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奉仓龙的习俗
清朝道光五年(1825),朝廷招募闯关东的汉族人到伯都讷屯田(今榆树市、扶余市、宁江区江北)之地垦荒,来伯都讷屯田开荒占草的人们,大多是来自关内鲁冀各地的农民,他们初来这里,把在家乡的耕作习惯、饮食习惯带到了新居住的地方,也把传承祖先的信仰习俗带到这里。
在稼字三号荒的西侧,有八户垦荒人家自然成屯。其中有一户垦荒人家,丈夫来自登州府,妻子是锦州府人。丈夫家在关里家原本是有田有粮的大户人家,家里供奉着仓龙。仓龙是传说中雌雄一对的黍神,民间称为五谷神,它庇护着供奉它的人家年年风调雨顺消灾免难,岁岁仓满囤流人畜平安。这户人家祖上在有一年过年前,心灵手巧的媳妇在蒸饽饽的时候,捏制了人首蛇身的一对仓龙,她用红豆给雄仓龙作了眼睛,用绿豆给雌苍龙作了眼睛,然后放入笼屉里和上供的饽饽一起蒸制。蒸熟后的仓龙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善于琢磨、在十里八乡有能工巧匠之称的丈夫,给这对仓龙做了个精美的神龛,一家人恭恭敬敬地把一对仓龙供奉起来。

自从家中供奉了仓龙,男人田里干活格外来劲,女人在家作家务得心应手,种田是年年丰收,饲养的六畜兴旺。家里添丁进口,日子红红火火,年年有进益之喜。开始时,他和其他亲门近支的兄弟土地是一样多的,几年过后,他日子过起来了,他增加雇工,栓车买马,修宅建院,买房置地,哥兄弟赛伴似的过日子,他明显占居许多优势,比其他兄弟何止是胜出一头,似有龙腾虎跃,步步高升之势,别人都说他时气好、太顺了。自己则把取得的一切,归功于老天的照应,过日子有仓龙的助力,焉有发家不快、日子不顺之理?他家供神的桌子上,过年时香火终日缭绕,平日里供摞供品经常更新。父辈传到子辈,子孙再传,传到第五辈时是单传,这时家中已有良田数顷,余粮万石。房屋百间,骡马成群。虽不是富甲一方的豪绅大户,确也是个敢作敢当、底气十足的小财主。
这对夫妻膝下有一女二男,女儿为长,成年婚配,嫁给本乡一个中等粮户人家,可谓是门当户对,经济实力相当。话说亲家田产地亩比自家还要多一些,年收租收贷的本息总计与自家不相上下,但是显得吃力费劲,似乎不如自家那么轻车熟路,信手拈来。闺女刚出阁那些年因为公公当家主事,对婆家的日子是心不在焉,过着“吃凉不管酸” 的少奶奶生活。最近二年,因为公公病故,丈夫当家理财,她积极给丈夫出谋划策,使丈夫在当家理财上有所进步,但是还是达不到公公在世时的水平。这不,在今年回家住妈家的时候,她一边作针线女红,一边思索问题的所在,连续多天的冥思苦想,她也没有找到婆家发家不快的症结,偏偏在农历十五的早晨,妈妈给神龛烧香上供令她恍然大悟,原来婆家没有像娘家一样供奉仓龙!于是她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回家前,把娘家的一条仓龙趁人不备装在给丈夫作的布鞋的鞋窠里,偷偷地“借”回婆家,像娘家妈一样,初一、十五烧香,摆供摞进行供奉,等待过年时蒸供品的时候自己照着样子作一对仓龙,过年后再神不知、鬼不觉地给娘家拿回来。这样,两不耽误,娘家的仓龙照样供,婆家也就早早地供上了仓龙,发家致富的日子能够早日到来。

