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为运河文化添光彩
杨义春
2005年春,台湾淮阴同乡会秘书长、原淮阴市政府经济顾问任振宗先生从台湾回到淮阴,市人大张礼栋主任在梅园宾馆设宴为其接风洗尘,要我作陪。席间,任老问我家住何处。我说,我的老家在涟水,现住市区西大街草市口附近。任老说,他的老家也靠近草市口,就在丰济仓东隔壁淮海印刷厂的身底下,人称“任家大院”。他说,他小时候,几乎每天都要跑到丰济仓里边去,跟一个叫王小哥、一个叫田小妹的小朋友一道玩耍,在粮库的木笼子里躲蒙蒙(即捉迷藏)。记得当年的丰济仓可了不得,曾经是“天下粮仓”,皇粮国库。丰济仓门前竖有一块一人多高的石碑,我还记得碑文的第一句话是:“政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不知现在石碑还在不在了?我说:“不在了,我没见过。”任老惋惜地说:“那可是运河文化的一个亮点啊。你是淮安的文化人,你能不能花点时间,找一找石碑的下落,找出来把它原貌恢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它对研究淮安的漕运史,具有重要意义。”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当年5月下旬的一天,我到北门居委会找到王主任,我对王主任说:“丰济仓附近有无姓王的老爹爹和姓田的老奶奶,我想找他们了解有关丰济仓石碑的事”。王主任说:“丰济仓西隔壁就有一位王化翔老人和田秀兰老奶奶,不知道是不是的”。王主任带我找到他们 ,说明来意。两位老人说,任大少爷(当年人们对任振宗的称呼)说的没错,丰济仓门前有块石碑,在在文化大革命 中被红卫兵破“四旧”砸掉,扔在实小院内垃圾堆里边”。
我立马来到实验小学,在操场的西北角见竹林旁边见到一摊半人高的乱石堆。学校平整操场,几名工人正在用掘土机将乱石往大卡车上翻倒。我找到实小高校长,请他跟施工队协商翻找石碑事宜。高校长来到工地,找到施工队曹队长,说明石堆中有块丰济仓石碑,请他们帮助翻找。曹队长叫工人停下掘土机,又找来几根钢筋,翘翻了近半个小时,终将石碑的碑身、碑顶、碑座翻了出来。工人们说:“你们得亏来得及时,要是明天来,石碑还不知道被倒到哪里去了。”我说:“谢谢师傅,也许我跟这块石碑有缘呗。”
石碑找到了,我又立马跑到市文管办汇报。文管办领导指派市博物馆考古专家尹增淮主任陪我一道前往实小实地考察 ,并同学校领导协商如何处置。数日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向市实验小学下发了淮委办(2005)19号文件:《关于加强袁浦丰济仓记石碑保护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实小“在征用丰济仓遗址的基础上,负责在原址建一碑亭予以保护”。
事后,我把有关丰济仓的有关情况及其调查材料加以整理,写成三篇文章:《今昔丰济仓》《南粮北运中转库,明清天下大粮仓》《丰济仓碑石寻访记》,先后在《淮海晚报》、台湾《淮阴文献》等报刊上发表。算是我对任振宗老先生的嘱托作个交代,也算是我对淮安运河文化尽了一份责任。

注:本文在菁灿读书会举办的散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七绝 祝贺菁灿读书会散文大赛圆满成功
杨义春
菁灿读书收获丰,散文大赛誉声隆。
运河文化主题好,彰显淮安飞彩虹。

作者简介:
杨义春,笔名耕夫,1932年生,江苏涟水人,大学文化,副研究员,中共党员。历任大学教师,机关公务员。著作有:《无产阶级革命家轶事选编》《历史上的今天》《淮阴人学习普通话手册》《汉语知识三十讲》《淮安方言与普通话》《百首诗词祭伟人》《淮安人学习普通话》《耕夫诗文选》《启功、杨义春双人集》《《灰墩杨氏族谱》(续修)《稼穑斋诗文选》《稼穑斋诗文选(续集)》等。
杨义春本人,先后获评“清河区优秀共产党员”“清江浦区五好先进个人”“淮安市道德模范”“淮安市文明市民”“淮安市优秀志愿者”“淮安好人”“新时代淮安好人”“江苏好人”“中国好人”。2014年,国家发改委研究院授予杨义春“新中国建设功勋人物”称号,应邀赴京出席表彰大会,参加国庆65周年庆典。杨义春和老伴周发玉,获评“淮安市十佳缘分夫妻”“淮安市最具亲和力夫妻”杨义春家庭,获评“淮阴市创卫标兵户”“淮安市家庭档案示范户”“淮安市五好家庭”“江苏省五好家庭”“全国五好家庭”“全国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