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徽之匠心
汪燕燕
在一个秋意正浓的日子,我和区文化图书馆馆长曹晓东来到徽派雕刻研究所,走访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三雕(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曹篁生。门口椭圆形巨石上镌刻的“光园”两字,署名为中国书协原主席沈鹏,寓意“徽派雕刻发扬光大”。步入院内,满院阳光,层层递进的院子,组成一个又一个有纵横感的空间,几进几重院落结构,让人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院中那棵桂花树枝繁叶茂,正生机勃勃地迎着阳光绽放。
在主人的工作室坐定,室内摆设古意悠悠,透过玻璃门见陈列橱里的雕刻作品造型多变、技臻绝妙,忍不住想拉开橱门,一探究竟。墙上的画作“十八罗汉图”透出主人的情趣,也让人瞬间沉浸在一种静谧的禅意中。
年过不惑、中等身材、剪着平头的曹篁生开朗豪放中蕴含着坚毅,给人感觉精明、智慧而不失儒雅。他给我们冲上茶,见我们端详桌上的书法作品,他笑着说:“书法对工艺美术家来说很重要,徽州雕刻不仅在长三角、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影响力,诗书画印在古代雕刻艺术品里就已经充分体现出来”“现在每天抄写心经,空闲时临摹一下名家书法,能让自己沉下心来,徽文化博大精深,要从雕刻上体现出来,是个长期的文化积淀和实践过程,得多修内功”。走上前端详,不禁惊叹主人的毅力和功力。曹馆长和他就书法、雕刻话题攀谈起来。
看过曹篁生的书法作品,我们提出欣赏一下他近年的雕刻作品。跟着大师沿着楼梯上到二楼展厅,一幅幅巧夺天工、精美绝伦的雕刻作品让人赏心悦目。
因做过徽州区的非遗工作,早就观看过曹篁生不同阶段的雕刻作品,从“形秀”、“骨秀”、到“神秀”,但都透出“简朴、雅致、自然、生动”的特点。印象最深的是他别具一格的紫檀黄杨合壁雕《松形香盒》、《松形臂搁》,用小叶紫檀和小叶黄杨两种名贵木材通过合璧雕刻将其天然色发挥的淋漓尽致,交接处缝隙不见雕刻刀痕,其纹理疤痕如同天然可谓“天人合一”;罗汉刀纹竹雕水盂、荸荠、板栗、核桃等造型大气,因型造境,雕刻精微,刀法细腻,形意合一,紫檀木雕《徽商荣归故里》刻工精美,阴刻、圆雕、透雕、高浮雕结合得自然统一,画面层次分明,人物生动,紧致疏密得当……还有他拿在手上把玩的黄花梨雕刻烟斗,造型精巧、简洁清朗。只见一截五、六寸长的烟杆弧度优美,顶端的烟嘴呈荷花瓣形状,别出心裁,惹人喜爱。
“我们能为社会作什么?在当今社会中怎么找寻到自己的定位?”作为一个雕刻工作者如何振兴中国传统工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焕发出时代魅力?从而起到传承民族精神、激发民族活力、引领时代风范、接续精神命脉、推进文明进程的作用。”2016年底的一天,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一场《“匠心徽州”竹木雕创作谈》的艺术专题讲座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师生互动热烈。这是继2013年被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曹篁生又一次走进大学课堂,为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授课。讲座后曹篁生被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这是曹篁生这次在大学课堂讲课的主题。
曹篁生怎样从一个徽州民间雕刻艺人到大学美术专业的客座教授?带着疑问,我曾经专门来到被朱熹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的呈坎,这个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村庄依山傍水,一块块花岗岩石板铺筑的路通向村中二圳三街九十九条巷,让人恍入迷宫,曹篁生就生活在这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他对笔者说:“徽州雕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民间艺术语言。一代代像我这样的手艺人继承家传,延续了这一古老技艺。”“书记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唤醒了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信仰。也为我们弘扬‘工匠精神’,进一步挖掘传统手工艺及民间文化提供了指导思想。中国传统文化迎来了好时机,我庆幸遇到了好时代。”
在浓厚徽州雕刻氛围中成长的曹篁生,对徽雕这门传统工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徽州雕刻是传统文化很有效的传播载体,能为广大群众提供鉴赏,提高修养品味,对传承传统文化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雕刻品因其欣赏性、收藏性、传播性,具有民间传播力量,其实工匠精神一直藏于民间。”
