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作品欣赏】
感受苏州人的慢生活
作者: 王业松
10月9日,应亲戚邀请,笔者去苏州游览。中午由高铁站进入苏州城区,就被典型的“此处最江南”(苏州市委宣传部长语)江南风光吸引,更感受到苏州人的慢生活。亲戚把我们一行领进一家蟹粉面馆。面馆服务员有条不絮地为我们上菜,慢条斯理用筷子为客人打散排在碗中面条的纹理,介绍各种浇头和配料。
午餐后,到事先订好的山塘街小河岸边石板路旁的一家昆曲馆听评弹,看昆曲演出。该馆小舞台前的柱子上一副对联反映了苏州人的慢生活:“享受人生慢生活,曲尽世情水磨腔”。遗憾的是唱的太少,只有两曲,每人118元门票不值。如果另点则另外花钱,每曲60到100元。
说道苏州人的慢生活,大家自然会想到山塘街、平江路、逛古桥(苏州有三万多座古桥)、听评弹、看昆曲、逛古镇等,这些都是苏州人慢生活的载体。不虚此行,以上这些载体,我们都体验了。但是没有尽兴,只是稍及即离,留下遗憾。比如平江路,“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平江路地区是明清时期江南重要粮食仓储中心、漕运集散地和起运地。2009年入选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平江路是苏州现存的最典型、最完整的古街区。平江路各种店铺、昆曲馆、评弹馆、私家园林、小桥流水、石板街路、平江客栈、漫心酒店、古琴艺馆等等,无不寄托着苏州人的慢生活,与别的城市中的鼎沸喧哗迥然不同。可惜,我们到达平江路时已近黄昏时刻,留给平江路时间太少,但也留下以后再访的念头。
“花好偏遭无情雨,明月偏逢万里云”(《白蛇传.断桥》)。“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却付与断井颓垣”(《牡丹亭》)。昆曲的曲调哀怨、悲凉、惆怅、缠绵。昆曲的主要唱腔水磨腔,特点是放慢拍子,延缓节奏,像水磨年糕一样细腻软糯。这也是一种“慢”。昆曲发源地、隶属于苏州的昆山市的巴城古镇,处处都显示着昆曲元素,有巴城历史文化展示中心、昆曲长廊、老街戏院等文化载体。其中有两副对联反映出苏州人的慢生活情调:“看戏看文各得雅趣,听曲听调皆有闲情”。“天下蟹乡湖上美景尝八鲜,昆曲源头梁郎古韵听浣纱”(注1)。
有人把苏州人的生活归纳在秀、美、精、细、柔、温、慢等汉字里。外地人到苏州,吃面、喝茶、游园、听曲、赏评弹,很快也会进入慢生活里的角色,也会像苏州人一样,生活节奏也会慢下来,时间也会柔软起来。
苏式生活魅力十足,江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菜市场是连着锅灶的地方,是离生活最近的地方。逛菜市场是了解生活、享受生活最好的方式。但是,苏州人逛菜市场不只是买菜,而是当成一种慢生活。苏州有名的双塔市集,除了生鲜水产,还有裁缝铺、杂货铺、钥匙铺,还有各式饮食店、咖啡馆、酒肆、舞台等,是苏州人常去的地方。早晨吃一碗秃黄油(注2)面之后,喝一杯咖啡,再拎上两捆菜回家,这就是一天慢生活开始。
有人说,江苏的风是软的,水是软的,人也是软的,尤以苏州人最温婉,连战国末期的《韩非子》都说吴人弱(软)。
苏州园林精巧、细腻甲天下,反映了苏州人的清雅。留园等九处园林进入世界遗产。
苏州的自然景观也突出一个“慢”和“静”。小桥不像长江大桥那样宏伟壮观,小河流水不像黄河那样咆哮,不像长江那样奔腾到海。小河中为游客摇橹的船娘是在慢生活中做事,同时也为游人摇出了慢生活。
苏州人的文化生活是慢生活里的一部分。苏州的上塘街等街区,尤其是巴城古镇随处都可见昆曲的乐器琵琶造型或图案。苏州人不但“低头抬眼即可见江南”,而且“转角遇到戏”。首批33家江南小剧场、59个公益性小剧场、60家江南小书场已经打造完成,还有博物馆、美术馆15家、公共图书858家,实观全市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早在元代,意大利马可波罗就以东方的威尼斯赞誉苏州,并评论苏州民性善良怯弱,希望苏州人的勇敢与他们的机智一样优越。这样,苏州就可以放眼图谋更远的地方。其实,马可波罗小看了苏州人。苏州历史上除了范仲淹、唐寅、文微明、金圣叹、冯梦龙、归有光等文人外,还 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明代兵部司务、亲身参与抗清活动的顾炎武,抗元英雄文天祥也有与苏州不解之缘。再后来有抗日英雄金瑞生(1913-1946),当代有两弹元勋王淦昌等名人。
