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学忠 (回族)

平安区古称平安驿,是唐蕃古道和古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驿站,常住人口约1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17个少数民族。平安区沙沟乡的海拔在2300至4095米之间,祖祖辈辈以种植蚕豆、大蒜、油菜、小麦、马铃著等传统作物为生,无论勤劳的村民们付出多少辛苦的汗水,但土地贫瘠,收成总是欠佳,始终挣扎在贫困线上,树尔湾的村民也不例外,甚至更困难一些。
1960年贾文芳出生在沙沟乡树尔湾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977年初中毕业,1978年因家庭困难高中失学,1979年赶上改革开放,作为长子、四兄弟中的大哥,不甘心贫穷落后,1980年开着一辆手扶拖拉机前往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搞副业,1983年从格尔木返回后,先做小商小贩,后到青海省民和县,租住在民和林盛饭店专门卖青油(食用油)。
1985年,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何不开榨油坊。”
他迫不及待地开始着手准备搭建安置榨油机的土坯房。改革开放初期,百业凋敝,一切百废待兴,创业谈何容易,那时地处西北内陆的青海省连先进一点的小型榨油机和简单的配套仪器都买不到,更让他头疼的就是资金问题,可他没有灰心,东借西凑,毅然决然地开启了创业致富的梦想。几经周折,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一个长约8米、宽4米、高3米的3间土坯房建起来了,他转着圈仔细地看着这亲手修建的榨油房,那种欣喜与自豪,难以言表。
榨油房建好后,他火急火燎地骑着自行车到县城去买榨油机,跑到旧货店和废品收购站寻找可以利用的旧设备、修理配件,再用人力架子车或手扶拖拉机运到家,经常风餐露宿,蓬头垢面。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1985年下半年,小榨油机安装调试好了,榨油坊开张经营了,这是平安区沙沟乡树尔湾村第一个石磨榨油房。为了这一天,他迎来多少寒暑春秋,倾注了多少心血,洒下过多少汗水,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立即以百分之百的热情全身心投入榨油工作,同时收购本地的青油运往甘肃兰州、白银、靖远、宁夏中卫、中宁等地销售,慢慢结识了不少买卖人,逐渐进入了生意的圈子。
有人把“生意”狭隘的理解为“赚钱”,而他认为“生意”就是以信誉赚钱,自己把好货提供给客户,客户因为信任你,才一次次来照顾你,情愿让你赚他的钱,成就你,壮大你,所以,信誉比钱更重要,信誉就是一切,宁可少赚也绝对不能马虎信誉,为此,他秉着做一单生意,交一个朋友的出发点,真诚做人,诚信做事,不欺,不瞒,不哄。
他着眼当下,立足长远,以“诚信经营,物美价廉”为指导思想,快速打出自己的食用油品牌,始终把食用油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迅速在客户中树立了较好的口碑,赢得省内外消费者的高度信赖和一致好评,一举打开了省内外市场。
他勇于探索、不断重塑自我,凭着一腔青春热血,使出一股不服输的韧劲,硬是用一双赤脚在这生僻的道路上踏出了一串串脚印,为自己,为三个弟弟,为贾氏家族开辟出一条谋生之路。

经过几年的努力,至1993年初,石磨榨油生意已经初具规模,从业人员由最初的2人扩大到8人,还兼营了交通运输业,他走完了从无到有的创业历程,不仅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而且完成了原始积累,手头积攒了扬帆启航的原始资本。
1993年,他创办、成立了精炼油厂。此后,他乘势而上,带领贾氏四兄弟一起走上油菜籽加工,随后快速跨入农副产品交易行业,从此得心应手地从事油菜籽加工和农副产品交易两大市场,并最终脱贫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民企业家,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贾氏家族的命运,也深刻影响着树尔湾村乃至沙沟乡文明的进程。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从小看得最多的是父辈们种庄稼干农活,对石磨榨油的尝试,说实话他自己心里挺没底,没想到这个新的尝试,火爆的市场给了他很好的鼓励和肯定,告诉他不用犹豫徘徊,在选定的路上奋力前行!此后,他拧紧生命之钟的发条,一次次上路,一步步攀越,总不卸下肩上的行囊,以低姿态出场,在很短时间高歌猛进一路领先,在青海省内,开启了他创办企业生涯最辉煌的篇章!
他最终走上创业之路,除了与回族擅长经商的传统不无关系外,还始终有一个强力驱动因素,即无时不在的窘迫感和危机感。穷则思变,这话用在他身上一点也不为过。

现在回过头来看,真是这原始的、落后的、家庭式石磨榨油开端,成为贾文芳在第二产业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重大起点。这个创业起点决定了他一生的奋斗方向和轨迹,并完善、成熟了他的性格、理想、意志。
在进城的岁月里常想起那些年的创业生活,怀念那种萍水相逢,两不相识,一见交心的淳厚民风,生而有幸,一入社会就在《诗经》式的古风中熏陶了六年,在没有碰瓷行骗的环境下磨练了六年,为今后的一切奠定了基础。

作者简介: 马学忠,网名西海天马,青海省民和县人,法律研究生,钟情于史学、文学、哲学,自由作家,诗人。
编辑:刘建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