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马路(下)
戴官宝
如今的西马路,已经是今非昔比。作为一条城市的主干道,除了宽阔的路面,其现代化的高架路,已经从她头顶之上一飞而过。两旁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来往的各种车辆川流不息。如此美丽之路,历经沧桑已有百年。
2017年6月,西马路终于焕发青春。重新建成通车的西马路宽49米、长153米,连接着双向八车道的古淮河大桥。此桥,曾被几代人改建。而现如今的她,其强壮的靓丽的身躯,仿佛是古淮河上的一道绚丽彩虹!
第一代桥梁是1959年建造,曾经是钢筋水泥建成的桥梁,代替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木质老桥;第二代的桥于1991年改造,拓建了两侧边幅桥梁,给行人和非机动车辆带来方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如今的第三代大桥,终于以“淮海路古淮河大桥”的命名,还原了淮河历史的真实身份,并以全新的姿态,成为城市的地标和名片。
为了展示古淮河的“前世今生”,在新建古淮河大桥的过程中,聘请水门挢景观设计团队,专门操刀打造青铜雕塑、主题浮雕等,将“淮鸟”、“镇水铁牛”、“水波浪”这些淮阴特有的元素,以及黄淮水患、千年治淮、古淮新貌等今非昔比的时代印记一并表现。还让古老的淮阴城,和古淮河的历史文化予以彰显。
沿着古淮河大桥向北,第一个引入眼帘的,是一所省属专科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院:《江苏护理职业学院》。该学院可追溯至1915年,由美国长老会创办的,淮阴仁慈医院护士学校。该校1958年创办医学护理专科学校,老百姓曾称为“护校”,1962年该校停办。
2014年12月,经省政府批复同意,建立《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截止2017年,该学院共有科技路,和黄河路两个校区,占地570亩;校园建筑面积4.08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4万余册(件),设有护理与助产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共开设护理、助产等11个专科专业。
应该说护理职业学院,于西马路和古淮河大桥息息相关。因为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是在铲平了十多米高的古淮河的北大堤;并迁走了几千座坟墓,又占用了部分荷花汪的水域和陆地,才建起了高等学府。所以说,没有荷花汪塘的昨天,就没有护理学院的今天。
说起荷花汪塘北边,原来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盐庄。再向北是沼泽地,草高水深,无法行走,也无人看中此地。由于西马路一直是城市的主干道,加之205国道借道而过,城市主干道边不能留白。在有关部门的安排下,淮阴传染病医院才在此安家落户。
说起传染病医院,原来是南京市第二人民医院,又叫江苏省传染病医院,也叫钟阜医院。1958年为了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将部分设备和人员搬迁到沭阳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又从沭阳搬迁到淮阴,即荷花汪北侧大片沼泽地,并填土盖起了院区大片的房屋,挂起了淮阴传染病医院的招牌。
2003年非典后,传染病医院不适宜设在人口稠密地段的观点,已形成上下共识,须向郊区搬迁。经过多年的努力,于2008年6月18日,传染病医院正式在清江浦区延安东路挂牌开院接诊。新的第四人民医院,占地面积共8.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
淮阴传染病医院搬走以后,诺大的一片空地、房屋,原“地主”王营镇同心大隊便将其利用起来。办起了很多社办厂:如橡胶厂、木器厂、印刷厂、同心旅社等等社办集体企业。后来由于第一人民医院发展的需要,这些社办企业顾全大局让位给第一人民医院,并上规模的盖起了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楼,还有巨大的地上地下停车场。
也许西马路与医院有缘,如今苏北一流的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就坐落在此块风水宝地。该院占地面积13.26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1.88万平方米。并承担医学本科、硕士、博士生的培养。2000年成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度荣登香港艾力彼“中国地市级城市医院综合竞争力”百强榜第36名。在国际Nature指数排行榜上,在中国所有医院中最好排名第86位。信息化管理全国医院中排名第40位。
以上是西马路的西侧的故事,至于西马路的东侧,也是沧桑巨变,日新月异。 首先是黄河广场,她座落于王家营镇新南大桥和老南大桥之间。在老淮河大堆及堆坡的大片土地上,为了显示亲水感,把大堆及边坡全部搬走,形成现在看到的和镇区地面高程相等的地面。她是古淮河风光带重要组成部分,最早风光带向西长1400多米,总面积5公顷。
历史遗存的王家营老南大桥,(现仅存老桥墩,桥面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拆除),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曾见证过淮安的沧桑变迁。经过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批复同意,已于2009年,建成了闻名遐迩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不仅增添了城市特色景观,也深化了淮安市历史文化的内涵。
老南大桥现俗称为“红桥”,桥南广场俗称为红桥广场。标志园主题设置一个巨形地球模型,位于红桥中央,也是河道中心线位置。分为南北两个半球,南半球由渐变暖色调,北半球侧渐变冷色调,以显示南北气候特征。游人可以从地球模型中心穿过,享受跨越南北的感观变化。
说起淮安,是一座建在水上的城市,其四水穿城就有两水流经淮阴的大地。有水就有桥,那西马路上的盐河大桥,则与古淮河大桥两桥相望,相得益彰。
解放前后的盐河大桥,有8米宽,110米长,一直使用到1959年,和王营南大桥一前一后改建水泥桥。这座老桥修修补补用了二十多年,直到1982年在老桥东面新建了一座新桥。两座盐河桥同时存在:一新一旧、一高一低、一宽一窄同时使用,也别具风味。每当我骑着自行车,往返于盐河两岸,都走老桥不爬坡,不费劲;而坐公交车,自然走新的盐河大桥。
1999年在新盐河大桥两侧,新增了非机动车道,由于老盐河大桥碍航,便同时拆除了西边老桥。为配合盐河5改3工程,也为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淮海路垮盐河最新的大桥,于2014年10月1日建成通车,新的盐河大桥共双向8车道,总长258.54米,宽达46.6米,桥梁通航净高7米。为全市同类型桥梁中宽度之最。因盐河大桥周边小区密集,人口众多。为方便周边居民出行,盐河大桥四角设置了四个楼梯,供居民步行上下桥。
为了显示出盐河大桥的大气庄重,特在四角立起四根浮雕柱,向人们叙说着淮阴历史悠久和厚重。西南角的“海边制盐”,反映的是重要产盐地——淮北盐场的繁忙场景。东南角的“盐河漕运”,反映的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西北角“王营集散”,反映的是淮盐集中到王家营镇西坝进行转运各省的行程。东北角“水陆转运”浮雕,反映了驾着马车的车把式,推着装满盐包的独轮车,贩卖食盐的盐贩子,起帆运行船工们的艰辛。
回望百年老路的西马路,和伟大的祖国一样,日新月异,自信自强。而生活在西马路上的我们,不仅为伟大祖国繁荣富强而感到尤为的骄傲,更为家乡翻天覆地变化,感到无比的自豪!
(本期编审:申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