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民:墨海凭“鱼”跃 书林任“鸟”飞
——“杨士民国画精品展”在九如画廊正式开展
10月23日上午10时,预展中本应10时30分正式开展的“杨士民国画精品展”,还是在提前到来的众多书画界人士的建议和要求下,提前半小时开展了!
唐代的魏徵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杨士民也在此次的“国画精品展”中留有这般的题记:
“年届六十两眼花,闲来无事学文化;鸡鸣晨起习书法,夜半更深画鱼画;羲之吴昌为吾师……只到今日无人夸!”

王羲之的字与吴昌硕的画,不唯家喻户晓,而几乎就是登峰造极的两个顶点。在中国书画界,以此二人为师者不下万众,且迭代不衰,而真正透过笔墨的外象,穿越岁月的阻隔,能走进大师,对话大师者,可谓凤毛麟角……杨士民在自己颇有些自嘲般的题记中,能以王、吴二人入诗,足见其对二位大师的师承与眷爱!
成就自我的最大捷径,无非是读一流的书,师一流的人,吃一流的苦,下一流的功……杨士民深怀敬畏之心,将“羲之吴昌为吾师”作为刻入心碑的座右铭,心参,神禅,冥悟……迎白送黑不觉其累,春暖秋凉罕见其温,就这般写着,画着,耕着……果然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收获的季节,就这般无师自通地奔他而来了!
“九如画廊”虽说空间不大,但却是个名家云集的去处。画坛宿将相力自不待说,书法界的诸多名流如吕建德、刘承闿诸先生,也均在此举办过书展专场,并获巨大成功……杨士民受邀“九如画廊”,并在“九如画廊”成功举办“杨士民国画精品展”,这本已说明,在经历了不计其数的量变磨砺后,杨士民的国画作品已成功向质变靠岸!
杨士民,号笠翁,忘筌斋主人,出生于古任城洸府河畔杨楼村的一个贫寒之家,毕业于曲阜师范美术专业班,师承王增祥、孔端甫等名家。1990年加入省青年美协。
杨士民年少时便受长兄杨士林启蒙,酷爱书写绘画。工作后长期从事文化宣传工作,闲余研习书墨,主攻中国画,深得传统笔墨精髓,技法精进,尤擅花卉、鱼虫、鸟兽等。
此次展览的国画精品不下几十幅,以花卉、鱼虫、鸟兽居多,画风洗练,饱浸古韵,斗方之间,或群鱼斗戏,或艳鲤逐鹿,“气”象豪迈,“色”泽洞达,“韵”透古今。加之不拘一格而又个性卓立的钤印题款,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杨氏千鱼图”。
杨氏笔下的鱼,或处弱柳舞风的初春,抑或残荷遗魅的晚秋,无论大河深潭,还是浅塘沟湾,一旦信笔拈墨,毫泄纸宣,便滚滔滔立地成“墨”,成“画”,现实的“鱼”与理论的“鱼”,夜游的“鱼”与梦中的“鱼”,都齐刷刷奔将而来,呼啸而至,在他的笔下排行列队,一尾尾须显口阔,一个个鳞铠铿锵,昂首挺腹,粉墨登场!
观杨氏的“画”,最直白的感受就八个字:干净简洁,一尘不染!

杨氏的“鱼”,一经入画,便立时烘染出一种“动”“静”自如的对立与统一。“静”的水与“动”的鱼,本是一对对立的矛盾体,而有了杨氏笔墨从容、随心所欲的举手之功,便似乎瞬间得了神祇般的力量,从纸背后面破壁而出,冲面而来的,却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优雅!
那“闲适与优雅”,是东方文化的底蕴,是大国文明的从容!
除却“鱼”,杨氏兼擅“花鸟虫草”,他笔下的“花”与“鸟”,“虫”与“草”,少有单独出场,多半联袂入戏。先是寥寥几笔,几片兰叶、一杆孤梅便放起了狼烟,立起了沙场;后又寥寥几笔,一只名唤战神的鸟儿,便立在孤梅瘦杆处擂起了战鼓!
“花”与“鸟”,“动”与“静”,“惜墨”与“泼墨”,“留白”与“用白”……令人赏心悦目,击案称绝!
综观杨士民的国画,师古绝不泥古,师人而不束人,他总是怀揣敬畏之心,崇敬之意,师百家为我家,师天下为我用,以“积纸如山”的坚定,“拭笔如冢”的执著,了却书墨梦中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王长鹰 李建民 姚秋芳/摄影)
2022年10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