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津军,教育工作者,退休前在天津市机电工艺技师学院供职,全面主持党委宣传部工作。爱好写作,在《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教育报》《天津工人报》《科学与生活》等主流媒体及全国主流报刊发表文艺类、科普类、新闻类作品4000余篇近450万字。
梁家河随想(外一篇)
作者/李津军
10月16日上午10时,收看电视现场直播“二十大”开幕式,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作报告,不由得回想起那年,在延安接受培训的一天,来到了梁家河进行现场教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上山下乡插队的地方。

习近平总书记的心里话 李津军摄
此前,笔者已经读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插队的情况有所了解了,诸如他从家里带去了满满两箱子图书,每天不管多累,晚饭后都要点着煤油灯苦苦研读到深夜,经常把脸熏得黑黑的。
他在去文安驿公社赶集时,碰上了从绥德、米脂一路讨饭而来的自称是他父亲卫兵的一名老汉,就把身上的钱、陕西省粮票、全国粮票都掏光了,全给了那个老汉,还把外套也脱下来给了人家!
他从带领乡亲们打井筑坝、修沼气池开始,一步步把穷乡村建设的美丽起来……
然而,俗话说的好,百闻不如一见。今天,我们就要亲身感受一下那个艰难困苦又矢志奋斗的年代了。

第一个窑洞 李津军摄
我们先后参观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住过的3个窑洞。
1969年1月,15名北京知青来到梁家河,其中包括习近平在内的6名知青分在后队,他们最初全部挤在张青远、刘金莲夫妇家靠南边的一孔窑洞里。
不到一年的时间,刘金莲生了娃娃后,知青就从他家搬到了吕侯生家的窑洞里住。6个大小伙子睡在一个炕上,那个炕不大,将就着能够挤下。

第二个窑洞 李津军摄
这两个窑洞又潮又冷,到处都是虱子、跳蚤、臭虫,即使在炕席下撒六六粉、敌百虫等一些药粉,也不能解决问题,个个还是被咬得全身起包。
后来,很多知青离开了梁家河,村里就把前队、后队的知青合在一起,都搬进了村里为他们新挖的知青窑洞,生活条件也才得到了较大改善。

第三个窑洞
我们来到饮水思源碑前。习近平当了村支书以后,经过调查知道前队的某个位置过去有个泉眼,曾经往外渗水。后来经过详细调查,找到了过去给泉眼定位的一个标志。1974年初春,他把整个基建队全部调上去挖这口井。先搭了一个井架,上了滑轮,跳下去挖,他挖一阵儿,其他人轮着下去替他。经过努力,水源终于找到了,水出来之后,为了把水留起来,就在旁边打了一个小坝。这口井打成以后,不但解决了前队社员吃水的问题,水量也足够浇地用了,生产和生活也都顶上用了。
饮水思源碑 李津军摄
我们又来到村史馆。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一个落后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关键是看到了习近平书记带领村民走出的一步步扎实的脚印。习近平在担任梁家河村支书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让这个贫穷落后的村子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村里人不仅能吃饱穿暖,还可以用沼气做饭和照明,有了灌溉井,有了铁业社,有了缝纫社,有了代销店,有了磨坊……原来一到青黄不接时就全村出动去乞讨的贫困村庄,在习近平的带领下,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

村史馆 李津军摄
其次是他的人民情怀感动了我。他离开中学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欣欣向荣,非凡的十年硕果累累,人民生活幸福美满。
二十大的胜利召开,必将指引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2年10月18日

现在的食品店 李津军摄
做一个有品质的人
今天,翻出来2018年9月5日写的这篇文章,特意发表与读者共飨。
人为什么活着?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人人要面对,人人给出的答案各异。

不同的年龄阶段,自己曾经扪心自问“如何活出价值?”20郎当岁时,总想着用铅字证明自己的存在,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结婚生子后,每天干完家务,入夜的4小时成了我的思维驰骋的天地。从百分之一的见报,攀升到十分之一的采用率,再到后来的弹无虚发,成为小有名气的“文摘家”“科普作家”,又成长为业余“记者”“评论员”,竟然创造出了千万字量级的不俗业绩。
时光飞逝,转眼已经进入58岁“准高龄”。回首近4年,被命名所谓“专家”后,测评的各色人等早已过万,在这一专业领域初步闯出了一条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特色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入,自觉投身于党建实践,努力做一名党建专家,在学习《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同时,全面研究党史、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在得到精神洗礼的同时,享受到了一般人享受不到的共产党人的快乐!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其中道理非常浅显。期待不劳而获、少劳多获实际是在作恶,不如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干工作好好积善。古人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孔子曾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三国演义》中则说:“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明代冯梦龙也说:“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效法先贤树立成就伟业的凌云壮志,勤学苦练,打好基础,以待时机,古之成就大事者,无不是如此。
2022年10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