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第13期
目 录
小说
风波(三) 蓝 兰
散文
童车的回忆 乡隐居士
散文
藏在心里的一句话 故乡的草原

风波 (三)
蓝兰
冬天白昼的时间越来越短了,刚刚才是阳历十月中旬,下午五点多,天就完全黑下来了。
邱枫今天夜班,五点半接班。带了饭,五点从家骑自行车到医院。
到了护士站,只见护士站仅有一个实习护士,她问:“值班大夫和护士呢?”实习护士说:“一位产妇刚生完还没出产房,白班医生和护士都在里面。”
邱枫急忙换好衣服向产房走去。产房的门口有一位家属拦住她,焦急地说:“大夫,您进去给看看大人现在什么情况。”
邱枫问:“生了吗?”
家属说:“生完已经有一会儿了,孩子抱回病房了,刚才有一位医生出来说,产妇产后出血很多,正在止血。麻烦您进去看看止住了没有。”
"好的,你别急。”
邱枫急忙换上拖鞋进了产房,见产妇躺在产床上面色苍白,口唇青紫,下面流出暗红色血液,血液顺着垫单从产床上不停地滴到地上。地上的一摞卫生纸浸透成一堆红色。张医生和陈医生正在积极抢救。
邱枫问:“什么情况?”张医生一边按摩产妇的子宫,一边抬起头来,喘着气说:“考虑羊水栓塞。” 邱枫见产妇神志还清醒,便向她问话。但回答声音微弱,听不清说什么。
情况危急!邱枫立即投入抢救,急忙吩咐:
"麻醉师,气管插管!张医生,两组上肢静脉通道一组加强心药一组加升压药!高护士马上配血,下肢再增加一组通道输血!李护士马上去打电话,请心内科和外科医生速到产房参与抢救!”
1小时,两小时,3小时……5小时,最终,最终,产妇死了。
……
凌晨1点10分,邱枫回到值班室,又冷又饿又疲惫又害怕。心上就像压了一块千斤巨石,全身无力,瘫倒在床上。一种莫名的悲哀笼罩心头,眼泪如泉涌般地流了出来,再也止不住。是对患者不幸的痛惜,是对家属恸哭的怜悯,是恨自己医术不行,没能把年轻产妇从死神的手中拉回来?
什么都是,什么也不清楚,只是心里有一把刀子在搅动得生疼,只是眼泪不停地满面横流。
一晚上没合眼,脑海中不停地回忆抢救的全过程,生怕哪个环节没有做到位。冷、饿、疲惫的感觉顿时全没有了,大脑已经从压抑中调动起来,精神重新振作起来,清晨就打电话向市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专家李主任咨询请教。
李主任是邱枫在市里进修学习时的老师,师生友谊很深。李主任人品好,医术高,是硕士生导师,是省产科疑难疾病研究中心副主任,市研中心主任。在平时工作中,邱枫遇到疑难病例时,就向李教授请教,李主任也经常下来给她们帮助和指导。
邱枫把抢救的经过向李主任进行了详细的汇报。李主任认真地听完后说:“抢救没有失误,治疗过程正确。羊水栓塞死亡率高,已经尽力了,接受现实吧!小邱,你不要太自责。”
邱枫知道,羊水栓塞是一种发生在分娩过程中,羊水及其内容物进入母血循环,形成肺栓塞,导致休克、凝血障碍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严重综合征,是产科发病率低而病死率极高的并发症,产妇病死率达80%以上。
听完李主任的话后,邱枫说:“李老师,我们确实尽力了,但家属不了解这个病的凶险,怕他们接受不了。”
“耐心解释吧。要耐心,小邱!即使受些委屈也接受吧,我们常常面对的是残酷。有需要老师帮助的,及时打电话。”
早上8点钟,科主任组织医护人员进行产妇死亡病历讨论,最后得出产妇的死因是:羊水栓塞-DIC。
讨论结束,邱枫开了手机,几分钟后,就有堂姐打来电话问:“你们科有一位产妇死了?”
邱枫很诧异:“你是怎么知道的?”
堂姐:“今天有人来我们单位说死者是她的邻居,还说死亡原因是没给大夫送红包,没给用好药.....”
对于这种污蔑医生的传闻,邱枫一听就怒气填膺,没听完就挂了电话。然后准备去查房。
走出办公室,她震惊了:我的妈呀!
