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题材长篇小说《靠山屯的知青们》献给全天下知青朋友们

靠山屯的知青们
上 部
作者:老 革
第十四章 李琦探家
(一)
自从那天李琦在县城长途汽车站和章子健分手后,他坐上长途汽车经过近4个多小时地颠簸,到达省城时,已近中午时分。他并没有急着回家,而是坐市内摩电车直接奔省医院骨科,去看望他的父亲。

李琦的父亲是在市属一家钢铁厂工作,在车间里专门指挥吊车吊运工作的。由于在工作时发生意外,不慎小腿骨折,单位领导马上派人把他父亲送到省医院进行救治,并委派两名工人师傅轮流看护。
当李琦来到父亲住的病房时,看到父亲躺在病床上正在看报纸,他父亲并未理会是李琦进入病房。
李琦把手里拿的东西放在地上后,看到父亲的右腿打着石膏时,眼泪不觉涌下。“爸爸!您这是咋回事?”听到李琦地说话声,他父亲放下手中的报纸,一看是大儿子李琦站在眼前,并笑着问他:“你啥时候回来的?咋还哭了?我没事,大夫给我打好石膏,又拍个片子,说腿骨接的不错,说不准明天就可出院回家。”“我刚刚到,没回家就直接到医院来看您。”李琦擦一把眼泪说道。“这不是李琦吗?你啥时候回来的?”说话的人是护理李琦父亲的同志,手里拿着个暖水瓶,他同时也是李琦家的邻居,两家十分要好,他的儿子比李琦小一届。
此人和李琦的父亲在同一个车间工作,叫王斌,李琦从小叫他王叔叔。一看是王叔叔,李琦紧忙把暖水瓶接过去,放在床头柜上,又把给父亲买的罐头和营养品放进柜里面。

王叔叔看了一眼李琦,笑着对他爸爸说:“李大哥,你看,你家的李琦这孩子多懂事、多孝顺,从集体户回来,还给你带来了营养品。咋的了李琦?看到你爸咋还哭了?”李琦不好意思地答道:“王叔,我没哭,我不知道我爸的伤情,刚才我爸已经告诉我了,他恢复得不错,说明天有可能出院,谢谢王叔叔来照顾我爸爸。”随后给王叔叔行个礼。
王叔叔笑着对李琦地爸爸说道:“你看,你家的李琦多有礼貌,比我的儿子强多了。李琦,你爸住院,你不用惦记,单位派我和你张叔俩人轮班护理你爸,你就放心吧!病房的医生说了,你爸爸的小腿骨接的相当好,可以回家养伤,等三个月左右,再到医院拆石膏。那时,你爸爸就完全康复了。
今天上午,我已经和厂工会赵主席打电话了,不出意外,明天就可以出院。”这时,李琦的爸爸又对他说:“我在这里挺好的,你不用惦记我,你快回家看看你妈。自从你下乡后,你妈非常想念你,一个人在背地里曾多次流过眼泪。”李琦看到他的爸爸在医院有人护理,而且病情也相对的稳定,这才放下心来。
随后,李琦对他的爸爸和王叔叔打完招呼后,便下楼坐摩电车,匆忙往家里赶。
李琦的家,就在他爸爸工作的钢厂附近。那还是在建国初期,成立钢厂时,厂里一共修建五栋福利房。那时,李琦的爷爷奶奶和他们在一起居住。按照当时的家庭人口,李琦的爸爸分得两室半房子,两间是卧室,那半间房屋则是厨房,属于套间那种房屋结构。
家属宿舍临街的那一栋,紧东头靠冷山的房子,便是李琦的家。房子虽然临街,但院子比较宽敞。在房山头,又盖了一间仓库,用来储存煤、柈子和一些杂物。院子的周围,都是用半拉砖头,和在附近捡拾拆房子的旧砖,砌至而成的。

