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题材长篇小说《靠山屯的知青们》献给全天下所有知青朋友们
靠山屯的知青们
(上 部)
作者:老 革
第十四章 李琦探家
(三)
中午到了,只见妈妈从厨房走进屋里。“李琦,别光顾唠嗑了,午饭做好了,快让你爸爸休息吧!过年这些天,我让你们爷俩唠个够。你们哥几个也别闲着,快下地把炕桌拿上来,都到晌午了,你们都不饿了?”李琦抬头一瞧墙上的挂钟,可不咋地,都快中午12点了。

这时,几个弟弟,有放炕桌的、有拿碗筷的,把盛菜的盆和饭锅都端进屋里。当李智把饭锅盖打开一看,是香喷喷的一锅大米饭,还有一大盆汆白肉时,笑着对妈妈说:“妈妈,还没过年就给我们焖大米饭吃,还有汆白肉吃,您太伟大了!”妈妈一听老儿子的话高兴地笑了,“你们哥几个别光顾着吃,知道吗?今天你们是借你爸爸的光了。今天的饭菜,是给你爸爸接风,你们可不要吃瞎了。所以,要感谢你们的爸爸。”妈妈一边说,一边把每个人的饭碗都盛上大米饭。“妈妈,您说今天给我爸爸接风,那大米饭还分着吃吗?”李智的话音刚落,就听老二李仁接话茬说“五弟,你就知道吃,你没听见咱妈说,今中午这顿饭是给咱爸接风,所以咱们都借爸爸的光,是吧妈妈?”“今天的大米饭管够吃。”妈妈又接着说:“李仁,你到厨房里再拿个小盆来,把大盆里的菜拨一些,放到你爸的炕桌上,我陪你爸爸在炕桌吃,你们哥几个都在地桌吃。你们爸爸从打今天起回家了,你们哥几个要懂规矩,吃饭时,你爸不动筷子,谁也不兴动,知道吗?”只见李智拿筷子的右手刚要往盆里面伸时,妈妈地一番话,让他很快又把手收了回来,规规矩矩的坐在那里,嘻嘻地在笑。
这时,坐在炕上的爸爸说话了“老婆子,今天我刚出院,你让孩子们都高高兴兴地吃饭。他们都是半大小子了,走一上午也都饿了,哪来的那些讲究。那都是你们山东人的规矩,在咱东北,从来就不兴这个。儿子们,都端起饭碗来,一起吃吧!”“老头子,你就惯着他们吧!你们东北人‘臭糜子’从不讲究规矩。”
从老两口的地言谈举止中看出,李琦的父亲是东北人,母亲是山东人。山东是孔子的故乡,所以山东人对子女要求比较严厉。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都是按照孔子的说教、礼仪,来教育子女。
午饭过后,李琦和爸爸妈妈打招呼说,要去集体户的男知青家里,把他们各自写的家信送过去。因男知青的家,距离李琦家都不算远,李琦琢磨,利用一下午的时间,五名男知青的家应该都能够走到。
等李琦回来时,已经晚上八点多钟了。几个弟弟已经睡下,母亲在灯下,边纳鞋底,边和他爸爸在聊天。看到李琦进屋,紧忙放下手中的活说:“李琦,饭菜都在锅里热着,你自己盛饭吃吧!”“妈妈,我在刘铁家吃过了。”李琦答道。“刘铁的爸爸妈妈还好吗?新年前,我在街上碰到刘铁的妈妈。据她讲,刘铁的爸爸感冒发烧,挺严重的,舍不得花钱去医院看病,她是去药店买退烧药。也不知道刘铁的爸爸现在身体咋样?”“刘铁的爸爸身体恢复得不错,从外表看,人也挺精神的。我把刘铁写的家信交给他爸妈手里后,我就想回家,可刘铁的爸妈说啥也不让我走。没法子,我只好在他家吃的晚饭。饭后,我又和他老两口讲述集体户的一些事情。所以,这才回来晚了。”李琦的妈妈听完李琦的讲述后,笑着说道:“那你就先洗洗脚,然后在你爸旁边睡,被子已经给你铺好了。”
李琦从小就懂事,在家他是老大,所以家里的活他都抢着去做。有时妈妈不在家时,饭菜都是李琦亲自动手做。时间一长,他做的饭菜和妈妈做的如出一辙,弟弟们都喜欢吃。
李琦躺在炕上,又和爸爸聊起在集体户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这一晚上,爷俩聊得非常开心,一直聊到午夜时分,才相继睡下。
第二天吃过早饭,李琦又接着去其他四名女知青家里,给她们各自的父母报个平安。并把她们给家里写的信,交与她们的父母。由于李琦和女知青们的家,相距都很远,所以这一天回到家的时间,比昨天还要更晚一些。

