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钩沉

(八十)
某日,在街头偶遇一个老战友。
掐指一算,距我们在军营那段紧张火热的军旅生涯已经过去了差不多半个世纪了。于是不胜感慨。
50年前,笔者穿上了威武的军装,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
在部队,笔者爱跟战友们吹牛,说,全军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都在沈阳军区,如雷锋、廖初江等。可你们知不知道这两个了不起的大人物都是我们湖南人,其中一个还是我们邵阳人。
于是就有了邵阳人的故事。
1973年临近春节的一天深夜,邵阳市火车站附近的一家小旅馆里来了两个要求住宿的中年男女。
听着外面夹杂着雪豆子的风雨声,服务员小阳很不情愿地披衣起床,对他们说,没有房间了,你们到别的旅馆去看看吧。
那个男的操着生硬的普通话说, 真的是没有办法了,就麻烦您给想点办法行吗?您看,外面下着雨,我们又没有带雨具。再说,这里离市里还有十几里,早就没有公交车了。
小阳动了恻隐之心,是啊,这大半夜的,又下着雨,让人家到那里去?
那男的又说,我们就要一间房,差一点也没有关系。我们是两口子。说着,递上了自己的证件。
小阳听他的口音,明明就是自己家乡隆回六都寨的方言嘛,还要装腔作势地说什么普通话。因为是老乡,小阳想,今天得帮帮他们。
证件是“军官证”。小阳有点不相信地看了眼前这个人一眼,身着摘去了领章的旧棉军衣,戴一顶没有帽徽的旧绒军帽,一副憨态可掬的农民模样。
翻开军官证再一看,小阳吓了一跳,在职务一栏里赫然写着“解放军报社副社长”,括号:“副军职”!
小阳在旅店工作,见多识广,知道副军职是什么概念,那就是省部级的领导啊。她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今天遇见骗子了!

那个年代是一切“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何况还刚刚开了会,要求大家在春节期间一定要“提高革命警惕性”。
小阳稳了稳怦怦乱跳的心,装得有些不情愿的样子说,房间倒是有一间,不过,客人赶火车刚走,恐怕房间里面乱七八糟的。
男的迫不及待地说,没关系,没关系,我们自己打扫。
两个人办完手续,提着包就进了房间。
那边刚一关上房门,这边就给当地派出所打电话了。
派出所离这里才几步路,接到电话,两个值班民警就一脸严肃地过来了。
两个人还没有睡,女的在整理大包小包的礼品。从“北京糕点”的点心盒子上判断,应该是从北京过来的。
男的还在一叠稿子纸上写着什么,函头纸上“解放军报社便函”几个大字鲜红醒目。
两个民警翻看着证件,用职业的目光上下打量他们。一个熟悉的名字跳入他们的眼帘:“廖初江”。
“廖初江。嗯?这个名字怎么这么熟悉啊。”一个民警喃喃自语,与另一个民警对视了一眼。
另一个民警眼睛里闪过一丝疑惑,补充了一句:“廖初江?这不是那个全国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标兵吗?”
“我就是那个廖初江。”中年男人平静地说。
“什么,你是廖初江?冒牌的吧?”两个民警更加警惕起来,一齐瞪大了眼睛。“还有这个,”一个民警举着军官证:“你敢用伪造的证件来骗我们,跟我们走一趟!”
“哎哟,这、这怎么跟你们说呢?”中年男人搔着头,连连苦笑:“你们军分区司令政委,还有你们的地委书记我都认识。我怕麻烦就没有惊动他们。”
他报出了一串当地党政军领导的名字,又从包里翻出了几个荣誉证,有总政颁发的,也有团中央颁发的,荣誉称号大得吓人。
他又从笔记本里拿出几张照片,有与解放军将军元帅的合影,还有与中央领导的合影。

“你们别用这样的眼神看着我,我就是一个普通人。真的。”中年男人笑吟吟地说。
两个民警简直就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个时候的廖初江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名气远远大过现在的什么歌星影星和奥运冠军。这样一个大人物怎么会就这样随随便便地出现在自己的眼前呢?
两个人连忙道歉,不胜感慨,还说要回所里向上级打电话。
廖初江制止了他们,说要打电话自己早打了。之所以这样,就是不想麻烦省地市领导,说,不管现在自己有多大的名气,处于什么样的职位,还是普通一兵嘛。
这一次自己与妻子回隆回老家,就是看看家里人,办一点私人的事情。既然是办私事,怎么能让公家来接待呢?
一番话,说得两个民警口服心服,诚惶诚恐地告辞了……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廖初江的故事。一个从不张扬,从不虚伪,一心只想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给党和人民的革命军人。
廖初江,1936年10月20日出生于湖南省隆回县朝阳铺乡(今属六都寨镇)一个贫困的家庭。
1956年3月,廖初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在沈阳军区某部三师机械化团一营三连当战士。
苦水里泡出来的廖初江,怀着对毛主席的无限爱戴之情,买来《毛泽东选集》,依靠字典的帮助,逐字逐句地认真学习,无论工作多么紧张,学习从未有过间断。
1959年9月,廖初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沈阳军区授予他“学习毛主席著作尖兵”称号。
1960年10月,军委扩大会议根据林彪的提议,向全军发出了“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把毛泽东思想真正学到手”的号召。廖初江更是成为了一名全国闻名的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
到1963年,他已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通读了三遍,对其中一些重要的章节,他反复诵读,许多篇章甚至能够倒背如流。文化不高的他写下心得体会53万多字,20多种报刊选用他写的学习体会共40多篇。
在席卷全国的学习毛选的运动中,廖初江声名大振。他被邀往全国各地介绍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经验百余次。他和同时代的雷锋一样,不仅在理论上刻苦学习毛主席著作,更在行动上努力实践毛泽东思想。无论他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就做到哪里。

