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应昭《淮水悠悠文集》读后感
胥全迎
我的老哥郭应昭老师刚出版的《淮水悠悠文集》,在我的书房,在我的床头,还在散发着油墨香。我近来细细地阅读与品味,很有感慨。
一、《淮水悠悠文集》整体印象
1.淮水悠悠,这是一条感天动地、昭彰英雄的河
《淮水悠悠文集》,其中有13篇是反映淮安地区红色的革命战争题材的文章。如《中共地下党在淮阴》《淮阴城头红旗扬》《淮宝抗日风云录》《清江部队军歌嘹亮》《淮阴专区暨清江市抗美援朝运动撷实》等等,讲述了大革命肘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乃至抗美援朝时期在我们这块土地上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党史、军史和革命斗争史,歌颂了革命先烈与先辈,告慰于先烈,教育于后人。是对年轻一代进行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好读物。
2.淮水悠悠,这是一条穿越时空,抚今追昔的河
《淮水悠悠文集》对清江浦的历史文化,进行了重点摘要式的挖掘与考证。如《清江大闸》《清江浦漕运遗址探究》《清江古清真寺内的两块记事碑》《五十年前的清江中学》《东大街上的口福》等等,堪称十分优秀的、珍贵的文史研究资料。它有新发现、新视角,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获得热烈反响和广泛好评。如《东大街的口福》在《淮安文史网》《淮海晚报》等推出后,点击量非常高,传播很广,评价很高。
3.淮水悠悠,这是一条波澜起伏、激流勇进的河
作者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亲历了新中国建立后的几次巨大的风云变幻的特殊时期。他的作品,有《清江浦的三年困厄岁月》的回忆;有1968年清江市首批知青下放,在农村插队六年的回忆《我的知青岁月散记》;有当中学教师时的《清江浦中小学教育的一段特殊历史》的回忆;更有改革开放初期的《汇通市场初创时期轶事》,担任清河区体改办主任时的《轰动淮阴市的首次小型商业拍卖》的回忆------。这既是作者亲历、亲见和亲闻的几十年历史的回顾,又是作者自己勇立时代潮头的记录,充分展示了作者无愧于时代的奋斗历程与精神风貌。
4.淮水悠悠,这是一条涛声依旧、涓涓细流的河
乍看郭老师,是条充满了英雄气概的汉子。其实,在他近似冷峻的外表之里,蕴藏着一颗善良的、热诚的、细腻的心。《我的爹爹奶奶》《怀念二姨夫》《我的知青岁月散记》等作品中对亲人的描写,对乡亲的描写,对亲情的描写,笔触细致、感情细腻,感动人、感染人,展示了作者宽阔的胸怀与如火的情怀。作者的内心世界,立体地得以鲜明的展示。
二、《淮水悠悠文集》写作特点
郭应昭老师的文集,叙述简炼,语言精练,结构严谨,上下左右和来龙去脉,交待得清清楚楚,好读好记好理解。
这本文集,是几年下来创作作品的汇集,并不是刻意为写书而写书。虽然跨度比较长,题材内容多,但是,他的作品始终贯穿了三个“真”字:
“真史实”
他一再强调并奉行历史文化研究必须真实的原则,没有依据的东西不采用,是似而非的东西不确认。要经得住考证,不能误导年轻人。
作者的记忆力惊人,几十年前的场景、人物、对话、过程等等,历历在目----这也是这本书的重要特色。
“真考证”
如《清江部队红旗扬》一文,是他作为清河区双拥办主任,去清江部队慰问后的作品,谓之实地考察。又如好几篇历史文化文章,不是道听途说,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多次寻找有关当事人,付出了心血,付出了辛劳,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因此,真实、可信、珍贵!
“真情感”
郭老师的文字展露的是自己的纯真的情感,爱憎分明不掩饰。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 我还要为郭应昭老师点赞的是他的文字功夫。他的文章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几乎没有错别字,几乎没有多余字,措辞准确、讲究,经得住推敲与“研磨”,体现了治学严谨的学者风范,值得我好好学习。
我始终认为,如这般纪实类的文章,还原历史,也是需要一定的功底与功力的。虚构文学和非虚构文学都是文学园地里的花朵,花色各异,姿态不同,但它们都是美丽的,不可或缺的。 《淮水悠悠文集》就是我们淮安市文学大花园中非虚构文学花坛中的一朵十分艳丽的月季花。
我赞美这朵月季花。
我喜欢这朵月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