腊月三十的下午,外面地鞭炮声不断响起。李琦和几个弟弟一起来到院外,把买的春联贴到院子的大门上。
这时,五弟李智左手拿着一挂小鞭炮,右手拿着一根点燃的香,刚要点燃手里的鞭炮,只见老三李义走上前一把夺过老五手里的香,同时对着李智喊道:“老五,你咋不听大哥的话?不是说好了,半夜再放鞭炮吗?”老五一看三哥把香给夺下,站在原地气得直蹦,嘴里还在不断地嘟囔着。李琦看五弟一副不高兴的样子,笑着对老三说:“你就让老五把鞭炮放了吧!不然的话,今晚他连饭都吃不好。他是小弟,你是当哥哥的,凡事都应该让着他,我看不等到半夜,他准会睡着。”老三李义一听大哥这么一说,满脸微笑着,把手中的香递到老五的手里。并一再告诫他把小鞭炮放在地上,注意安全。就见老五李智,笑嘻嘻的从老三手里接过香,把手里的那挂小鞭炮放在地上,点燃后扔掉手里的香,迅速跑到一边,用双手捂住耳朵,紧闭双眼。只听地上的鞭炮,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吓得他赶紧又后退几步。

此时,站在一旁的几个哥哥瞅着老五的狼狈相,都开心地笑了。放完鞭炮,他们又一起回到屋子里。
李琦的妈妈一直在厨房里面忙着,李琦也来到厨房帮妈妈打下手。厨房里飘香四溢的菜肴香味,从门的缝隙不断传进里屋。以李仁为首的哥四个人,经不住美味的诱惑,争先恐后地扒开门缝往厨房里面看。
老五李智毕竟年小不懂事,他曾先后多次来到厨房打探。每次返回时,嘴里还不实闲地在咀嚼着美味。妈妈指着李智嗔怪地说:“就你嘴急,不等吃饭,你就吃饱了。看你的手有多脏?也不讲个卫生,你那几个哥哥可都比你有深沉。”妈妈说地这些话,李智并不在乎,总是笑嘻嘻的,嘴里面边吃边往里屋跑。

傍晚时分,妈妈把各种菜肴都已做得。小哥几个纷纷来到厨房,把盛各种菜肴的盘子,都摆放在屋里的地桌上。李琦把他爸爸从炕上背起,放在地上的椅子上。
这时,李琦的爸爸说道:“老婆子,今天是大年三十,把我那瓶“德惠大曲”酒拿出来,我要和李琦喝两盅。”李琦地爸爸话音刚落,就见李琦有点不好意思地说:“爸爸,我真不会喝酒,在集体户时,有一次他们喝酒,非让我喝不可,被逼无奈,我一口气就把二两酒给掫进肚子里,不曾想,不一会儿功夫我就醉倒了。第二天早上,头还昏沉沉的那。”“过年了,不喝酒咋行,你已经长大了。我听说,你们这帮知青在农村都会喝酒抽烟。我说李琦,你回来后,我咋没见你抽烟那?”“至于抽烟吗?”李琦说到这里,低下头,停顿一下,又接着说,“自从下乡后,集体户其他知青都抽烟,我也就学会了。我深知咱家生活困难,我从不买烟卷抽。我自己缝制一个烟口袋,没有烟时,就上老乡家里的烟笸箩里面抓上几把。这次回到家里,我不好意思抽烟。”说完后,又觉得不好意思。