当李琦推开家门,看到厨房显得雾气腾腾的,便大声喊道:“妈妈,我回来了!”“是李琦吗?”“妈妈是我,我回来了!”李琦的妈妈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和李琦一同来到屋里。
进屋后,妈妈解下围裙,双手托着李琦的脸颊,并用慈祥的目光,不断仔细地打量着李琦。同时,李琦也目不转睛地看着妈妈。虽然和妈妈分别才几个月,但妈妈鬓角处有些花白,面部也有些消瘦。此时的李琦,不觉眼眶发红,勉强抑制住眼泪,生怕妈妈看见。他深知妈妈为这个家操碎了心,几个弟弟年龄小,又不懂事,自己虽然长大,但身在他方,想帮衬这个家,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李琦在家里是长子,他身下还有五个弟弟。当年,有个姓郭的师傅跟李琦的父亲在一个单位工作,俩人很是要好。就在李琦的小弟出生后刚满月的一天晚上,郭师傅来李琦家串门,当姓郭的师傅看到他家的儿子各个活波可爱,随即突发奇想,便和李琦的父母商议后,请来他的一个远方亲戚,也是算卦之人,给李琦五个弟弟重新起名。
算卦的先生,参照卦书所注释的;按每个人的“天格、地格、人格,”还有“生辰八字”相对应,应按照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来给五个孩子取名为好。意欲他家这五个儿子,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够平安、健康、幸福、快乐、长寿。
后来,李琦的父亲又托人到派出所,把李琦五个弟弟的名字,重新按顺序更改为:“仁、义、礼、智、信”。即更名后的名字为:二弟叫李仁、三弟叫李义、四弟叫李礼、五弟叫李智、六弟叫李信。
不曾想,李琦的弟弟老六李信,在一岁时,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小弟地离世,对李琦的父母打击很大。同时,他老两口也懊悔不已,寻思当初要是不给儿子们更改名字,说不定小儿子也不至于夭折吧!
文化大革命开始的1966年,席卷全国“破四旧立四新”地飓风,也波及到李琦所居住的这所城市。有不少家庭的孩子,以及大人,都认为自己以前的名字俗气。要通通改为新潮、时尚、具有革命意义的名字。据说,当时去派出所更改名字的人很多,有时甚至还要排队。

那时,有人曾和李琦的父亲提及他家儿子的名字。认为他那几个儿子的名字太俗气,具有儒家思想,正好和现在的“破四旧立四新”相悖。可李琦的父亲却不以为然,心想,老儿子的死就是个教训,改了名字,不是也夭折了吗?一个人一生起啥名字,那就是个代名词,和革命二字根本不贴谱。所以,李琦那几个弟弟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当李琦把手里的东西放在炕上,又来到里屋。看到弟弟们都不在时,就问:“妈妈,弟弟他们咋都不在家?”“他们哥几个,吃过早饭,就被你大弟弟李仁领出去了,听说去南湖滑冰玩儿,他们不到吃饭的时间是不会回家的。
李琦,你这是买的啥?咋还用报纸包着?”母亲问他。“哦!我回来时,路过县城,正赶上集市还没有散,我在那里买了二十多斤猪肉,才1.20元一斤,那个面袋里装的是20斤大黄米面。”李琦又打开旅行袋,“妈妈,您瞧,山核头、榛蘑、黄蘑、榛子这些山货都是老乡送给我的。另外,我在县城商店里还给我爸爸买了几瓶水果罐头和营养品,都给放在医院里了。”李琦笑着对妈妈说道。
李琦的妈妈看了看放在地上的东西,足足有五十多斤重,又看一眼李琦疲惫不堪的样子,很是心疼。
随后,她打开包在猪肉上的报纸,看到是一块猪后丘肉,便问李琦:“你买的猪肉太瘦了,你咋不买肥一些的猪肉,你不知道咱家的油不够吃吗?”“我听卖肉的农民说,肥肉都自家留着㸆油吃,我看有好几份卖猪肉的,都是瘦肉。”李琦笑着又对他妈说:“妈,这些猪肉足够咱家过年了,我想切一块儿给我奶奶送过去好吗?”“你不累吗?不然的话明天再去吧!”“妈妈我不累,我去去就回来。”“好吧!那你拿些榛蘑,再蒯一些你拿回来的粘黄米面,你奶奶就喜欢吃粘黄米面饼子。还有你爸单位分的两只小鸡也给你奶奶拿上一只。那你现在就去吧,快去快回。记住!千万不要把你爸爸受伤住院的事情告诉你奶奶,她老人家岁数大,身体不好,经受不了刺激。”
李琦听完母亲的话,把东西拿好,朝姑姑家住的方向走去。
其实,李琦的姑姑离他家不算太远,也就两站地。李琦的父亲在家是老大,身下有俩弟弟和一个妹妹,都住在本市。自从李琦的爷爷去世后,奶奶一直住在姑姑家,由于奶奶岁数大了,身体又多病,所以,李琦的妈妈在平日里,经常去她姑姑家,看望李琦的奶奶。
功夫不大,李琦就来到姑姑家的楼下。
姑姑的家住在一楼,他进楼后,刚要敲门时,就听身后传来声音:“是李琦吧?快进屋,房门没有锁。”李琦回头一瞧,原来站在他身后的正是他姑姑,只见姑姑的手里拿着不少东西。李琦随后把门打开,“姑姑您这是上哪了?”李琦问道,“这不是眼瞅快过年了,我去商店用肉票买些过年肉,还有些青菜和调料。”姑姑答道。“是李琦吗?你啥时候回的?”
李琦的奶奶听到说话声,步履蹒跚地从里屋走出来。李琦一看是奶奶,赶紧放下手里的东西,上前搀扶奶奶坐在椅子上,同时答道:“奶奶,我今天中午才到家,这次我回来要在家过年,如果家里没啥事情的话,正月初四,我就返回集体户。

