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峰镇刘家场的故事
滕礼建
刘家场社区位于岷江以西,与川南名胜——中岩寺隔江相望。地形以平坝与浅丘相融合。幅员面积12.7平方千米,人口大约6600人。2020年原青杠坪村、黄桷村、场镇社区合并成刘家场社区。刘家场是瑞峰镇政府驻地。
刘家场社区历史悠久、古迹众多。这里是第一代蜀王蚕丛氏筚路蓝缕的地方、是苏东坡初恋的地方。刘家场社区的晒网坝(现刘家成社区14组)曾是青衣县县治所(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县治迁至今址)原县治之所以搬迁,是因县治晒网坝常遭水患且形狭窄不宜发展。原县治搬迁后留守当地的居民也陆续向南搬迁到火烧场(现瑞峰小学处)又因这里发生多次火灾,居民们继续向南迁移至今天的瑞峰场镇的地方。最早来现在场镇的几户“牛”姓人家陆续开起了茶馆酒肆,慢慢地聚集就形成了街道。在历史变迁中“牛家场”演变成了今天的刘家场。
瑞峰镇人们习惯把场镇叫刘家场。刘家场古镇街头木屋、青瓦、封火墙都注入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老旧的街边铺面里眉山市非遗项目“青神传统杆秤制作技艺”人余世旭还顽固地继续着这门手艺;市级文物瑞峰学校校门在朝红暮脆中回归于 “文风鼎世”的岁月。

蚕丛文化:蚕丛文化是青神五大文化之一。茂汶羌人沿岷江水系来到晒网坝,蚕丛氏在此教民农桑不断发展壮大。势力沿岷江、青衣江拓展,逐步成为一代诸侯。“周纲失纪,蜀先称王”第一代蜀王——蚕丛称王的原点就在今天的刘家场社区。

东坡文化:刘家场社区是苏东坡初恋地。苏东坡与王弗“唤鱼联姻”已成千年佳话。苏东坡夫人王弗老家就在刘家场社区,王家大院(大约在今刘家场社区14组)与程家嘴(青竹街道程家嘴1组)相隔思蒙河。思蒙河上的瑞草桥是苏东坡与王弗的鹊桥,少年苏东坡和王弗常浪漫于此;牝猪池:刘家场街道旁的小巷子直通牝猪池边(现瑞峰镇幼儿园后面)相传这是王弗老家大院的后花园。端午时节的牝猪池池边天然的菖蒲、艾草繁茂,池里的菱藕郁葱,山丘倒影在池水里池水显得格外清澈。少年苏东坡的《春日》:“鸣鸿乳燕寂无声,日野西窗泼眼明。午睡醒来无一事,尽将春睡尝春晴”就写出了牝猪池的恬静;刘家场的龙舟节、牛儿灯:“瑞峰龙舟节”是青神文化盛会。2014年6月“瑞峰龙舟节”成功申报成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靓青神,富汉阳,好耍不过刘家场”端午节是刘家场最热闹的时候。瑞峰人过大端阳(每年的农历十五)相传这天是东坡与王弗成婚的日子“独有我处东坡汴,流泪江水到此休。莲艾潇洒酹尽酣,峰聚漫卷读书楼”这是对瑞峰龙舟会盛况的美赞。划龙舟铸造了刘家场人勇于拼搏、积极向上的品质。瑞峰镇是“全国亿万农民体育先进乡镇”。2014年9月瑞峰“牛儿灯”成功申报眉山市非遗项目,相传苏东坡之夫人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少时顽皮可爱。某日在家人饭后闲耍时,她头戴撮箕,以手饰角,活蹦乱跳,串来舞去,恍然间犹如一头俏皮可爱的牛犊。苏东坡、王弗及家人被她如此神似牛儿的表演逗得哈哈大笑。第二年,苏东坡三父子进京赶考,三人均高中。喜报传回王弗老家的刘家场,王家和邻里学着王闰之的舞步跳起欢快牛儿舞。慢慢地耍牛儿灯就成为王弗老家刘家场一种自娱自乐的民间活动。今天在牛儿灯文化传承代表人——李树先老师惟妙惟肖的表演中抒发快乐瑞峰、幸福瑞峰的饱满情怀。
大营坳崖墓:刘家场社区的“瑞峰大营坳崖墓”一处挥不去的历史痕迹。凿造与东汉时期的瑞峰崖墓是眉山市崖墓集中的的地区之一,在刘家场社区(现刘家成社区8组)大营坳处,沿岷江边多达240多座崖墓组成了科研价值较高崖墓群。瑞峰崖墓星罗棋布,多而不杂,密而不陋。其建造工艺精湛,装饰雕刻完美。在瑞峰崖墓发掘出的殉葬品已收藏于四川省博物馆。瑞峰崖墓全面反应出东汉时期青神地域人们的生活面貌。瑞峰崖墓是我们眉山乃至于四川有名的文化奇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