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琐忆
翟鑫修
从党的十一大到正在召开的二十大,恰好是我出生以来的四十五年。蓦然回首,想到书陪我一路同行至今,心中真是感慨万千。
1977年的秋天,我出生在淄博的一个山村,村内有十一棵树龄数百年的国槐。家用电器除了电灯和手电筒,还有一台收音机,可以说是陪伴我成长的“知心好友”和“无字教科书”——广播里的《评书连播》《小说连播》和《阅读与欣赏》等栏目,让我陆陆续续懵懵懂懂地知道了《三国演义》《杨家将》《岳飞传》《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里的故事……


镇里每隔四天有大集,书摊上能买到课外书。如果父母没空骑自行车捎我去,我会独自揣上积攒的零花钱,步行往返两小时去赶集,只为买上一两本《西游记》《三国演义》“小人书”(连环画)——感觉比玩具和零食更有诱惑力。有位亲戚送来一套《水浒传》连环画,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即使看不懂很多字,也能读图猜想故事情节,还喜欢临摹上面那些披盔戴甲威风凛凛的武将。去邻居亲友家串门时,书总能吸引我的目光。当时读到的那些书,相当于我的“启蒙老师”。
刚上小学,我就被指定为班长,或许因为我爱看书,比同学识字多一点吧。美丽的语文老师教学非常严格,我学习也认真,经常受到表扬。记得有一段时间,班里有商业头脑的学生开始出租“小人书”,“租金”是作业本纸,数量需要视书的受欢迎程度而定。姐姐在学校里订购了《中学时代》等期刊,有时也从同学家里借阅《儿童文学》,这些书我也爱看,何况还能心安理得地“逃避”一些家务劳动呢!
四、五年级时的语文老师,是一位五十岁左右的男老师,非常有“文艺范”,讲起课来慢条斯理,甚至情不自禁地眯着眼睛微微摇头,感情非常投入,尤其推崇鲁迅和丁玲。我参加全乡小学语文竞赛,拿回的奖品是一支黑色“英雄”牌钢笔,自豪而郑重地送给了读高中的姐姐。
升入镇上的初中,我凭考试成绩当上了班长并连任三年。语文老师姓刘,留着短胡须,书法好,有才华,爱抽烟,自称“不抽两口,没精神,写东西没灵感”,课上带我们欣赏了不少名家名篇,特别喜欢给我们讲《红楼梦》。班里集体订购《中学生报》,我自己也订购了两份期刊——《少年科学》和《说写月刊》,每个月都翘首以盼它们的到来,等不及了就跑到学校传达室询问。这些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精神食粮”,一旦捧到手里,就如饥似渴地“品味”。
清明节时,学校组织学生们去烈士陵园扫墓,纪念碑前的演讲任务,居然光荣地交给了我。当时我的作文《记一次升国旗活动》刚刚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学作文竞赛中获了三等奖,这算是精神奖励?演讲稿是我写的,语文老师用红笔做了修改。演讲机会来之不易,应当归功于平时的读书写作积累。
高中语文老师姓郭,是来自内蒙古的高个子美女,热情奔放,曲阜师范大学毕业,普通话标准,喜欢给我们讲李清照的词。我最期待两周一次的作文课——我的课堂习作经常被当作范文读。我家书架上的那本精装《现代成语六用词典》,就是我当时参加淄博市语文竞赛的一等奖“战利品”。

学校虽然有图书馆,但只允许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借阅。三年之中,班级好像只借过一次。那时学习任务繁重,攀登“书山”(教材教辅书籍),遨游“题海”,不太敢看闲书。当时《中学数理化》《辽宁青年》等期刊很畅销,我周末不回家时,会去般阳大戏院广场的书摊上购买。作为宣传委员,教室里、校园里的黑板报也都有我的一份付出。
大学入学前的暑假,我在爸爸单位当了两个月临时工,领导赠送我一本“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朱彦夫先生的著作《极限人生》,读后内心深受震撼和激励。我还抽空看完了小说《倚天屠龙记》,从此对金庸作品“一见钟情”,深爱至今。侠骨柔情的英雄气概,重信然诺的君子风度,快意恩仇的人生境界,尽在“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怜我世人,忧患实多”,“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既有江湖恩怨和儿女情长,也有大德大义大担当,具有超越一般武侠小说的历史和文化厚重感。


大学期间,学习和考试压力依然很大,课外书读得少,仅在大一寒假前买了一套《卡耐基全集》,精读一遍,受益匪浅。我参与的学校活动寥寥无几,追根溯源,应该拜读书积累所赐。比如,校园广播站招录学生记者,我以笔试第一名入选。学校举办辩论赛,我和三位同学组成班级代表队,就“法不容情”“不以成败论英雄”等辩题与对方“唇枪舌剑”。有一次课间,一位美女突然来教室找我,并送了一个精美礼盒和一封信,引起了同学们的起哄,岂不知“旁观者迷,当局者清”——我只是在某公司的宣传标语征集活动中获了奖而已。
大学毕业后,我来济南工作,省、市、校图书馆我都经常去。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读书看报就是备课,写论文更需要查资料。女儿和儿子出生后,我为他们网购了不少图书,他们以后不必再像我小时候那样到处搜寻图书了。也许是耳濡目染的缘故,他俩都爱看书。

这时我已开始习惯于在手机软件上读书听书,偶尔也在省社科联、省写作协会、《齐鲁晚报》《济南日报》等机构和媒体的征文活动中获奖。单位去年开始举办周末文化沙龙,主要阅读分享名家名著名篇,我由此结识了一些作家,写作水平也在潜移默化中有了提高,几篇散文和诗歌陆续发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文化工作提出的要求,不仅语重心长,也意味深长——“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李克强总理也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抚今追昔,琐忆过往。感恩在党的光辉照耀下,书香伴我成长,阅读畅享未来。多读书,读好书,书读透,持之以恒,写作灵感自然源源不断,落笔得心应手。“诗圣”杜甫更是一语道破“天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作者简介:翟鑫修,高校教师,国杰律师事务所行政主管,国杰文化沙龙秘书长。曾在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散文诗歌数十篇。

图书出版
文学、论文专著、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