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淀着厚重历史文化的书院
文/农魏平
封建时代为了培养人才和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各个时期都建立有不同的书院,中国的书院自唐代始兴起,至清朝达到鼎盛时期,其书院有私人设立和官方设置两种。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和长沙岳麓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和商丘应天书院都是中国较著名的书院。广西早期的书院,在宋代就有柳州驾鹤书院、北流沟漏书院、宜山的龙溪书院、桂林的宜成书院、全州的清湘书院;到明朝,桂境的书院悄然兴起,南宁的敷文书院、梧州岭表书院、玉林石南书院、贵港浔江书院、崇左明江书院等十多个书院相继建成。而到清代,书院遍布全国各地,广西各府州县都设有书院,桂西百色一带也有秀阳书院、经正书院、化成书院、云峰书院、道南书院、毓秀书院、镇阳书院、鹅城书院、崇正书院、南阳书院等;这些书院中,官办或私人设立的、名声较大的、当推秀阳书院和南阳书院。
据广西《百色稽古录之二十八》中《百色的书院》和《镇安府志》记载,秀阳书院是整个百色的第一个书院。
秀阳书院位于广西德保县城北边独秀峰山脚下的县府大院东边,书院座西向东,为清乾隆八年(1743年)由镇安知府陈谟购地(今德保县城东安街附近)创建,十二年(1747)春继任知府张光宗建成。当时的镇安府是清廷在广西设置的“十一府二厅二州”中的一个南疆边府,府治在天保县城(今德保县),辖地为“一县、两州、一厅、四土州、一寨、一土县”,秀阳书院建立后,招收其辖地的生员前来就读。
历经风雨沧桑,到乾隆末年,书院破旧不堪,知府汪为霖捐白银一百两重建,咸丰年间毁于火灾 。光绪十四年(1888年),知府林宛生将书院移建于云山脚下(即今之址)。整座书院紧紧挨着云山配岳独秀峰脚下坐落而成,书院外表俊秀玲珑。光绪十六年(1890年),署知府羊复礼便在书院原址扩建考棚。秀阳书院设教授一名掌管府学课程及考试,并兼任教员,同时还配有教官。掌管秀阳书院的院长由知府聘请有较高学识和较好德行者担任。广西历任巡抚刘长佑、徐延旭、马丕瑶、黄槐森等官员都给秀阳书院捐赠很多书籍,作为诸生诵读之需;所有田租充书院经费。清末镇南关抗法名将冯子材曾为书院大门题联:“不看破义利关,何须讲学;要认识忠孝字,才是读书”。历代镇安知府张光宗、许朝、傅埾、商盘、赵翼、汤藩、汪为霖、言朝标等均曾在秀阳书院执过教,这些知府多是著名诗人、史学家,因而秀阳书院声名远播,远在北京的光绪皇帝听说此事,大为赞赏,欣然御书“教衍云岩”匾额赐予秀阳书院。
在秀阳书院就读的读书人中,获得“秀才”资格的有数百人之多、获得“贡生”56人;获“举人”资格的,有归顺州(今靖西市)9人、天保县4人、奉议州(今属田阳北部)3人;获“进士”壬子科和戊子科资格的,有奉议州2人。
1905年,清廷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沿袭千余年的科举制度被彻底废除。主要是适应科举考试而建立的秀阳书院和其他各地书院一样停办,镇安考棚也不复存在。
天保县于1906年,在秀阳书院设立师范传习所,第一期招收40人,学习期为一年。1911年秀阳书院又改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有学生70余人,另外还设立半日制学堂一班,有学生20多人。课程开设有古文(后来改为国文)、历史、算数、作文、修身、珠算,还有《三字经》、《百家姓》等,同时也临时开设政府颁布的其他教材。
历经朝代的更替,如今的秀阳书院仅3开间,是当年秀阳书院的一个组成部分,整座书院外表俊秀玲珑,檀香木柱子,色瓦青石砖,雕花细红窗棱,古香古色;虽然经受过几百年风雨的洗礼,但依然坚固如初。
秀阳书院是因为有一批知府、知名文化人士执教加上皇帝御书赐匾而声斐远播,位于广西西林那劳乡那劳村的南阳书院,却是因岑氏“一门三总督”的声威显赫而扬名。南阳书院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系岑毓英胞弟毓琦于兴建家宅“荣禄第”的同时附建书院,此西林岑家“一门三总督”,曾经是影响清朝后期历史的风云人物,活跃在当时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岑毓英文武双全,是清末将领,曾任云南巡抚,同治十二年(1873年)任云贵总督;岑毓英到任不久,昆明城内的文官、墨士都以为他只是一介武夫,不通诗文,在一次宴会上,有人提议即席赋诗,还推举“岑总督领先”,有意给他出难题;不料,岑毓英不加思索,挥笔赋诗:“素习干戈未习诗,诸君席上命留题。琼林宴会君先到,塞外风烟我独知。剪发接疆牵战马,割袍抽线补征旗。貔貅百万临城下,谁问先生一首诗?①” 诗毕,席上官员面面相视,不敢出声,从此不敢轻视岑总督;光绪十五年岑毓英病逝(1889年),清廷追晋太子太保,谥号“襄勤”。岑毓宝,是岑毓英同父异母弟弟,岑毓英死后岑毓宝代理云贵总督,之后改任云南布政,积极支持维新变法;“百日维新”失败后, 岑毓宝郁郁不得志,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农历三月七日,在“宫保府”吞金自杀。出生于1861年岑春煊为岑毓英之子,考取举人,以恩荫入仕,曾参加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岑春煊率军至北京"勤王",并护送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至西安,战功赫赫,历任广东布政使、甘肃布政使、山西巡抚、四川总督、云贵总督、两广总督等职。任山西巡抚期间,创办山西大学堂;任两广总督时,积极推行新政,大举惩办贪官,有"官屠"之称,与直隶总督袁世凯并称"南岑北袁",于1933年在上海逝世。
南阳书院建制似一座官衙,二进厅房,朱漆楹户。“南阳书院”匾额为岑春煊所书,因岑氏自认岑家为东汉将领岑彭之后,原祖籍河南南阳,故名。书院虽系私家书院,亦收邻近居民子弟入学。初入学收学费谷100斤、白米30斤,菜金钱150文;以后每升一级,增加学费谷100斤。学制无暑假,只放旧历年寒假。每天分上、中、下3节课,学生入学破蒙须参拜孔子圣人。学科自《三字经》入门,继而《千字文》《百家姓》《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千家诗》《昔时贤文》《增广贤文》《秋水轩尺牍》《诗经》《易经》及“四书”等。重背诵,少讲解。第一年教学生念书本(用官话念),第二年始用壮语讲解课文内容。
中国的书院,科举制度废除后,除少部分仍沿袭留下为文学院、书画院等文化艺术阵地,大多演变为大小学堂、学校等教学教育场所,从它的诞生到发展及其演变利用,可以说,书院是教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它曾为各地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沉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及其重要的贡献。
注:①岑毓英诗出2012年10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黄桂宁主编《百色历代诗歌赏读》第26页。
作者简介:
农魏平,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广西德保县府办副主任、县人大办主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有散文、报告文学及新闻作品50多万字散见于国内多家报刊杂志上,已出版散文集《神奇云山鉴水河》、报告文学集《鉴河涛声》(合著);组织并参与编纂出版诗文集《百粤神韵--镇安诗文选注》、散文集《情醉云山鉴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