走廊里黑压压的站了好多人,哭声喊声乱成一片。邱枫扒开人群走到中间,有一位中年妇女在嚎啕大哭,边哭边向大家哭诉着:“我女儿命好苦呀!医院的大夫不给红包就不给用心治,不给用好药,大家说说这是什么医院?什么大夫?还有没有天理良心了?我的闺女呀!......”
周围的人有的看红火,有的同情死者,有的添油加醋骂医生、骂医院:“白衣天使黑心狼,手术刀下要红包......”
几个男人穿着白色的孝衣,背上用黑笔写着“还我亲人”“丧尽天良”等等充满仇恨的字样。闹事的和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堵满了走廊。
死者的丈夫失去了理智,发疯一样冲进护士站,把护士台上的两台电脑重重地扔到地上打成稀碎。随后又把工作台上的工作资料撕成碎片抛洒了满地。另一位男家属提着一个斧头在护士站到处乱砍,砍门框、砍玻璃,爆裂的声音让人魂飞魄散。玻璃碴满天飞,洒落一地,就像电视上黑社会进行打砸抢的场面一模一样。围观者都躲回病房不敢靠近,病人们拉开门缝偷看。邱枫见势不妙跑到值班室。
科室无法正常工作,医护怕人身受到伤害,躲到值班室里把门死死顶住,不敢出来,此时家属完全冲动,毫无理智,为避免再度激化他们的情绪,不能直接与家属对话。主任打电话报了警,又报告了院领导。医院领导急忙来到现场进行劝阻,但无济于事。
警察赶到后,把闹事者叫到办公室做了笔录。警察对闹事者进行了劝阻,并且命令他们散开,否则将对他们依法拘留。家属在警察的喝令下,才慢慢地散了。
第二天,一群家属大约有十几个壮汉又来科里病区闹事。壮汉们又穿上了昨天的孝衣,背上仍有黑字“还我亲人”“丧尽天良”。他们再次堵在医护办公室和病房的门口,不让医护和病人出入。那位中年妇女又是嚎啕大哭,看上去势态比昨天还厉害。
领导们过来调解,解释和劝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事态更严重了,再次报了警。几位警察来到现场,分别直奔闹事者跟前,直接把闹事者按倒拖出去,拉到警车上。其余陪同闹事的人见势不妙都匆匆散去了。
闹事的几位领头者被押回到派出所,依法拘留15天。期间,公安人员对他们进行了教育,还请了市里妇科医学专家李主任给他们把死者的发病、治疗的全过程进行了解释。家属似懂非懂地点着头。家属们写了保证书,保证以后不再闹事,同意与医院走法律程序解决。公安局提前解除了对他们的拘留。
有公安的助力,有法律的保障,医院医护人员心里有了底气,不再担惊受怕。空气不再那样沉闷,医护们的眉头也舒展了许多。
事件过去后,院领导到科里给全科室人员开了一个会。院长问:“对这起医闹事件原因,你们深入思考过没有?原因在哪里?”
大家都在沉默。
院长提高了嗓门,举起右手在胸口点了几下,非常生气地说:“沟通没到位啊!”他停顿了一下,放下右手,又举起左手晃动着,接着说:“患者住院后要对患者的病情及时向家属通报并给予耐心地解释。你们科室除了要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外,还需要加强在医患沟通方面的培训。”他边说边用举起的手在空中比划着,好像对他的发言在点标点符号:逗号、句号、感叹号!说完他双手都放下来看着大家,意思让大家都表个态。
科室主任说:“领导说得对!我们科内要对羊水栓塞这个病的治疗流程再进行培训,让每一位医护人员都熟练掌握。今后在我们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要对科室人员的医疗素质及与患者沟通方面加大培训力度。争取医患双方能互相理解。尽量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邱枫也发了言:“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院及医生的服务质量有了很高的要求,无论医院或者医生,在哪一方面与患者沟通不到位,就有可能引来医疗纠纷,甚至是医闹事件。我认为我们医务人员必须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让患者、家属多了解我们的工作。我们也要及时了解病人的病史和家庭背景等,及时为病人排忧解难。医患双方多相互理解。 ”
张大夫说:“邱大夫说得很对。当医患双方出现矛盾时不妨都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多沟通、多换位思考。”
院长最后说:“大家总结得很好,今后就朝这个方向努力。这样能大大地减少医患矛盾的激化,良性循环之后会营造出良好的医疗环境。我们一起加油!”