闺女住了一段娘家,姑爷家来车接少奶奶回家给老爷烧“三周年”。又逢初一日,娘家妈到神龛前烧香上供,发现仓龙少了一只,她没敢声张,偷偷地告诉当家的丈夫:“家里神龛中的两条龙飞走了一条。”当家的冥思苦想,认为这龙不会只“飞走”一条,因为这龙是一对。他猜想是被回家“住家”的闺女“拿”去了。于是他不动声色,就叫伙计套上轿子车,拉着他和老伴,去亲家所在的村庄,参加亲家公烧三周年的祭祀,名义是祭奠亲家,重点是访问仓龙的下落,由妈妈和闺女通气,索要女儿“拿走”的仓龙。
话说娘家爹妈的公母俩来到亲家家,言明亲家烧三周年是个大祭祀,作为亲家,生前老哥俩处的非常不错,几十年的交往,由朋友到亲家,可谓是感情不一般。亲家前来祭祀,此乃人之常情,闺女、姑爷并不多心。半天的工夫,娘家妈就发现仓龙果然在闺女这里,她按老伴的吩咐,没有声张,就悄没声地用红布把仓龙包好收好。晚上娘俩唠嗑,她问闺女:“咱家的仓龙你拿婆家来了?”
闺女回答:“没这事呀。”
“不对,我在西里屋的神龛上都看到了。”
“那是我家的,怎么成了你家的啦?”
“犟嘴。那仓龙我经手供了三十年,哪一点我不熟悉。我问你:你知道你拿来的这条龙是公的,还是母的吗?”
“……”闺女一时语塞,没话可说啦。
“你爹因为这条龙好几天都没吃饭,上死火了。他说叫你偷了去,我说不能。他骂我:‘自个闺女啥脾气秉性都不知道,以后别让她回家来气人’。你想有娘家,就和娘说实话,不想要娘家,就接着撒谎”。
“妈,仓龙确实叫我拿来了,我不是偷,是借来做样子,过年时我照着作,完了就给你们送回去。”闺女承认说。
“你爹说准了。我们不是冤枉你吧?告诉你吧:我已经把仓龙包好啦,明天给你老公公烧完周年,我们就带回去了。”
“妈,你们真不开面,仓龙我都拿来了,咋就不能在我们这儿多搁些日子呢?我们也不是要,等到过年回家串门,就把龙给你们送回去。”
“你爹在家就发了恨,以后你回家再偷东西,就永远不许你登家门。再说这神啊佛呀,都是请的,那能偷呢?你说照样作,你知道吗?那得到属红龙的那年前一天,就是除夕日,在早上辰时,由属红龙的人和面制作,然后蒸熟。还要在这年正月的第一个龙日里,或是正月二十五那天,由属红龙的人给仓龙开光。不是谁做、啥时候做都灵验的”。
闺女一看娘的态度坚决,自己又不具备做仓龙的条件,更知道娘家爹是啥脾气,因此不再说服娘家妈把仓龙留下,更没有心思留娘家妈再多住几天。于是同意爹妈明天给公公烧完三周年之后,带着仓龙打道回府。
经过一番折腾,仓龙回到自家。可没有多长时间,两条龙开始风化,渐渐变成了齑粉。从此这户人家连年不顺,在嘉庆年间把余粮借给朝廷赈灾,还向乡邻筹借了部分粮食。由于朝廷无力偿还粮食,自己按向乡亲筹粮时朝廷答应的付息,逐年垫付利息,以至后来无奈而破产还债,当家人为此抑郁而终。病重期间也不准女儿回家见上一面,正月初四就病故了。他的后人据此规定“出阁的闺女、姑爷不见娘家老祖宗,见了老祖宗牌位对娘家、婆家和自己都没有好处”习俗,具体做法就是从除夕日请神开始,一直到年后把供奉的老祖宗送走前,既腊月三十下午至正月初五晚,这六天之中,不准闺女、姑爷到老丈人家去,也不准出阁的女儿在娘家过年,但是允许外甥、外甥女在姥家连续过三个年。直到现在,榆树市、扶余市、宁江区农村里,还有些人家在沿袭这个风俗习惯。
作者简介
李政安,男,汉族。中共党员,公务员退休。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扶余市作家协会会员。文学作品有《文化吉林·扶余卷》、长篇小说《阿骨打和大金碑》、长篇叙事散文《生产队时那些事》、长篇小说《车道李家闯关东》等。

图片来自网络
文学顾问:吉振宇、金巍
采风顾问:沈凤祥、王国发
国学顾问:沈洪友、侯玉田
艺术顾问:张桂芝、赵昕
评论顾问:姚宗希、傅宝魁
总顾问:李明军
总编辑:张晓彦
执行总编:沈树立、谷国宏、周昌龙
主编:吴玉梅、吴垚、王国琦、王迪
副主编:徐丽、杨晓梅、柴丽岩 、贾春晖
主办单位:
松嫩流域文学社
北方都市文化编辑部
书法题字 耿明

协办单位:
松原市残疾人联合会
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
松原市宁江区作家协会
松原市女摄影家协会
松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吉林油田文联、体协
金秋俱乐部
吉林油田松原采气厂
吉林油田消防支队
吉林油田供电公司
松原之声朗诵艺术团
《朗读者》读书会
东镇广播剧社
吉林龙华传记文化工作室
松原文昌社传统文化志愿者
查干湖散曲社
投稿邮箱:Limj967@163.com
本期编辑 张晓彦

本期编审王国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