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昌东:
君自江南寄佳茗,东风引路越云汀。
一杯沏得浮香动,似有烟波出洞庭。
这首诗,写得相当的好。
但有一个硬伤。。。
只有一两个人的感受,题材太小、局限很大。
诗的题材,一定要用大众熟悉的题材。
虽然自己是作者,但一定是写别人的感受。
只有这样,才会引起别人的共鸣。
诗作,才有意义。
姚昌东:
代表苍生决策来,澄清玉宇荡尘埃。
富民强国结成果,盛世之花到处开。
很多时候的写作动力,来源于化用作品。
我写的这首诗,就是化用下面这首而来的。
玉宇光明廿大开,民生愿景一同裁。
委员代表江山议,再唱红歌向未来。
姚永丰:
秋思
早雨秋风寒,登楼望远山;
故里亲朋处,游子五味翻!
早上想跑步时下着雨,有了秋寒的味道,在楼上远望作得此句,祝君:安康!
姚树元:
秋风寒,三平尾了。
姚昌东:
当初我进诗群的时候,不知道平仄格律。也是这样写的,适当按照格律要求修改哈,就可以了。
姚绍丽:
修改稿
寒露
姚绍丽
风吹红叶舞,草本已枯干。
小径无人去,疏林有鸟翻。
孤云追雁渺,野水照花残。
此际星光处,尤怜影只单。
姚昌东:
四平头
姚伟国:
四平头并非诗病,古人也没说是诗病。当然如非四平头更好[微笑]
姚伟国:
四平头一说纯属子虚乌有
首先需要明确,所谓“四平头”纯属子虚乌有。要硬说有也只是你对这一说法的误解。那么四平头一说是怎么来的呢?
四平头只是散见在古人评诗的零星笔墨中,定义模糊,没有人专门对它明确而严谨地进行定义。只是后人望文生意,对别人诗作的瞎评价而已。
针对“四平头”的出处主要有两种说法:
1,是在格律还没有形成,还处于萌芽时期的南朝沈约提出的四声八病中的“平头”。即诗的第一句,第二句的前两字,共四个字不能都用平音。具体就是第一句用平平开头,第二句就不能再用平平开头。否则就犯了平头。这一诗病说,产生在古风诗向格律诗转变时的过渡阶段,也就是南北朝时的“永明体”。但这在格律诗中是绝对不会出现的,因为这已经失对出律了。而它对古风诗同样不适用。因为它产生在古风诗之后,而古风是对所有格律规则都不遵守的,它只是针对特定时期特定诗体(永明体)而言的。随着格律规则的逐步完善,这一说法已经毫无意义。
2,是清代的一些诗评家对前人的律诗中间两联四句,句首采用词性或词结构相同的词起头的评论。
如:
高适《送王李二少府贬潭峡》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纪昀曾评论说:“平列四地名,究为碍格。叶燮也有此评。
但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因为从诗题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是高适在同时送别两位被谪贬的友人而作,寓有劝慰鼓励之意。一诗同赠两人,诗中颔联的地名巫峡是写给李少府的,而衡阳(代指长沙)是写给王少府的。诗的颈联中的青枫江又先写王少府,而白帝城写李少府,这样的交错分写,先李后王,又先王后李。可见这是诗人也感到颔颈两联同用四地名究为不妥,而有意为之。但没办法,一诗分送两人,你总得全考虑到吧?诗人经过巧妙的构思安排,已经使一诗分送二人的困难得到了解决。
陆游《雪中二首之一》
春昼雪如簁,清羸病起时。
迹深惊虎过,烟绝悯僧饥。
地冻萱芽短,林深鸟哢迟。
西窗斜日晚,呵手歛残棋。
纪昀评曰:“中四句平头。”(此应为齐头并进之意。是对律诗联句用词重复,缺少变化的评语。并非与平仄有关。而是说对仗不高明,显得单调重复。)
可见纪昀也没有说这就是“四平头”诗病。只是后人误理解为四平头的意思了。或者说纪昀用词不当应该用“四句同头”还比较贴切。也不至于引起误解。
而有人说绝句的四句的首字都是平音就是四平头,更是谬之甚矣。在公认合律的格律诗中首四字平音的诗有很多。也从未见有人说有犯诗病,所以不要再评论别人的诗是四平头了,否则就是笑话。“四平头”诗病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无据妄评。
对于合律的格律诗,需要遵守防范的诗病只有学界普遍公认的几种,如失替,失对,失粘,孤平,三平尾,三仄尾,大拗等。其中三平尾,三仄尾在唐诗三百首的律诗中也时有出现,更遑论其它。所以除了以上的大忌,其它都是小瑕疵,可以无视。更不要挑人家的毛病。
姚绍举:
把“小径”“疏林”词的次序倒置一下,变为“径小”“林疏”,即可避免四平头[呲牙][呲牙][咖啡][咖啡][咖啡]
姚昌东:
四平头,如果色香味俱全 ,当然还是好诗。关键是,一入四平头,没有非凡的功底,真的就是闲扯。
姚绍举:
这个文章里,把四平头的定义弄错了吧[呲牙]
姚伟国:
只能是各人理解了[抱拳][抱拳]
姚昌东:
就算四句是动词开头,也是泛指的四平头。
姚绍丽:
谢谢宗亲@姚绍举 @姚昌东 都高明啊![强][强][强]
姚伟国:
古人作品所谓四平头多矣[微笑]
姚绍丽:
@姚绍举 那就如你说的改了哈😊
姚昌东:
前人用“四平头”告诫后人,不要赘述。当然,也有高手,写四平头,让读者没有觉得啰里啰嗦。
姚绍丽:
大家继续评[强][强][强]
嫣然:
再修改稿[愉快][愉快][愉快]
寒露(中华通韵)
姚绍丽
风吹红叶舞,草本已枯干。
径小无人去,林疏有鸟翻。
孤云追雁渺,野水照花残。
烧旺新炉火,不怜孑影单。
姚绍丽:
还有问题?