大家热烈地鼓起掌来。
〈2022.10.15完稿)
作者简介
蓝兰,内蒙古包头市人,主任医师,曾任职妇产科主任,现任医院院感科兼质控科主任。连续多年被评为年度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称号,在市级、省级、国家级医学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喜爱写作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童车的回忆
刘培华
每当晚饭后在小区广场上散步,看到一群群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在大人的陪护下,骑着各式各样的童车嬉笑打闹,你追我赶,尽情的玩耍,着实羡慕,不由得勾起自己年少时期对自行车的记忆。
现如今孩子们童年成长的幸福自不必多言,单就自行车而言,小的、大的;高的、矮的;两轮的、三轮的、多轮的;从学步车到过千元的童车不同档次,也不乏有“宝马”“奔驰”级别的名牌;有宝宝车、玩具车、学步车、平衡车等功能齐全;有赛车、电动车等,品种多种多样,各式各样的童车,应有尽有,数不胜数,让人看了眼花缭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吾之几辈所不及。
关于自行车的记忆,那是一份留在脑海中回味无穷的印记。
旧时,自行车叫“洋车子是宝贝。改革开放前,农村全村没有几家有自行车。谁家有一辆自行车,那可了不起,即使二手旧的也很稀罕。那个年代,自行车不是随便能买到的,要凭票。谁家买辆国防、金鹿、永久、飞鸽四大名牌的新自行车,会在村里引起轰动,当时谈婚论嫁,要求男方必须有“三转一响”,自行车就是其中的一转。若村里谁家买了自行车或来了骑新自行车的亲戚,孩子们看见就像刚改革开放时期看见了豪华的汽车,前呼后拥,在车子前后面追着跑。对新买的车子,出于稀罕、爱惜,主人会给自行车梁上缠上红绿黄蓝等彩色的塑料绷带,除了满足自身喜好主要是用来保护车漆皮的。主人用完车回来,车撑一打,赶紧找一块抹布擦拭捣鼓自行车。那时没自行车的人家有急事或重要事就去别人家借,有时我家的车子都外借到孟北、肖家庄、南西滩等好几个邻村。现在谁家买了奔驰宝马人们也感到司空见惯,没啥新鲜的了。
我父亲是二等甲级残废军人,每月有固定的津贴,我家当时在我村是比较殷实的,有辆黑色的大国防自行车,也不知有多少年头了,是我们村为数不多的几辆自行车之一。外表虽有褪色和掉漆,但我们全家十分爱惜,平时总是擦得一尘不染,钢圈辐条锃光瓦亮。平时,车子放在里间屋里,只记得农闲时父亲经常用它出去做点小买卖,去外地换粮食,家里分了麦子,留着到冬天农闲了用自行车驮着去益都(今青州)、掖县(今莱州)换玉米、地瓜干粗粮。这辆承载着两代人记忆和情感的“国防”,起先优先服务父亲为家庭生计,后来我们渐渐长大,它成为我们全家的交通工具。家里有自行车,我们兄弟姊妹抽空就学,会骑自行车都比较早。我们姊妹四人的“车技”都是用这辆自行车练出来的。我是6-7岁的时候学会骑自行车的,那时在同龄人中很骄傲自豪。记得会骑自行车后过年抢着去给亲戚拜年,可以自豪地向人们显摆,亲戚和邻居们都夸赞“人家安民这么小就会骑车子了,真厉害!”