当爸爸听完李琦的讲述,咯咯地笑了。“你已经长大了,既然学会抽烟,那就抽吧!”爸爸说道。“瞧你爷俩,吃饭还堵不上嘴,快吃饭,一会儿菜就凉了。”妈妈在一旁见他爷俩没完没了的唠,就插上一句。老五李智一边吃饭一边说:“妈妈,你真好!做这么多好吃的菜,都是我喜欢吃的。”“老五你就知道吃,你知道今年过年年夜饭为啥比往年丰盛吗?”老四李礼接着问道。只见老五把头晃得像拨浪鼓一样,歪着个头说:“就你知道,那你就说说吧!”“好吧!你听好了,要不然你拿支笔和纸记记?”老四说到这里对老五叽咕一下眼,又接着说,“今晚的菜之所以丰盛,那都是咱大哥和咱爸的功劳,你瞅一瞅桌上的鸡、鱼、肉、蘑菇,这些好吃的,以前过年你是见过还是吃过?所以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是大年三十,你赶紧给咱爸和大哥磕个响头表示感谢!”老四说完冲着老五咯咯地直笑。“老四就你会说,吃饭也堵不上你的嘴。你们哥几个赶紧吃饭,饭后还要包饺子,面和饺子馅我已经和完了。”妈妈用筷子轻轻地敲一下老四的头,这时的老四赶紧闭嘴端起饭碗吃饭。
饭后,李琦把他爸爸背回炕上,让他躺好后,又给他把被子盖上。其实李琦的爸爸也不胜酒力,喝几盅酒,就觉得大脑昏沉沉的,躺在炕上不一会儿,就呼呼地睡着了。
等几个弟弟把碗筷刷好,饭桌收拾利索后,李琦把妈妈和好的面,还有猪肉酸菜馅都拿进屋放在桌子上。李琦擀饺子皮,妈妈和二弟李仁一起包饺子。功夫不大,两盖帘的饺子就包好了。“妈妈您也累一天了,赶紧上炕躺着歇一歇。”李琦看着妈妈累得有些疲惫不堪,便心疼地对妈妈说。
这时,老五李智把摆放在箱子上面破旧不堪地收音机打开,里面正在播放革命歌曲。“老五,你把收音机拨到中央台,待一会好收听文艺节目,”老二李仁对老五说。就见老五拨弄好一会儿,也没拨到中央台。李仁见状赶紧过去,几下就播到中央台波段。
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家中能有一台收音机陪伴过大年三十,就已经很奢侈了。那时,管收音机都叫“电匣子”。李琦家的那台“电匣子”还是小鬼子产的。
那还是光复那一年,小鬼子的家眷们都逃离住所。在附近居住的老百姓,纷纷去小鬼子的家里捡“洋落”。那台破旧的“电匣子”,就是李琦的爷爷在小鬼子家里捡到的,原本是一台破损的“电匣子”,后来求人修修,还真能听到广播。

所以,这台破旧的“电匣子”一直存放在李琦的家里,并伴随着李琦小哥几个的成长。可以说,他们都是听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播出的儿童节目《小喇叭》、少儿节目《星星火炬》长大的。
解放初期,城镇居民家里的用电都是110伏的,家里的“电匣子”也正好匹配。自从六十年代初,国家为节约能源,城市居民用电一律改为220伏,李琦家的“电匣子”曾搁置一阶段时间。
有一天,李琦当电工的舅舅来李琦家串门,给“电匣子”串联一个110伏15瓦的灯泡后,“电匣子”又可以听了,哥几个都乐不可支。可李琦的妈妈面对着“电匣子”还真有些心疼。因打开“电匣子”15瓦的灯泡就亮,黑天还好,就直接照亮屋子了,可大白天……哎!没办法,谁让咱买不起“电匣子”来着。所以,每逢白天,李琦的妈妈绝不允许打开“电匣子”。
由于今天是大年三十,李琦的妈妈破例把屋子里的灯全部打开,所以屋子里面比平时亮堂不少。李琦领着三个弟弟坐在炕上玩扑克,五弟李智在一旁笑嘻嘻地左看看右看看,因他不会玩儿“三打一”的,只能在一旁瞎瞧热闹。老五毕竟年龄小,还没等到午夜,便迷迷糊糊地倒在炕上竟然睡着了。李琦瞅一眼五弟,笑着把被子给他盖好。