我这次回来,在县城买些猪肉,我妈让我给您送一块儿。瞧!还有些榛蘑,是老乡给我的,另外还有一只小鸡,是我爸爸厂子里分的。我妈说奶奶您爱吃黄米面粘饼子,今天我从农村带回来一些粘黄米面,我妈让我给您一并送过来。”李琦的奶奶听后,笑着说道:“你家里有啥好吃的,你妈都会想着我,回去替我谢谢你妈。”“奶奶看您说的,咱们是一家人嘛!您说那姑姑?”
李琦说完后,只见李琦的姑姑笑着对李琦说:“还是李琦懂事,从你打小起,我和你奶奶就特喜欢你。真是没有白疼你呦!李琦,你先别走,我现在去做饭,等吃完晚饭再回去。”“谢谢姑姑!我妈让我把东西送过来就回去,我那四个弟弟都玩儿一天了,到现在还没有回来。”“哦!你不提我倒给忘了,我家那三个臭小子和你的四个弟弟,今天吃过早饭,结伴一起去南湖玩儿。都到这个点儿,我估计也快回来了,回家告诉你妈妈不要着急,不会出啥事的。”李琦的姑姑说道。
这时,李琦又对奶奶说:“奶奶,要是没有啥事情,我回去了,等大年初一我还来,给您和姑姑全家拜年!”说着,便告别奶奶,谢绝姑姑地挽留,起身匆忙往家赶。
李琦回到家进屋后,便问母亲:“妈妈,他们咋还没回来?”母亲笑着说:“自从放寒假后,你那几个弟弟每天写完作业就不着家。今个准是又去滑冰了,看来不到吃晚饭,是不会回家的。李琦,你要是饿了,锅里有我新蒸的窝窝头,还有酸菜炖粉条。你先吃点儿,垫补垫补,等晚上,我再给你做好吃的。”“妈妈,我听姑姑说,他家三个儿子和我四个弟弟一起去南湖玩儿,您就放心吧!一会儿准回来。妈,您别说,我还真有些饿了。”说罢,李琦自己到厨房,拿个窝窝头,再盛一碗酸菜,“妈妈别干活了,您也吃吧!”“我不饿,你先吃吧!我把这只鞋底子纳完再吃。”妈妈答道。
李琦的妈妈,即心灵手巧,又聪明能干,而且还是个十分要强的女人。李琦哥五个一年四季的衣服和鞋子,都是她老人家亲手缝制的。逢年过节,哥五个都会穿上母亲制作的新衣裳和鞋子。左邻右舍的大婶们,都佩服他母亲能干,是一位贤妻良母型的女人,而且还治家有方。

看来李琦真的有些饿了,一口气连吃了两个窝窝头。饭后,便躺在妈妈的旁边,和她老人家聊起下乡后的一些经历。聊着聊着,李琦就不言语了,妈妈一看李琦已经睡着了,看来李琦走一天确实是累了。老人家紧忙拿一条被子给李琦盖上,并深情地望着李琦许久许久。
天渐渐的黑了,街道两旁的路灯同时也亮了起来。灰蒙蒙的天空中,不断在飘洒着雪花,路上的行人,同时也渐渐地多了起来,他们都在低着头,匆匆忙忙地往各自的家里赶。
在昏暗的路灯下,隐隐约约出现四个小男孩儿。他们有的手里拿着自制的冰刀,还有的手里拿着单腿驴(单腿爬犁),一边走,还一边嬉戏地玩耍。这时,就听大一些的男孩儿说:“快别闹了,赶紧往家走。都出来一整天了,咱妈一定着急了。”说话的是李琦的二弟叫李仁。今天上午出来玩儿,也是他的主意。不曾想,他那三个弟弟,还有姑姑家三个弟弟,他们几个玩儿的都上瘾了,谁都不愿意早些回来。所以,一直玩儿到天黑,这才恋恋不舍地往家走。