学骑自行车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有车、有场地、有胆量。学车可是不简单的技术活,得“练”,不能急于“骑”,要先学推,再学会“溜车”,溜好了自然就会骑了。“练”车子需要大胆、勤快、抗摔三要素。那时没有泊油、水泥、沙石路,都是土路,即使摔倒也摔不伤,但破皮出血也经常不断。
印象最深的是刚学骑车时的情景,我那时年龄小个子矮,第一次学车,我的心里也特别紧张,脚都不敢往踏板上放,心里还想着按铃铛,推着车子不走正道,也经常摔倒。父亲鼓励我,要有信心,不怕摔跤,你一定能学会。我左脚踏上踏板,身子靠上自行车,右脚猛向后蹬,一慌张,“噗嗵”一下子摔在地上,胳膊被弄破了皮。父亲忙过来把我扶起,鼓励我不要怕,坚持就是胜利。于是我下定决心,有空就练,摔了再爬起来继续。我经常用自家的或“偷”的车子先学“溜车”,溜熟练了,待到车速起来了,再慢慢将右腿从车横樑底下面伸过去用脚蹬车踏板,侧身站立着骑车;起先,坐不到座椅上,坐到座椅上腿短就够不着车蹬脚,后来,我学会了在大樑上站着(半蹲着)蹬车,掌握了平衡技巧,车速快或慢都不会轻易摔倒了。放了学,我就在村子西边的场院里练习,这里空旷宽敞,没有行人,还有好多的麦穰和草垛,是理想的练车场所。每当车子失控不可避免要摔倒时,我都会朝着麦穰或草垛奔去,只要车子靠在草垛上,就会减少一次摔伤的风险。功夫不负有心人,不知摔了多少次,终于几个星期后,我就能骗(pian)上车子会骑了,心里也特别高兴。学会骑车子后,恋车,人也变“勤快”了,经常主动要求去联社买东西,平时,出门、赶集、走亲戚都用,可方便了。
自己家没有自行车,想学骑车就困难了,我会骑车子好多年之后有的同龄伙伴都不会骑。那时候,有的农村人,受条件限制,一辈子没学过也不会骑自行车。有的孩子,家里没车子捞不着学骑车子,“逮”着自行车就练,有亲戚骑自行车来串门,放下不一会就被“偷”出去。我也经常如此。记得有一次我把来我家来玩的叔叔的自行车摔坏了车把和车闸,不得已,推到北岭公社修理自行车铺花了8角钱修好,为此还管了叔叔一顿饭,过后,挨了一顿揍。
大多数人学骑车子,为了减少摔倒的次数,以及摔倒后不伤到人或车子,后座上绑上一横棍子,一人或俩人用手扶着,助力推着向前奔跑,一开始也不走正道,经常摔得鼻青脸肿,腿破胳膊伤。我学车子没有如此流程和“待遇”,没用别人,是日积月累“自学成才”。现在的孩子们更不必刻意专门学骑自行车,从小就有学步车、多轮车,人长车高,遵循渐进,龄到自然成,自己练习时间长了就自然“会骑车子”了。先前,学骑自行车不像现在,得慢慢来,历经摔打磨炼。
我大哥在陈庄(利津二中)上高中,父亲托人给他买了一辆金鹿牌28自行车。大哥放学回家,在村口就下车,推着崭新的自行车顺街而来,十分引人注目。村里的孩子们感到新鲜,纷纷跟在大哥后面指指点点,我也跟随其中,内心高傲地爬到车后座上让大哥推着,趾高气昂地阻止着小孩们乱摸的手。到家,崭新的自行车往院里一放,伙伴们都来围观。围着车子摸来摸去,这个摸摸车把、那个按响车子铃铛。见此情景,父亲挂在脸上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不言而喻。
家里的国防车,皮实,也旧了,不值得费功夫。大哥知道我喜欢自行车,他的新车子放学回家把车子一放,只要我不拾草挖菜,在家闲暇的时候,就“欺负”我给他拾掇车子:“你小子骑完了给我擦干净!”我也乐此不疲愿意打理他的新自行车,出去练车子回来坐在院子里紧紧螺丝,给铃铛抹点油,有时还把车子倒放在地上,抹抹脚蹬,链子上油,车圈辐条用布沾机油擦了又擦,镀锌的轮毂、辐条都被擦得干干净净、闪闪发光,漆黑的车身,锃亮的车圈,在傍晚昏暗的灯光影射下,闪烁着耀眼光泽,煞是喜人。
家里有车子的,一般不愿意外借。当年,我姐就因邻居表叔没借给她车子至今耿耿于怀。姐姐结婚,父亲给陪送了一辆26飞鸽牌自行车,作为当时的“三大件”之一,车身漆黑锃亮,轮圈和辐条闪闪发光,令人眼羡。姐姐很喜欢,用毛线织成套将车把、车座保护起来,车踏脚板我用废车内胎剪成“皮套”套在上面,她很高兴。