廖初江在部队多次立功受奖,不断被上级提拔。先后由战士到班长、排长、再到连指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并当选为共青团中央委员、被授予“全国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称号。解放军报社党的核心小组组长。
1967年,廖初江被总政调入解放军报社。
这在一般人眼里等于是一步登天了。
廖的好运引起了无数人的艳羡,有道是“人往高处走”。
但是人们往往只想到高处风光好,却没有想到有时候高处也“不胜寒”。
也许连廖初江本人也没有想到,从此他就掉进了一个巨大的吉凶莫测的政治漩涡。
在解放军报,他有一个不苟言笑的女同事,叫肖力。他只知道人们都很敬重她,敬重到了敬而远之的程度,没有想到她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女儿,她的真名叫李纳。
1969年春,中共“九大”即将召开。解放军报社有一名党代会代表的名额。从当时的情况看,最有资格当选的是肖力。但是,“九大”代表的名单最后送到毛泽东那里的时候,毛泽东却提笔把肖力的名字划掉了,并建议“让廖初江来当这个代表。”
这一年的8月,毛泽东又一次在经过了军委办事组和中央政治局两级都先后批准的军职干部任免文件的“军报领导小组组长肖力”一行字旁边作了批示:“不宜任此职。”
这样一来,廖初江就担任了解放军报社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
不得不说,廖初江真的是托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风亮节的福。
当时,解放军报被视为直接传播党中央和毛主席声音的报纸,她和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被合称为“两报一刊”。在当年就是中国政治的风向标。她所提出的政治导向是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
担任了这么高这么重要的职务,廖初江被巨大的压力压得喘不上气来,惶惶不可终日。
1970年5月,被党章明文规定为毛泽东同志的接班人的林彪已经与毛泽东有了明显的分歧。
5月19日,林彪在他的住所毛家湾与黄永胜、吴法宪、邱会作、李作鹏一同接见了解放军总政治部副部长以上级别的干部。廖初江和肖力也参加了这一次会见。
林彪的接见一结束,总政领导马上布置任务——尽快根据林彪“5.19谈话”精神发表一篇社论。在廖初江的具体安排下,军报评论处很快就写出了社论《永远围绕红太阳旋转》,并在解放军报的头版发表。
1971年9月13日,林彪仓皇出逃,摔死在蒙古国的温都尔汗。
这一摔就摔出了天大的问题,也连带着摔出了一大批人。
结合廖初江曾经受到过林彪在毛家湾的接见和他曾想把江青那幅《孜孜不倦》的照片也刊登在解放军报上的事情,特别是他廖初江在林彪出事前几天曾到过广州军区,有人怀疑他是去为林彪南逃广州、另立中央的阴谋“打前站”的。
所以,廖初江被列为有“有重大嫌疑”人员,被军委隔离审查。成为解放军报第一个受到林彪事件牵连的人。
后来经过组织上严格审查,弄清楚了廖初江去广州只是例行做了早已列入计划的工作,他并未与林彪集团有任何关系。
加之周恩来总理也出面为他主持公道,廖初江这才幸免于难,重新出来工作,担任了解放军报社副社长的职务。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林彪事件没有把他祸害垮,“四人帮”却又盯上了他。
1973年年底,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批林批孔”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廖初江再一次被指为是“为林彪篡党夺权制造舆论的得力干将”。
张春桥、王洪文干脆直接表态:“廖初江是坏人!”
由于“四人帮”的诬陷,廖初江再次被组织上停职隔离审查,而且一关就是两年。连他的妻子和儿女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粉碎“四人帮”之后,党中央拨乱反正,及时地停止了对廖初江的审查。
1978年的11届3中全会后,由于考虑到他的重要职务是当年非正常时期政治运动的产物,有关部门重新给他定级为“正团级编辑”。
廖初江也毫无怨言,不计得失。每天只是默默地工作。
1980年11月3日,患了直肠癌的廖初江在北京去世,时年44岁。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