当哥四个进入院子后,老五李智紧忙跑上前,把门打开。瞬间,一股热气随同炖肉的香气扑鼻而来。“妈妈我们回来了!”随着哥几个地喊声,他们的妈妈在厨房里转过身,有些不高兴地说:“你们哥四个可真够可以的,天不黑就不回来,放假期间,你们都玩儿野了吧!李仁,就数你大,你咋也不懂事?你爸爸住院这些天,你也不去看看他。成天带领弟弟们去外面疯。今天傍晚时,隔壁的王叔刚刚来过了,说是你爸爸明天上午出院,你们哥几个明天都去医院接你爸爸。”妈妈刚说完,就听屋里传来五弟李智的声音:“二哥,你们快来呀!看看谁回来了?”小哥几个一听,争先恐后地走进里屋,一看是大哥躺在炕上在睡觉。
此时,就见五弟李智快速爬上炕,捏着李琦的鼻子,“大哥醒一醒!醒一醒嘛!你一回家就知道睡觉,我都快想死你了!”正在酣睡的李琦,鼻子被五弟用手一捏,实在是喘不上气起来,忽悠地一下就坐起来了。当他看到四个弟弟围坐在他的身旁时,高兴地笑了!
这时,五弟李智用两只小手,搂着李琦的脖子,亲热地依偎在李琦的怀里,并目不转睛地瞅着李琦。李琦用下巴颏,略微长出的胡子茬,欣喜地在蹭他的脸颊,痒得他咯咯直笑。
李琦看了看站在地上的其他几个弟弟,绷着脸说道:“你们哥几个都玩儿野了是吧?这一放寒假就天天不着家,你们就不能在家学习?在家帮咱妈干些家务活?再说了,咱爸住院这些天,你们就不能去医院去看看他老人家?”李琦的话说到这里,又对二弟李仁说:“我不在家时,你就是他们的大哥,你咋也不懂事哪?”二弟李仁听李琦不断地批评,深知是自己错了,然而他却笑嘻嘻地转移话题说道:“大哥,咱妈说,爸爸明天上午出院,咱们一起到医院去接爸爸出院好吗?”“好!好!好!我一说你,你就往别的地方扯。”
李琦又接着说道:“我睡觉时,王叔叔已经来过了,说咱爸明天出院。我今天中午从集体户回来时,直接到医院,已经看过咱爸了。我看爸爸的身体恢复得还不错。同时,医生也说了,咱爸的伤病没多大问题,就靠养。出院三个月左右,再去医院拆完石膏,身体就完全康复了。不过我可得告诉你们哥几个,咱爸回家养病期间,你们可不许到处乱跑了,听清楚了吗?”李琦的话音刚刚落,就听哥几个几乎同时答道:“听清楚了!”
这时,李琦用手推了一下五弟:“你下去,把我的旅行袋拿上来,看看我给你们哥几个买啥了?”只见五弟李智转身下地,还没等伸手拿到旅行袋,老四李礼早把旅行袋拿到手后,放在炕上。李智一看,急忙说:“大哥让我打开旅行袋。”说话间,伸手就把旅行袋打开,并从里面掏出来四卦小鞭炮和不少“钻天猴”,另外还有十多个二踢脚。哥四个一瞧,各个眉开眼笑,连连向李琦大哥道谢!“你们哥几个可都听好了,小鞭炮一人一包,“钻天猴每人三个”,放二踢脚最危险,只允许你二哥一人放。但是有一点,必须要等到三十晚上再放鞭炮,都记住了吗?”李琦地话音刚落,只见哥四个蜂拥而上,各自拿一包鞭炮,李琦说地话似乎都没听见。
正在这时,忽听妈妈在厨房里喊:“把地桌放好了,马上就吃饭了,都别在里屋糗着,快过来俩人到厨房伸把手。”话音刚落,老四李礼把地上的桌子放好,老二李仁和老三李义俩人,到厨房帮妈妈把窝窝头和菜盆端到屋里。

哥几个往菜盆里一望,每人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尤其是五弟李智,笑得更是合不拢嘴儿。“我说刚才一进屋就闻到香味儿,妈妈,没过年,咋给我们炖肉吃?”“你们哥几个今天要感谢你大哥,猪肉是他从集体户回来时在县城买的。今晚我是特意给你们做的土豆、白菜炖猪肉,给你们哥几个解解馋。 这不,你大哥今天才回家,我又多蒸几个窝窝头,所以,你们就不用分着吃了。”
李琦地妈妈话还没等说完,就见小哥几个如同恶狼一般,用筷子使劲在菜盆里面搅和,不停地在挑肉吃。一个个吃得甜嘴巴舌的。功夫不大,如同风卷残云一般,瞬间,菜盆就见底了。
(未完待续)
请您关注知青题材长篇小说《靠山屯的知青们》第十四章 李琦探家(二)
【作者简介:张文革(笔名老革)、老三届知青、原建筑公司退休干部。现为长春市朝阳区作家协会、长春作家协会、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虽已到古稀之年,但始终不渝地酷爱文学,以“在文字里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安度晚年”为人生宗旨,用笔墨书写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
作者、编辑制作:老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