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城墙遗址怀古
十五世纪初,赢得靖难之役的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北京明城垣建设伊始。正统、嘉靖年间增筑瓮城、角楼、箭楼等,奠定了“内九外七”的城池格局。
五百年金戈铁马,饱经忧患的明城墙记录了每一次国事的极度衰微。
明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亲征蒙古败退,在京北土木堡被瓦剌军俘获,三万瓦剌大军黑云压城,兵部尚书于谦受命于危难之际,率军战于德胜门,西直门和广安门,逐出瓦剌军,史称“北京保卫战”。

天启五年“己巳之变”,皇太极率清军铁骑突破长城喜峰口兵临北京城下。明代称长城为“边墙”,皇太极突破“边墙”,直捣北京城墙。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袁崇焕从辽西驰援北京,广渠门下,正午战至傍晚,击溃清兵,史称“广渠门之战”。
有明一朝“天子守国门”屡破,“君王死社稷”成真。
伫立于明城墙遗址,抚摸饱经炮火、箭矢洗礼的青砖城头,仿佛重回狼烟四起,烽火连天的崇祯年间。锈迹斑斑的铁炮昂首城头,仿佛能听到它震耳欲聋的轰鸣,嗅到它刺鼻的硝烟。

断壁残垣,衰草连天,记录了明城墙的忧患岁月。于谦祠、袁崇焕祠一个在内城,一个在外城,距这道城墙都不足千米。
冷兵器时代巍峨的城墙是不可逾越的壁垒;随着热兵器时代的到来,城墙作为防御屏障退出历史舞台。清末“庚子之变”八国联军仅用五个小时十七分就攻陷北京城。城非不坚,池非不深,是强大的火器成为城墙的终结者。
无字墙砖读历史,斑驳城头叹春秋。
拍遍键盘冲霄气,看罢芯片看吴钩。

等待戈多:大学教师,网络作家。散文、诗歌、文艺评论及朗诵和视频制作散见于网络和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