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的另一半,在山川湖海
陈守印
生活语录
“诗意人生,生活多彩”
“有趣的人生,有一半是在山川湖海。”
此言不无道理,人们的生活,总不能囿于一方天地。时常走出去,看一下外面的世界,方能感悟到平时生活中很难体察的某种 小道理,增加生活的另一种情趣,享受生活的另一半。
走出去 ,登山则有登山的乐趣;看山则能欣赏大山的无限风光。五岳之首泰山,以它雄伟高大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吸引着天下游人前往,登山途中随处可见一些文人墨客的笔迹和留言。这些留言和笔迹无不流露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深切感情。
大诗人杜甫曾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漫游天下,来到山东登泰山,写下著名的《望岳》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全诗以“望”字统领,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神来之笔,诗句以“众山小”而衬写泰山之高大。但真正的意义是它蕴含的生活哲理,那就是登高才能望远。试想,杜甫不去攀登泰山,这种感受何来,这种感受是体会不到的,是不会产生的。“登泰山而小天下”是所有登泰山者的共同感受。
不仅杜甫写有《望岳》诗,唐代的诸多诗人他们在游历山川大河的过程中,都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绝妙诗章。如王之焕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的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与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进取精神。诗意深远,催人奋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用语极精,意涵极深,别出新意,发人深思,把诗的内容引入一个更高的境界,展示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也正因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著名诗句,才成为了名震千古的绝唱。同样王之焕不去登鹳雀楼,在中国文学史上也不可能看到这不朽的诗句。
还有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下的一首风景诗。从这首风景诗可以看出李白游历庐山时所看到的庐山景色: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这奇特的景象,绚丽壮美,是诗人李白通过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遐想而写出来的。一语“疑是银河落九天”极其绝妙地写出了“庐山飞瀑”的壮丽而神奇的景色。这种景色,若是李白不登庐山,对庐山的自然风光不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欣赏,怎能会有这流芳千古的绝妙佳句。读李白的诗,感到他有一种豪放狂荡不羁的性格。他的这种性格的形成与他不愿意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天地里,而是热衷于走向名山大川,走向江河湖海的广阔胸怀与率性有关。
唐代的另一位大诗人刘禹锡,曾游历洞庭湖,写下一首《望洞庭》的诗章。“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游洞庭湖,不禁被洞庭湖的月下美景所吸引,于是写下这首赞美诗直至传诵今天。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轻澜,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的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之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妙句奇出,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淡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的如此亲切 ,把湖与山的景物描写的这样高旷清超。
大文豪苏轼兴游西湖,也被西湖的美丽所折服,题诗而赞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这首诗里,诗人这哪里是赞美西湖,分明是在赞美一位浓妆淡抹的绝佳女子。诗人描写西湖,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美,一时之美 ,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和品评。尤其是后两句,是对西湖的绝妙赞美,西子是众人皆知的美女,把西湖比作西子,多么的精当!诗人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西湖美丽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四方八极,神游万仞高峰,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千秋之美篇!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都有游历河山湖海,寄情山水的兴致雅好,他们把游历山水作为人生的另一半,把游历山水作为排
遣仕途烦恼,开解生活郁闷的一种最好方式,故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就出现了一些举不胜举,数不胜数的优美诗章!
不仅仅是我们的古人有游历河山湖海的爱好,我们生活的现今时代,具有这种习好的亦是不乏其人。仅举一例,才女璆鸣女士若不游赏接山乡朝阳庄大山,又怎能会有优秀散文《诗情画意朝阳庄》之佳作的问津桑梓。我们赏读她的这篇美文,犹如在饮一杯美酒,甘淳味厚,馥郁清香,恍若进入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之中,令人陶醉令人神往。
总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等你来。你的生活的的另一半在外面,外面的世界将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
最后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作结此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壬寅秋菊月十九日脱稿於山水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