等到午夜十分,李琦带领其他三个弟弟一起来到屋外,放完鞭炮后,当回到屋子里时,母亲已经把年夜饺子煮好,吃完饺子后各自睡觉。
大年初一的早上,李琦吃完饺子后,去给奶奶和姑姑一家人拜年;接着又去刘铁家给他的父母拜年;然后又去叔叔和舅舅家拜年。回家后,又领着四个弟弟一起到邻居家拜年。
李琦从小就养成一个习惯,每逢过年,都会去邻居大叔大婶们的家里,给他们拜年。
李琦从小到大,就和这些老辈人关系相处得很好,平时见面,他都会主动和他们打招呼,所以邻居们都夸李琦是个懂礼貌有出息的好孩子。
大年初三的晚饭后,李琦开始收拾东西。知青们各自家里的父母,托李琦给捎的信件,还有朱秀芝的母亲给她买的紫红色的毛线,李琦一并放在旅行袋里。李琦的妈妈又给李琦拿些感冒药,还有一小瓶红药水、碘酒、消炎粉、纱布等急救物品。
次日清晨,李琦早早地就起来了。他坐在炕边陪爸爸聊天。爸爸把身子靠在墙上,眯缝着双眼,仔细端量着李琦。看李琦和自己侃侃而谈,说起话来有板有眼。心里特别高兴,嘴角还不时地流露出微笑。心里在想,李琦可比下乡前懂事多了,孩子真的长大了。李琦也安慰爸爸要好好养伤,家里的事情不用他操心,几个弟弟他都叮嘱过了,并且也都相继表态,放寒假期间不再出去乱跑,在家里多干些家务活,绝不惹妈妈生气。当爸爸听完李琦地一通讲述后,开心地笑了。
这时,其他四个弟弟也分别起来,围拢在爸爸和大哥的身旁,一起听他俩聊天。母亲进屋后,看到此情景,心里很是开心。便催他们哥几个赶紧去洗脸,然后吃早饭。
吃过早饭,李琦穿上爸爸的劳保棉大衣,心里觉得美滋滋的。他拿起旅行袋,向爸爸妈妈和弟弟们告别。

当他刚刚走到院子的大门口时,就见五弟李智匆忙从后面跑过来。用他那稚嫩的小手紧紧拉住李琦的大衣襟,仰起头来,盯着李琦的脸,瞬间眼泪哗哗地流下,并嚎啕大哭起来。嘴里面还不断地说:“大哥,我不让你走,我不让你走,你走了我会想大哥的。”话语虽然不多,可李琦真的有些承受不住了。血浓于水的亲情,那是割舍不掉的,就连五弟小小的年纪,对于这份亲情都看得那么重。想到这,李琦俯下身来,用手抚摸五弟的小脸蛋,不觉眼睛一热,眼泪也涌出眼眶。“五弟,大哥有时间就会回来的。你在家一定要听妈妈的话,要好好学习。争取早日加入少年先锋队好吗?”李琦一边说,一边站起身来。
这时,妈妈和其他三个弟弟相继走过来。当李琦和妈妈对视时,看见妈妈的眼睛也有些湿润。李琦哽咽着对妈妈说道:“妈妈您快回去吧!外面冷,别着凉。您的身体不好,平时自己要注意保养。家里的活,您要指使我那几个弟弟们干,他们年纪还小,都不懂事,您千万不要和他们生气。好了!我不多说了,祝福妈妈和爸爸二老多多保重!”随后他又嘱咐几个弟弟,“你们哥四个在家要听妈妈的地话,千万不要惹妈妈生气。”李琦低下头又对五弟说:“你要学会写信,不会的字可以查字典,用拼音代替也可以。在农村接到你的来信,我会高兴的!好吗?”老五李智赶紧点点头,“我一定要学会写信,大哥,那你可记得给我来信好吗?”“那当然,我见到你的信,我一定会给你回信的。来,咱哥俩拉钩。”说罢,李琦用小拇指和五弟拉钩起誓。

李智看大哥和自己拉钩,开心地笑了!“妈妈,你们回去吧!都别送了!”李琦说完后,又和妈妈弟弟们挥挥手,转过身,稳定一下情绪,便大踏步地朝摩电车站地方向走去。
(未完待续)
请您关注知青题材长篇小说《靠山屯的知青们》
第十五章 李琦探家归来
【作者简介:张文革(笔名老革)、老三届知青、原建筑公司退休干部。现为长春市朝阳区作家协会、长春作家协会、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虽已到古稀之年,但始终不渝地酷爱文学,以“在文字里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安度晚年”为人生宗旨,用笔墨书写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
作者、编辑制作:老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