,油松,柏树,杨树……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种落叶乔木和灌木,有许多树我叫不上名字。它们错落有致,看是杂乱无章又好像很有秩序,红黄绿白黑,我们都兴奋地录着视频,变换着角度拍照,都想把这美景更多地留在手机里。天阴沉沉的,风吹过来,有点冷,可能是高处不胜寒的缘故。看着眼前的风景,我突然有点悲伤,山还是那座山,岭还是那道岭,只是曾经在这里工作生活的父母还有很多的叔叔阿姨都不在了,她们把青春贡献在这莽莽苍苍的子午岭,子午岭变绿了,变密了,当年的幼苗都成了参天大树,当年的林二代大多到知天命的年纪,林三代都在茁长成长了。我的眼泪不由地在眼眶打转。我的心五味杂陈,她们是不会体会到我此刻的心情的,杨老师发觉了我的异常,过来抱住我安慰我,让我很感动,不知该说什么。
学心理学的唐老师说让我忘掉不愉快,并给我发了一段话:所谓,沉没成本是指那些过去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成本,包括时间、金钱、精力、感情等等……停止追逐沉没成本,及时止损,才是成年人最高级的活法!
我强忍着泪水说道,谢谢你们,你们对子午岭没有我的感情深,这里是我一辈子割舍不了的地方。
杜老师说,你要往好的方面想,虽然老人不在了,但他们栽的树存活了下来,成了参天大树,美化了这一方热土,为子午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你该高兴和荣幸才对。
她的话让我醍醐灌顶,顿觉轻松了许多,也加入到拍照的行列。
阳光渐渐出来了,瞭望塔里温暖如春,我们坐在凳子上,说在这里举办读书会该有多美。

院子里的百日草和格桑花都枯萎了,我摘了些花籽,准备送给太白梁中学的老师,让他种在校园里,想想院子里将会满园芬芳,心里美美哒!
一棵高大的杜梨树,果实已经被霜杀了,正是好吃的时候,我们跳起来,才能够到十来个,每人尝了两三个,绵绵的,有点涩。我是山区长大的,从小就吃,并不稀罕。有一两位老师没吃过觉着很不错。一大片松林,高耸着,抬头才能看到全貌。最粗的比碗口还粗,最细的也有十公分,看来年头不少了。旁边不知名的树歪歪扭扭,恣意地生长着,叶子已经掉光了,不能分辨。我们抢着拍照。有几棵树上长了褐色的像灵芝一样的菌类,我不记得它叫什么名字了。唐老师很好奇,称它为“灵芝”,我发挥了女汉子的威力,一下就掰下来了,有一个高的,我用木棍敲打,在我的暴力下也成了囊中之物,我们都加入到找寻“灵芝”的行列,不一会就发现了目标。它长的有点高,我就怂恿从未上过树的唐老师,他也很配合,很快就收获了几个,而且比以前的大。我笑着说:“这可以卖钱,卖了换饭钱”。她们都笑了起来,说我不愧是生意人。
我们还了钥匙,对看守的大哥道了谢,开车从避暑山庄那条路出发了。以前很红火的避暑山庄成了陇东学院研究生物的基地,大门紧锁,显得冷冷清清。在一个路口停了车,我们步行,想看看前面的景色。路旁落了厚厚的一层秋叶,走在上面“沙沙沙”作响,踩在松针上,觉得更柔软,更惬意。不时会偶遇野山楂和马杜梨,还有山丁子,茧子,只要能够得着的,都被摘了。那红艳艳的山丁子,像一个个红玛瑙,让人喜不自胜。不知为什么?这里的山菊花很少,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有的也是孤零零的,没有结朋伴友,不知它们是否会感觉寂寞和冷清?
阳光下树叶更加绚烂多彩,每一处看起来差不多,但还是不同,毕竟物种丰富多彩,不可胜数。
原本打算沿路去塔儿塬,连家砭林场的一个检查站挡住了去路,护林员对我们的到来很是不解,说没啥看头,疫情这么严重你们来干嘛!我们都请求他高抬贵手让我们过去,他说现在是森林防火期,上级单位会在监控里看到这里的情况,不能让外人进去。有一个人说里面有豹子,你们不怕么?赶紧返回去。我们和他们聊了一会话,我学他们腔调,用河南话和他们交流,他们还以为我是老乡。他们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他们为一方热土而牺牲了与妻儿老小团聚的日子,孤独地与大山为伴,日夜守护着林木。正是有了这些林业人,才让子午岭安全地越过一个个冬天。沟边长了好多芦苇,白色的花在风中摇摆,柔软而轻盈,山里更是别有一番洞天,真是美轮美奂。

在山里生活的人满眼都是山,也许已经司空见惯了,而我们生活在小县城钢筋混凝土的天地里,就偏偏喜欢大山里的旷达和神秘,辽远,在这里可以想喊就喊,想跳就跳,没人会笑话你。
我们下了山,说起了“碧落霞天”的摩崖石刻,引起了杜老师极大的兴趣,遂前往目的地。路过子午岭隧道,它全长444米,以前隧道里往下滴水,近几年新修了,里面很明亮。我和石老师顺着边上的沿子步行,一辆大卡车开进来,声音巨大,就像有千军万马一样。

“ 碧落霞天”石刻我看过一次,只记得大概的地方。顺着石碑的指引,我们向石刻走去,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好在河水不深,有人放了石头,我和唐老师,杜老师穿过小河,从树丛中钻过,爬上挺陡的山坡。“碧落霞天”坐落在一个红色岩石上,它是明朝嘉靖年间巡抚陈斐的题迹。右边刻有“嘉靖壬子”,左边刻有“文冈刘斐”。下刻“安察承差富平惠东自平督工”字样。可能是文物保护部门,用红漆新涂了,字迹清晰,“碧落霞天”刚劲有力。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在这崇山峻岭里这一处石头上,是怎样刻下这些字的?我猜想是不是受到了唐朝才子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启发,才有了这句“碧落霞天”?这没考证过,不得而知。药王洞里有人上香的痕迹,里面没有塑像。洞外有几个六十公分左右高的柱子,倒在地上,我不知是干什么用的?旁边还有些小石条,年代久远,先前的辉煌不在,多少让人有点惋惜。石刻旁边的岩石风吹日晒,斑驳脱落,有些像巨大的蜂窝状。

过了河,已经五点多了,花溪谷近在咫尺,时间来不及了,只好原路返回。夕阳在前方变换着形状,霞光下天空有一种独特的美,我最爱夕阳西下的样子,让坐在副驾驶座的石老师拍了几张照片。

大家都有点困了,杜老师精神矍铄,专心致志地开着车。看过的美景一点点落在车后。夕阳下的村庄炊烟袅袅,安安静静,一切是那么美好,安逸。

作者简介:耿志平,七零后,原籍甘肃镇原人,定居黄河象故乡合水,爱好读书写作,有文章在《九天文学》杂志和公众平台发表,都市头条实力作者,数十篇作品被都市红榜和热点精华推荐收录。写作出道不到半年,以文章朴实多彩受到读者关注,成为庆阳网红作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