小小的自行车曾伴随着我们几代人的工作、生活一路前行,它陪伴着亿万中国普通百姓的日常出行,也见证了我国一段时期的发展变迁。建国前,自行车是稀有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自行车是奢侈品,普通百姓家没有;七八十年代的自行车是年轻人追求的时尚品;九十年代自行车是工作、生活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家庭的必需品;现如今自行车则是最廉价最经济最环保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在中国百年的近代发展史,可以说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难忘的记忆。从“洋车子”到自行车,从稀缺到普及,从“多锁具”到“随地扔”,自行车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不断变化着,反映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迅猛发展,交通工具越来越多样化,家庭轿车是主流,城里人家几乎家家都有汽车,就连进城打工的年轻人都有汽车。如今,小轿车已经普及,如同八九十年代的自行车一样进入寻常百姓家。但自行车不会被淘汰退市淡出人们的视线,仍然与生活密不可分。成人自行车依然是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必须,也是无车(轿车)族的重要交通工具。如今共享单车“出世”,代表着一种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新的风尚。
如今,“车子”又承担起了陪伴、培养少儿成长的重要玩具和工具。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童年、青春,与自行车相伴的童年和青春充满着欢乐和自由,是留在脑海中最美好的记忆。
岁次壬寅暮春于黄河入海口鸣丁书屋
作者简介
刘培华,笔名:乡隐居士,57年生,利津人;中国散文学会、中国煤矿作协、山东省散文学会、东营市作协会员,《东营日报》特约记者,《利津商业史话》编委,《中国乡村》杂志编辑。作品发表于各大报刊和网络平台。

藏在心里的一句话
故乡的草原
心里有一句话,在我心里已整整九年了,却从未将它说出口。
九年前,我因为一场意外住进了双辽中医院。一个星期后治疗无果,医院让我们转院去四平治疗。收拾东西出院,准备去四平。回到家后,从婆婆口中获悉,此病症四平也治不了,只能去长春,去长春二院。
次日黎明前,由侄儿开车,将我们夫妻二人送到20里外的小镇上,于日出前上了开往长春的长途客车。车内早已坐满了乘客,售票员指挥新上车的乘客往里走,因为前面还有人要上车的。这是车厢过道的最里边,我将一个装衣物的包裹放在地上,坐在上面。满车的人,闷热污浊的空气加上沉重的心理压力,强烈的晕车反应,让我呕吐不止。每一次呕吐都汗出如水洗一般,衣服很快被汗水浸透,鬓角的头发也湿了。就这样,仍不忘向周围被我影响到的人们致歉,向给予帮助我的陌生人致谢。我坐在那,闭上眼睛回想草原,回想那如茵的草地,徐徐的清风,湛蓝的天空,悠闲的云朵……在车里一分一秒的挨着。当车行走到秦家屯附近,极其糟糕的路况,使车身剧烈地摇摆,颠簸得如同悠车子一般,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生不如死。
终于挨到了长春绿园,下车了!又上了去二院的的公交车。车上人不多,仍是没有座位。我抬起双臂拼了全力抓握车上的扶手,唯恐摔倒。这时车上又上来几个人,我扫了她们一眼,又不放心地去看自己的双手,生怕手不听话脱离这个安全的扶手。这时,我听到一个带着几分急切的女声响起:“能给她让个座吗?她有病。”我转头看去,站在我旁边的是一位衣着端庄得体的中年女士,中等身材,烫着短发。正是她向别人问座。座位上是一年轻女子,站在旁边的中年女人满脸的幸福喜悦,委婉地说道:“我的儿媳刚刚怀孕。”中年女士又问了另一位乘客,那位乘客说:不行,我的腿疼。被拒绝了两次,这位女士仍不甘心,又将目光转向了我对面的两位男子。这两个人都带着耳机子,神情专注地玩着手机。满脸络腮胡子的中年男人面部表情十分阴冷。遇见这种人最好是躲避。我不想中年女士再去问,害怕这二人出口不逊伤了她。我的眼里已浸满泪水,看着她,轻轻地摇了摇头,示意她不要去问,她也看出了我的意思,没有再问。我想说,谢谢你的爱,话到嘴边却没有说出口!
时光荏苒,很多事都淡忘了。却从未忘过这件事,时常忆起,在心底泛起阵阵暖意。
若他日有缘再见,就让我说出这句在心里已久的话吧!“谢谢你的爱,谢谢你的爱。”萍水相逢的陌生人,谢谢你的爱这么多年一直温暖着我,愿你三冬暖,愿你春不寒。

作者简介
故乡的草原,本名任威,务业田园,热爱草原。热衷读书喜欢写作。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
顾 问 张鹏飞 龙 秀
总 编 郭培友
主 编 王维正
编 委 贾小瑞 贾永丽 茹秀奇
赵永晓 高 智 樊丽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