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从大兴到棉七的风雨百年,94岁的王富连妈妈百感交集,那峥嵘岁月的一幕幕好像就在眼前……

1.在“红区”里成长
生活所迫,1948年一个破晓的清晨,老妈与同村几个伙伴背着简单的行囊,提着打狼棍,徒步来到了百里之外的革命老区峰峰和村纱厂(太行益华纺纱厂)。那时家里有不满周岁的女儿和正在养伤的丈夫,都托付给了小脚柔弱的婆婆,只为糊口。老妈说当时厂里很缺人,当天晚上就上班了。那时,刘邓大军刚刚解放安阳,峰峰和村老区还时常遭遇敌军机的袭扰。为了抢进度,厂里的劳动竞赛热火朝天,老妈刚工作不久,操作手法不娴熟,就经常请教师傅讲工作法,忙里偷闲练接头,一弄就几百个,回到家点着煤油灯也练。工休时,姐妹们凑到一起谈的最多的是厂里的发展,是提高技能,是如何进步。姐妹们耐心指教,她学的认真,很快就成为了一名熟练操作工。那时厂里肩负着支援解放战争的繁重任务,工人们都在加班加点,争时间抢速度,没有一点怨言,心中有目标有动力,就没有觉着多么的苦累,挺挺就过来了。老妈说,因为下夜班要回离厂较远的后连庄村生活小院,要走一段崎岖山路,姐妹们又不能同时下班,于是就忍饥受困相互等待,到齐了才一起走,逢上夜班,大家总是招呼提前到岗,没有一个迟到的,工余时间还要去识字班扫盲,相互帮助和鼓励,共同提高,亲如一家的感觉让人难以忘怀。极度艰辛的环境激发出来的是高涨的革命斗志,敌机飞弹的骚扰,挡不住布机的飞转。6年的时光,在山沟沟里留下了他们挥洒的汗水,闪光的足迹,最美的芳华。

老妈时常惦记着和村,多次嘱咐我去和村看看。前年有机会去峰峰,站在四矿脚下,这里鲜人知道和村纱厂的动人故事,更不见原址壮丽风华。却有袅袅炊烟,平素生活,岁月静好。遥想当年,父辈们在这块热土为解放战争后勤保障做出的贡献和牺牲,他们义无反顾的奔赴和坚持,我默默地竖起了大拇指。
2.奋斗的青春最美
1954年,和村纱厂与大兴纱厂公私合营,从此也翻开了企业快速发展的新篇。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大家不讲条件不计报酬,甩开膀子比学赶帮超是他们的追求。老妈是摇纱操作工,每天要围绕着机台走几十里,精心梳理着2台机80个纱锭的循环往复,有时脚会肿得鞋都穿不上。她那个特大号的有些斑驳的搪瓷茶缸子留给我的印象最深。那时,时间紧任务重,为了节省时间一天只倒一次水,可以喝一个班。班上有个姐妹手头慢产质量上不去,老妈就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在机台或到家里手把手传授她总结的快、省、准“独门绝技”,后来,人家产质量上来了,成了生产骨干,她们也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姐妹。老妈常说,生下你们几个都是歇了54天,上班后都是趁着吃饭时间一路小跑去幼儿园喂奶,为了省时间总是把干粮泡在菜和水里迅速下肚。记得二哥在幼儿园得了急性脑膜炎危在旦夕,知道后她十分焦急,是厂里派车把孩子送到省传染病医院。当时不让陪床,回来后又投入工作中,在那段煎熬的日子里,她坚强的品格支撑着她继续保持产质量的名列前茅。老妈现在有顽固性便秘也是常年工作紧张落下的。那时,工作中想解大手没时间去,等有时间了便意又没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老便秘。尽管工作非常辛苦,但精益求精奋力争先的追求从来没有打折。她屡创三班第一的自信笑容是那么的灿烂,机头上一面面的小红旗是她永不泯灭的荣誉感。艰苦的环境,磨砺了老妈直面困难坚强意志,组织有号召她就会毫无怨言的积极响应。记得她主动报名去支援黄壁庄建设水库,和男人们比干劲比速度。星期天义务劳动她永远是乐此不疲。姐妹们有需求有疑难,她总能跑前跑后。

大兴纱厂在发展,她也从一个懵懂的赤贫村姑接受了革命道理,加入了党,当上了市级劳动模范。记得那时工会弘扬先进工作非常给力,老妈得了红旗出了成绩,厂和车间工会就组织一些人敲锣打鼓把喜报送到家门口,街坊邻居都会投来赞许的喝彩声。当上市劳模那一年,我们全家福照片在市文化宫光荣栏展示了一年,那叫“一人立功,全家光荣”。还记得就是占了工作时间开会,她回来后也要加班加点把产量补上,照样是三班第一。她常常说,那个年代不知道累不懂得浪漫,只是埋头苦干,是因为大家有一股子彻底甩掉国家一穷二白面貌的决心。无数次的重复动作,几米的机台,成为她们挥洒青春的战场,这正是不忘初心不负韶华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的生动写照。
百年大兴,写下了世纪精彩,老母亲丰满的阅历在岁月中沉香。鉴往知来,老一辈坚定的信念,不知疲倦的奋斗精神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踔厉前行。
王杏莲简历:石家庄人,中国纺织大学毕业。中国朗声社会员;朗声社石家庄墨海分社会员;河北知青艺术团团员,热爱朗诵、唱歌,经常活跃在电视台、社区、敬老院等公共场所进行公益活动,温暖他人,提升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