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风华
《淮海晚报》专栏女作家,陈亚林的散文集《沿河拾蚌》已经读完。文如其人,陈亚林那种不紧不慢、娓娓道来的叙述节奏,亲切、清新的书写气息,有思想观点的独特视角,透着慧性,让我着迷。
《沿河拾蚌》文字简单,平白如话,十分地好读。陈亚林在文章中表示出的“嗅觉”、“视觉”、“听觉”、“味觉”感受,并没有刻意藏着、掖着,一切都是一览无余的,一个中学生都可以读明白。可千万不要小瞧了“平白如话”这四个字,这里,“平白如话”通常是一个假象。文章的特殊味道,正是在这里。陈亚林是一个从小就爱读书的“书虫”,她的博览群书,她的融会贯通,她的经历经验,她的笔耕不辍,以及她数百万字的日记修炼,让她对文字的拿捏分寸得当,既保留了雅气,又远离了俗气和匠气。鲜活流畅,韵味十足,融入了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隽永,实践了生活和艺术的美好结合,这种努力与探索,陈亚林坚持几十年终成品质,而这种品质正是文学追求的真实之美。
全书387页,分为4辑,作者抛开了司空见惯的时序排列,从“山川旅痕”开篇,这样的安排,可见匠心。
第一辑:“山川旅痕”,17篇文章;第二辑:“如情涓涓”,38篇文章;第三辑:“乐享闲趣”42篇文章;第四辑:“蹉跎岁月”,27篇文章;加上一篇十品先生评论,总计125篇文章,21万字。受报纸专栏文章书写的版面影响,篇幅都不长,短小精干,非常适宜阅读。
《沿河拾蚌》在手,则如故友重逢,陷进沙发里,香茶一杯,话题不拘长短,聊意十足。这何尝不是作者对所喜欢文本的践行!整部集子,陈亚林用随笔这种最书写自如的样式,展示自己对社会、对人生、对文学、对艺术的体验,表达自己本体精神的自然流泻。从她的文字里,能感受到了真诚、自由、随性、深邃。“我”不仅在,而且那个“我”,一点也不“小女人”!这份任意驰骋的潇洒,纵横捭阖的气度,书里书外的跳转!毋庸置疑,陈亚林把自己的个性、追求、态度、喜好、心境,在细腻的字里行间,铺染得淋漓尽致。
《沿河拾蚌》,就是这样,把读者不知不觉引向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个开阔、幽深的“蹉跎岁月”;像是自言自语,实则是对现实、对历史、对文化、对人生的深度思考,不经意间就戳中读者被俗世缠绕变得麻木不仁的神经,久违了的心头一热、精神为之一振,记忆瞬间复活、驻足、品咂、顿悟!
陈亚林写作,随着自己意识的流动而放纵笔墨,全无束缚,全无顾及,轻松、轻盈,不装、不假,不端、不拿架子,像似反刍,又像似安顿灵魂。她的文章像一片碧绿的芳草地,浏览一次,就有故地重游心情。《盛世莲花开不败》、《烛光里的父亲》、《咸菜情节》、《童年的爆米花》、《淮安有大爱》、《插队》、《老队长》、《金色的麦浪》、《革命虫》、《秋收历险》、《乡村电影》、《牛殇》、《半吨化肥》、《高老爹》、《夏夜的不速之客》、《坐着粪车进城》、《相见无待成追忆》、《情系水门桥》、《梧桐树下》、《中秋感怀》、《每个人都是一座山》、《幸福就在不远处》、《掼蛋比赛》、《人生围墙几丈高》、《两个不简单的女人》、《感恩母校》、《我是骄傲的实小人》、《知识改变命运》、《我的大学梦》、《读于丹心得体会》、《同窗深情话当年》……太多太多的文章,让人目不暇接。
铁凝说:“经典代表本民族性格的全部情感,是普遍性的具有与时间相抗衡的力量。”陈亚林和她的《沿河拾蚌》,就在不远处,不动声色默默地等你,等你走过世间肤浅和躁动,回到青春和梦想开始的地方。”

评论作者简介:
张月明,笔名:旷世风华。签约作家,清江浦区音舞家协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