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脱贫攻坚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童话
文/王梓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对于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青年扶贫干部而言,终于可以自豪地说一句:“未来中国的千顷碧澄,有我的一份力量。”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山高路远,风雨兼程。于我而言,曾在最美的青春年华里为脱贫攻坚站过最后一班岗,会成为毕生难忘的经历。2019年7月大学毕业后,我顺利通过河北省委选调生考试,告别了生活20多年的家乡江苏淮安,被组织分配到定州市邢邑镇工作。临行的时候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段话:“为什么会选择基层,因为有一种情怀;为什么愿选择农村,因为有一片天地;为什么要选择出发,因为有一个梦想”。
参加工作之初,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一直觉得,仅仅是提到脱贫攻坚这四个字就能让人血脉贲张。直到有一天,镇党委选派我担任北王宿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独自承担起全村14户37人的扶贫工作,我才逐渐意识到这件事有多难。这14户里有丈夫瘫痪妻子出走留下一双儿女的家庭、有父母双亡只剩爷爷奶奶带一个小孙子的家庭、有一家三兄弟都患有精神疾病的家庭、有打了一辈子光棍到老无人赡养的家庭、有父母健康孩子却患有白血病的家庭、还有好吃懒做恨铁不成钢的家庭……
户情各异,享受的政策也各不相同。面对艰巨繁重的检查验收任务,作为一个没有经过任何培训的扶贫小白,我也曾想过逃避,也曾在深夜躲进办公室里大哭,甚至崩溃到将桌上厚厚的户档材料重重地摔到地上,再在清醒的时候一张一张捡回来。可是一想到我来这里的初衷,便立刻打消了这些念头。我明白脱贫攻坚没有任何退路可言,只能同样打响一场挑战自己的攻坚战。
学习,学习,不停地问,不断地学。从“两不愁三保障”开始,一点一点地研究政策,“两免一补”、“三免一助”、“雨露计划”、“危房改造”、“就业扶贫”、“健康扶贫”……在长期的学习中,我开始真切感受到脱贫攻坚的实效。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着多重政策保障,政府代缴医疗和养老保险、大病救助、先诊疗后付费、教育帮扶、产业帮扶,除此以外,各户根据实际情况还享有低保金、特困供养金、计划生育金、养老保险金、残疾人补贴、农业综合补贴、公益性岗位工资等保障政策。覆盖范围之广、保障力度之大、受益人口之多,前所未有。
走访,走访,不停地走,不断地记。一个月的时间内,全村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走访3次以上,加上开会、座谈、培训等机会,见面交谈不下10次。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长期走访中慢慢知悉了户情、建立了信任,也逐渐理清了工作头绪,能够做到全村数据烂熟于心,能够结合每户实际情况运用政策手段进行精准帮扶。友灵家的蔬菜大棚搭起来了,二涛家闲置多年的羊圈又热闹起来了,振炉家几近坍塌的车棚换上了崭新的彩钢瓦,贞立家搬进了窗明几净、安全舒适的新房……
北王宿村位置偏僻,距离镇政府驻地较远,往返一趟便是12公里,由于途中道路颠簸,骑电车来回需要50分钟。包村伊始,每天完成扶贫任务离开时,村干部总会试探性地问我:“明天还过来吗?”我的回答是:“来!”自此以后,无论刮风下雨,我坚持每天去村里至少一次。为了方便大家能够随时找到我,我把手机号和办公室地址公布出来,甚至在村里还改了名字,把生僻的“梓”改成了“子”。后来的实践证明,入户走访、交谈倾听是和贫困群众交心的最管用的办法。干好扶贫工作就是要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踏破脚皮,就是要用干部的辛苦指数去换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
进入扶贫攻坚月后,核算贫困户收入、录入贫困家庭基本信息、制作电子扶贫档案和户情简介、完善贫困户退出程序、整理村档户档,每一项工作都需要耐心细致地完成,并辅以充足的时间。由于还得兼顾其他三个部门的日常工作,我只能利用空闲时间来完成扶贫攻坚的各项基础性任务。那段时间,我几乎没有在夜里12点之前离开过办公室,如果遇到突发情况,折腾到凌晨两三点再睡觉也是常态。身边总有人对我说:“不必那么拼,差不多就行了。”可我一直觉得初入基层的青年干部难免笨拙,脑子笨腿就得勤快点,勤能补拙、笨鸟先飞,脚上沾满泥土才能让人心里踏实。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全面脱贫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童话,这个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个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于扎根在这片热土上的青年扶贫干部而言,脱贫攻坚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一个冲锋就能打赢的。扶贫路上既没有一帆风顺,更没有一蹴而就,只把脱贫攻坚挂在嘴边,是干不成事的。既然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落在肩上,就要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凭着党性和良心,真正为老百姓拔穷根、谋幸福,在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前赴后继的接力奋斗中绽放青春之花。
功成不必在我,因为功成仰赖于时间的沉淀,而个体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沙;功成必定有我,因为每一个人的平凡坚守与点滴付出,终将汇聚成灿烂的星河。回首来路,才知道走出了多远;亲历奋斗,才明白那些付出的意义。今天,那些汗水、泪水和热血写下的故事,终于变成了生生不息的希望。
作者简介:
王梓哲,男,汉族,25岁,中共党员,2019届河北省委选调生,现任定州市委宣传部一级科员,累计发表网络评论文章300余篇,作品散见于人民论坛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经济网、中国法治网、长城网、河北新闻网、四川新闻网等主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