不管在历史上也好,在当代也好,苏州人能文能武,人杰地灵,英雄辈出。现在的苏州如同奔驰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苏州人作为开车人,省时度日,超越前进,当快则快,当慢则慢。苏州人慢生活中也有快节奏,慢生活为了快节奏,“慢”是待发前的蓄势,是为了更上一层楼。苏州人的慢生活,不是散漫不羁的“慢”,也不是漫不轻心的“慢”,而是从容淡定的慢,是有条有理的慢。苏州人的慢生活是对自己的宽容,是创造机会让心去感受生活,是留出时间去细品生活的味道。
早在明清时期,苏州就是中国最发达的商贸中心,成了江南著名的大都会。党的十八大以来,迎来快速发展的非凡十年,创造了一系列“苏州速度”、“苏州力度”、“苏州温度”,成了引领中国新时代城市发展风向的“示范区”。
苏州人在慢生活中快速前进。
注1:梁郎,指梁辰鱼,昆山人。以诗歌和书法闻名,尤其喜欢唱曲,并深得“曲圣”魏良辅真传。梁辰鱼对昆曲的最大贡献是充分发挥文学特长,按照昆山腔的音乐乐理创作了《浣纱记》搬到舞台表演。开创昆曲新时代,从而奠定了昆曲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现在昆山有梁辰鱼剧场。
注2:秃黄油,即蟹黄油。秃,苏州方言,“只有”、“独有”的意思。秃黄油美食是拌面拌饭神器,有“人间至味秃黄油”之句。
( 2022年10月18日)
作者简介: 王业松,男,1934年生,汉族,江苏省泗阳县人。1963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公安部外事局和教育局任处、局领导,并兼任《公安教育》编委主任等职。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江苏省和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会员、江苏淮安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理事、南京大学北京校友会中文系分会理事等。
几十年来,笔耕不辍,曾多次在《中国旅游报》、《对外大传播》、《中华工商时报》、《淮阴日报》、《淮海晚报》、《宿迁日报》、《宿迁晚报》、《中国报道网》、《中国食品安全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网、联合国亚洲文化艺术家联合会主办的《亚洲财富国际交流》月刊,以及南非出版发行的《非洲时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整本散文集已经在喜马拉雅音频中发表。凡当代国内外重大问题无不在其笔下得到及时反映。
2005年至今出版了《王业松文集》、《桃源心语》、《期盼》、《拜托》、《追求》、《倾听》、《呼应》、《感动》和《向往》等九卷散文集,计300万字。其中《王业松文集》和《拜托》散文集分别获江苏省淮安市2006-2007、2012-2013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龙多不治水》一文被中国散文学会评为2009年中华老人诗文作品集一等奖。《雨中送魏巍》一文2010年获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王业松辞条(简介)2010年被中国散文学会编入《中国散文家大辞典》。《雨中送魏巍》、《缅怀李一氓学习李一氓》等作品2010年被编入《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淮海抗日根据地》和《壮丽东南第一州》等文集出版。
作者虽年近九旬,但仍激情满怀,对人民的心声十分关切,对祖国的前途十分关心,对国际发生的事十分关注。站在舆论前沿,书写时代主旋律,读者可从中听到人民的呼声,看到国家发展的脚步,感受到时代的脉膊。

《文学名家》编辑部
总顾问
姚卫东 董山峰 阎雪君
顾 问
耿建华 李浩 许莎朗(香港)
肖霖生 孙春亭 赵林云
张希木 柏承恩 逄金一
邱 锋 王培元 隋鉴武
赵洪祥 戴永夏 徐发蕴
陈志铭 李式法 傅先河
编委会主任:戴思翰
编委会副主任:
鲁先圣 王桂平 紫 轩 韩 瑛
主 编: 天 承
副主编:静 轩
责任编辑: 子墨 寒烟
文图编辑: 舒心 丁恺
投稿邮箱:
dangdaizuojia95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