构式?
姚绍举:
四平头,是依词性论的。指的是中间两联的句首的词性,不能相同。五律,看句首第一字,七律,看句首第二字。
姚绍举:
@姚绍丽(嫣然) 摞眼,也叫同构。
姚绍丽:
心里啥都明白,到自己写诗时就糊涂[愉快][偷笑]
姚绍举:
多注意几回,那就都记住了[呲牙][呲牙]
姚绍举:
径小/无人/去,林疏/有鸟/翻。
孤云/追/雁/渺,野水/照/花/残。
221,221。
2111,2111。
这个不算同构
姚作意:
所谓四平头,是纪晓南读诗笔记中提的个人看法,并未形成定论,微信个别审稿者,鸡毛当令箭,四平头诗,在唐诗,毛泽东律诗中都出现过。四句平头並不是病句。作诗以王力的诗词格律一书为篮本。
姚作意:
《中华诗词》2019年?期发表了文章,否认了撞韵,挤韵,四平头的论调。(我有空查一下在哪一期及标题和下者。)
姚伟国:
沈约提出“八病说”,在当时和后来都不断受到诗评家的批评,我们今人作诗词,不可过于拘泥[抱拳][抱拳][抱拳]
姚作意:
百度是自由发布,优劣都有,只能参考,不可奉为真理。
姚昌东:
写诗,就是作品运用暗喻、借喻、借代、双关。如果没有,就显得空洞和肤浅的。格律诗的两联旁白,就是几种手法嵌入的材料。
姚军平:
不合律的都用“平”解决了[呲牙][呲牙]
姚军平
为啥“别”不是平声[疑问][疑问][疑问]
姚茂林:
宗亲们大家好,
基于宗亲们写诗的热情高涨,色彩斑斓,章法新颖的景象,我发表一点点看法。
我们为什么写诗
首先,我们写诗,一,是为了表达我们内心深处积蓄已久的情感。二,是为对生活得意的婉转表达,三,是为失意人生的抚慰和寄托。四,是为自己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唯美世界。总的来说,是为自己抒发开心快乐的炫耀和忧伤,悲愤的无声呐喊。
我们怎样写好诗
要想写好诗,首先必需要有一种强烈感觉,要有激动不能抑止的情感需要表达,字里行间让人读来要有一股淡淡或者是猛烈的感情。
诗歌并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或者是无病呻吟的抒发。
诗人的神经都是敏感的,想象力都像天马行空那样。即便是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如此,对于语言的运用要求比较高。
语言的运用要求比较高,不是说我们写出来的语言一定要与众不同,让别人怎么也看不懂,怎么也琢磨不透。这样就适得其反,让人有画虎不成的评价。
话必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
李白,杜甫,白居易,哪一位前辈的文章不是深入浅出却韵味绵长!妇孺皆知呢。因为他们懂得文章是给别人看的,而不是供自己收藏的。
谢谢宗亲们的聆听,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
姚孝群(湖北):
别,入声字。平水韵一律仄声,新声韵和写曲入声就不一定了。
姚昌东:
别。我们四川人读阳平。当初四川话一票之差败给了北方话。
姚昌东:
我写的诗,吾爱检查的时候,非常出色。如果四川话作为普通话,就巴适了
姚军平
网上没它的同义词和同义字[捂脸]
姚军平
@姚昌东 [捂脸][捂脸][捂脸]我也这么想的
姚昌东:
我们写诗,虽然是作者,但诗的情怀和思想却是大家的,我们只是代言者。这样的诗,才会让别人共鸣。所以,设置的场景,一定是大家熟悉的,真实、客观、合理、合情。写诗就是讲故事、拍电影、讲道理。按照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表述,前人所讲的诗病,就很难再犯。
姚昌东:
修改别人的诗,是最难的一件事,哪怕李杜复生。因为别人诗,有没有诗意?表达的诗意,符不符合自己大众逻辑、符不符合自己的思想。如果没有诗意,或者有诗意却不符合大众逻辑,还不如另起炉灶写一首更加简单。至于格律,完全就是旁支末叶,无足轻重。
姚茂林: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说,生命,爱情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为了得到自由,这两者在自由面前就显得那么渺小了。
但是作者(借用)这样通俗易懂的生命,爱情,自由,升华到民族大义上去。才是这首诗的生命力长盛不衰
姚昌东:
只用吾爱。我用平水韵和新韵,至少用了五首诗进行验证过。
姚茂林:
@姚昌东
诗词吾爱不能检测散曲
姚昌东:
诗评,本来就是得罪人的。我自己就这么一点经验。只有一件事情想再强调:不要写词浪费时间。词,怎么写就那么回事,无论写多少,充其量不过三五首不同内涵和意境
(不信?把自己的词作品给身边人看看)。只有写格律诗,才能提升写作能力,尤其是绝句。律诗的二三联,就像电影的旁白(有人觉得好,希望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搞清楚,但大多数人很讨厌)。尤其是现在,除了打麻将,可以长时间专注一件事情,使用的时间都是碎片。这也是拒绝写词、和提倡绝句的原因。