“你是怎样走上雕刻之路且走向大学讲坛的?”那次我望着案桌上曹篁生“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聘用证书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水晶奖牌,抛出了心中的疑团。
他凝了下眉头作沉思状,说:“因家境贫寒16岁就跟姑父学木工雕刻,跑遍了徽州古村落,徽州古民居徽州三雕的刀法让我着迷,既要从中吸取精华又不能循规守旧……”
学艺在法,而其妙在人。古徽州的厚重文化熏陶、“雕不惊人誓不休”的吃苦耐劳干劲、加之天资聪颖、勤学善悟、视角独到,经过30多年的实践探索磨砺厚积而薄发,出生于雕刻世家的曹篁生,将对传统文化的独到感受用雕刻语言表达且上升到理性认识,或许为他走向大学讲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有机结合,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曹篁生,在徽州雕刻传承人才的培养中自觉担起重任,在传统带徒授艺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培养高学历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人才队伍中来,他的儿子曹启瑞大学毕业后成了他的徒弟,后又慧眼识珠,收硕士研究生汪达西为徒弟,这是徽州雕刻非遗传承人中收徒学历最高的。他还走向大学讲坛结合切身体会为徽州雕刻培养一大批新生力量。他希望在高等院校形成浓厚的雕刻艺术氛围,希望自己多为徽雕发展做贡献。他说:“不想让后代说我们这代浮躁,不想被人说成定型后变成了手艺赚钱期和创作空白期。”
这辈子与徽州雕刻有着不解之缘的曹篁生,对如今徽雕驰誉世界颇感自豪:“我们中国人因勤劳、勇敢、智慧到世界各国都受欢迎,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世界各地承认和尊重,很多国家从敬佩、敬畏到防御,”我接过他的话茬说:“是战无不胜吧。”他纠正道:不能这样说,这样说有火药味,我们中华民族是文明的。我们不去弘扬和坚守传统文化,是对祖先的玷污。是道德的涣散……”
他为江苏海澜集团马博物馆雕刻金丝楠木百骏图,又接受中国美院艺术系主任蔚晓榕邀请,去中国美院旁听日本京都艺术大学艺术部主任斎藤典彦的授课,还为著名影视出品人、收藏家张晓武创作了巨型奇楠沉香雕《赤壁怀古》。2016年秋季组织了一次雕刻行业职业资格认定培训,还接受了安徽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学生对非遗方面的专访……再次环视了下这充满雕刻氛围的工作间,想起2008年因非遗普查工作第一次来到这里,那时的曹篁生在雕刻领域早已脱颖而出,作品《天人合一》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和中国旅游工艺品博览会金奖;《和谐》木雕作品分别被奥运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收藏了他的竹雕笔筒《竹林抚琴》;受文化部、云南省政府委托,为香港著名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制作紫檀木雕礼盒;受黄山市政府委托,为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制作雕刻罗盘……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23集《无梦到徽州》、纪录片《徽商》、《天下安徽人》等,浓墨重彩地介绍了这位徽雕传人的艺术经历。他的作品以意态万千、浑然天成的风格和独特的创意及精湛的技艺在全国各种重量级活动中多次获大奖,被国内外人士视为珍品其精品逐渐成为收藏增值的热门。多年来,曹篁生从没停止过对徽州雕刻的热爱,如今曹篁生更是成就斐然。
院中深受主人厚爱的两盆黄山松苍翠欲滴,粗大的树干以遒劲之姿尽显古朴之风骨,曹篁生说有人出巨资让他转让,他没舍得,正因这松树盆景别致的造型,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一次侍弄这盆景时,手触到松树粗糙的外壳,突发奇想,用两种精良的硬木一为树芯,另一为树壳,将其合璧雕刻,制作成浑然一体的工艺品,才有了他创新的获国家专利的“合璧雕”臂搁。
走出“光园”,带着钦佩的目光回望,“光园”背倚藏风聚气的龙山、面临清澈甘洌的潨川河,与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罗东舒祠仅距百米,在秋阳中,与被誉为“中国古建筑艺术博物馆”的古村落里粉墙黛瓦、纵街横巷浑然一体,相映成辉。
作者简介:
汪燕燕,安徽省作协会员,供职于黄山市徽州区图书馆。2014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蓝墙》。获得文学创作三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