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梁宏善先生
文/老土
壬寅年深秋的一个傍晚,在渐渐浓密的黑暗中,我开灯一一检查今天收到的快递与各类信函。只有这个时候,才是我收获惊喜格外开心的时刻。撇开一天的忙碌,从每一件快递与信函之中找寻属于我自己的独特的欢乐。
突然,一个大号牛皮纸信封扑入我的眼帘,信封上赫然贴着一张二指宽的打印长条:榆次区经纬纺机股份有限公司安防处梁宏善,心中大喜过望,小心翼翼的打开信封,里面是两期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文联主办的期刊《潇河》,一册2021年12月号季刊,另一册是2022年3月号季刊。看着印刷精美的两册期刊,迫不及待的打开目录,认真欣赏着期刊的文章,透过目录依然发现一些名字熟悉内容全新的作品。多年来,不止一次收到《潇河》,有些比较优秀的作家与诗人的名字已经成为惯例的在我的眼前出现,在今天看来,更觉得格外的亲切与难得。从2019年年底开始蔓延而来的新冠疫情与呈现出盎然生机的网络文学与融媒体冲击,许许多多的纸质期刊遭遇着灭顶之灾一般的冲击,不仅仅因为经济的原因,还有阅读习惯的原因,能够延续到今天的纸质杂志已经越来越少,不由得为榆次区文联的这份坚守与各位编辑的辛苦而感动。
在2021年12月号季刊中,欣然看到梁宏善先生为我撰写的文学评论《<活着>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眼睛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游走,思绪已经浮现出我与梁宏善先生相识相知的2016年11月下旬。
2016年11月,《中国草根》文学作为山西晋中汗血宝马全国诗歌大赛的协作单位,应主办单位之一《天涯诗刊》主编白恩杰先生的邀请应约出席。在这次诗歌大赛的颁奖活动与采风过程中,与梁宏善先生不期而遇。
梁宏善先生中等身材,略微有些发福,面色透出多年来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业特点,浓浓的烟草气息弥漫在浑身上下,一副厚厚的近视眼镜掩抑不住他的博学多识与真诚。他操着浓重的山西话,与我交流很是广泛,交流最多的还是作为媒体编辑与写作方面的心得。
梁宏善先生在单位从事宣传工作,多年来笔耕之余还担任着地方不少文学期刊的编辑工作,是当地颇有名望且德高望重的文化先行者。自然而然,于是,我们便自然而言谈到了各自主编的期刊以及稿源与办刊经费。交流过程中,我将2016年度第六期《中国草根》赠送给先生,恳请他给予批评指导,恰好这一期杂志上刊登了我的中篇小说《活着》。
梁宏善先生不仅文章写得好,还格外喜欢摄影。在后来赶赴平遥古城采风时,在乔家大院门前给我留下了很多难得的照片。在采风过程中,乔家大院的变迁与火爆的前因后果在梁宏善先生的讲解中让我加深了印象。
虽然在后来参加山西的文学活动,但是这一次的交流与认知是我与梁宏善先生最深刻的一次。
这次汗血宝马诗歌大赛颁奖活动后不久,我突然收到两期梁宏善先生给我快递来的《山西广播电视报》,在这份报纸的文学专栏中,第一版头条竟然是梁宏善先生为拙作《活着》撰写的评论《<活着>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认真读完梁宏善老师的评论,不由得对他独特的视角,深刻而又准确地文学定位与对作品人物的剖析深深叹服。梁宏善先生渊博的知识与深厚的文学理论积累,把这部中篇小说解读得可谓淋漓尽致。
本文作者与梁宏善先生在山西省乔家大院合影
这是继山东大学著名文学评论家吴开晋教授、山东作家朱煜国先生之后的又一篇评论文章。各位老师透过各自的文学洞察力与渊博的文学理论对作品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提出了自己独特而又有力的观点,对我今后的文学创作与提升可谓善莫大焉。
感恩生命旅程中的每一次相遇,或许,这种邂逅会成为一生中最难得最为珍贵的记忆,记忆中这一些美好的瞬间,又会不经意间汇集成推动我奋力前行的力量。
我不由得抬起头……窗外,繁星点点,映衬着远远近近的万家灯火,秋风吹动树叶发出刷刷的和鸣,深秋韵味已经越来越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