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家诗风”群中看到了很多人对有个昵称“春华秋实”写的纪念“日记诗文群”建群5周年的诗歌的赞誉,特别是卓异百家诗社社长郭恒勋老师写的《春善!你》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李春善怎么是“蜂王”?郭程鹏群友对我说春善是有几十年养蜂工龄的养蜂人,所以人称“蜂王”。这让我不禁感慨,“百家诗风”群中真是卧虎藏龙啊!
加春善为好友后约定去他那蜂场看一看,转一转。他对我说现在是割土蜂蜜的时节,正好能见证一下割土蜂蜜的全过程。
迎着和熙的秋阳,沐着温柔的秋风,春善带着我经过一段蜿蜒小路到达了他位于凤城镇赵庄村后山的土蜂场。幽静的一片小树林中聶立着一幢幢木质的格子蜂箱。迎面而来的是嗡嗡飞舞着的小蜜蜂,像是唱着欢快的歌声,跳着欢乐的劲舞在迎接我这造访的宾客。
春善告诉我,他养中华蜂(俗称土蜂)有40多年了。现在到了第二代了,他大学毕业的儿子从小就爱跟着他在蜂场帮忙干活,大学毕业后也深爱上了养蜂事业,现任阳城县蜂业协会秘书长。现在养土蜂的人不是很多了,主要是产量低,养殖非常不易。土蜂野性十足,分蜂性强,特别是在分蜂季节,要时时刻刻盯着新产生的蜂王王台。要看住分出去的蜂落在哪里然后再收回,还要处理里面多余的王台等等。养土蜂的学问一时半会也只能说个大概。他儿子还打开了一箱活框养的土蜂群,给我讲解了土蜂怎样加工蜂蜜,怎样存蜜、存花粉,成熟蜜封盖与蜂子封盖有什么区别,让我亲眼看到了土蜂王。我以前以为蜂王就是一个好吃懒做,坐等蜜蜂们侍候它的家伙。原来蜂王是一个个头比普通蜜蜂大一倍多,在蜂群中不停的跑来跑去寻找蜂房产子,不断壮大蜂群的重要(母系)角色。春善又告诉我越冬过来的原群每年只能分出一窝蜂群,否则当年就都产不了蜜。每个群不论割多少蜜,每群每箱都得留一整格子的蜜让蜜蜂过冬吃。
我最关注的还是土蜂蜜的质量。他养的土蜂整年不喂白糖,即使是越冬蜜蜂吃的也是自己采的蜜。土蜂的采集力非常强,年份不好它采的蜜也足够自已吃。土蜂采的是百花蜜,营养元素多种多样,再加上采集中药材花蜜,一年只割一次蜜,品质与季节性的洋蜜相比是不言而喻的。在边看边讲边听的过程中,他儿子已清理了几格子巢蜜与我们顺着小道返回他家中的加工房准备压榨土蜂蜜。经过简单的分割,他儿子将分割好的巢蜜放入人工压榨机中,经手工转动压机,金黄金黄的蜜汁从出蜜口中缓缓流出。顿时,甜甜的味道伴着淡淡的花的清香扑鼻而来,引着房屋外的蜜蜂嗡嗡乱飞,想循窗而进分享这甜蜜的美食。已随蜂巢在屋内的几只小蜜蜂,飞落在出蜜口享用甘饴。一些贪吃的小蜜蜂被粘稠的蜜汁沾住趐膀便无法起飞,只能葬身在甜蜜的蜜海中。春善的儿子李郭波拿了一小块巢蜜让我品尝,稍一咀嚼一股纯自然的清甜混合着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顿觉神清气爽。我正准备把已装好的四大瓶土蜂蜜打包全买下,又进来了一位上门买蜜的大妈,她也是来买这现压的土蜂蜜的。大妈对我说,她每年都要来这里买几十斤土蜂蜜,然后回去和着蜂王浆、花粉搅拌好,让她男人每天冲泡几勺喝。她男人动手术后有好几年了,就是坚持喝李春善父子的上好土蜂蜜,身体一年比一年恢复的好。
我们从加工间来到了春善居住的正室,映入眼帘的是多幅书画作品挂在墙上。我细看了看是郭恒勋、王清水、梁天顺、候裕鹏等书画大咖的书画作品。在他的书房中还有春善本人的书画习作以及多篇日记、诗记被《中国日记报》采用的资料留存、获奖证书等。
我与春善父子道了别,提着装好的土蜂蜜打道回府。一路上我在想,像春善这样的养蜂人,以及许许多多《百家诗风》中、社会上的业余诗文爱好者,众多的文化工作者,为什么能在诗文的百花园中有所成就?原因就是他们都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吧,不知疲倦地忙碌着,孜孜以求地坚持着,锲而不舍地采撷着,才会不断的为自己,更重要的是为这个社会,为芸芸大众,酿造出醇甜可口的甜蜜。
作者: 何文龙 责编 : 张语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