姚玉芳:
我初学诗词,尚在研习中。但我喜欢词,词比较抒情。
姚作意:
真正的诗人不会偏跛某一方面的,诗词曲都涉及。只是擅长诗或词或曲。
姚安德:
姚昌东,姚茂林对诗的研讨见地深刻,现实,客观。用动态的观点看问题,讨论讨论对大家写诗非常有益。謝谢昌东茂林![咖啡][咖啡]
姚昌东:
“大江东去浪淘尽。。。”,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让人心潮彭拜;毛主席的词,使人浑身充满力量。
苏轼,一代名人;毛主席,千古伟人。
我初学词的时候,也是自我感觉良好。
除名人、伟人,不敢去比较,感觉真的很不错。
但给身边的人看,“什么玩意儿。。。”
现在是盛世,会写格律诗的人起码几百万。
如果加上回车键诗,千万人,还是有的。
写诗,绝大多数人只是作为众多爱好中的一种。
既不能保证五险一金、又不能满足衣食住行。
所以,最好别以诗人自居。
当然,余秀华、和贾浅浅等人例外。
我就是把写诗当成游戏玩的。
把常用文字进行排列、组合,加上作弊神器,“吾爱APP”(如果吾爱APP要收费,我是愿意出的。因为,没有它,我就只能写打油诗)。
要把诗写好,还真不能是常态思维。
所谓绝句,还有一层意思--前人写到绝顶,后人只能吃灰。
要么亦步亦趋,要么求奇出新。
华为有一个尽职尽责的员工,对华为公司的管理模式有意见,写信给任正非。内容有理有据、有情有义。
但是,任正非知道后,怎么给身边的人说的?
此人有没有精神病?如果有,就送精神病院;如果没有,就马上开除。
谁对、谁错?
只有创新、只有创造,才会有价值,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经验,当然是要学习的,但不能当成教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见过太多的专家,说诗、讲诗,头头是道。
但何曾看见他们用自己的诗来解读和验证?
《观二十大有感》新韵
姚昌东
前行有路灯,黑夜也出征。
西望正阴暗,东方日已升。
注释:路灯--借代,共产党人思想、理想;用共产党人思想、理想武装我们,就能一往无前、战无不胜;西望正阴暗,暗喻西方腐朽和垂死挣扎;东方日已升--太阳升起,借喻中国已屹立世界、走向盛世。
宗亲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我们诗歌的发展历程。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瑰宝,从有史可考的西周算起,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写作,首先应该对它的发展概况,有一个粗浅的认识,才能够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古体诗出现最早的是《诗经》,是我国最古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社会风貌。共有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附庸风雅就出自这里。
“骚体诗”又称“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一种诗的形式,因为它“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所以叫做“楚辞”。是屈原,朱玉等人创始的。由于屈原的《离骚》,又名骚体诗。后人称诗人为骚人,便出自于此。
“乐府诗”又称“乐府”,是西汉时期兴起的诗体。西汉武帝时建立了一个音乐机关,叫做乐府、它的任务是搜集民间的歌谣,配乐演唱,这些歌谣都叫乐府诗,后来文人的创作,用乐府的旧题目为题,也叫乐府诗。
乐府诗的句子有五言、有七言。这就是我们现在绝句的雏形。
到了初唐,经过上官仪,宋之问等人的逐步实践。近体格律诗开始定型。从唐初王勃,杨炯到盛唐王维,李白,杜甫等人,近体诗已到成熟阶段。
当然,这些诗人也会写一些古体诗,但是他们的近体格律诗已经是相当规范啦。
唐代的诗,一般可以配乐演唱。后来音乐曲调逐步发展,每句字数一律的诗,演唱时比较呆板,因此民间逐渐出现了根据乐曲节奏音律填写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这就是词的雏型。
接着文人也起而效尤,开始写长短句的曲子词。这些词都能演唱。到了晚唐、五代间出现赵崇祚编集的《花间集》,词牌在这里就开始定型。
今天,诗,词,曲的发展历程就讲到这里。
谢谢宗亲们的聆听,希望大家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