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之理》
《医》者道也,《易》者首也,《医易》者自然也。医术即仁术,因此从医者必须品德高尚(道也),用医术辅助(自然规律),这才是上医、大医,才能很好的服务于患者,《易经》是群经之首,医易同源等,医和易都讲自然规律,就得了解干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戉、已、庚、辛、壬、癸),地支(地支十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则天干地支组成六十个甲子……。一年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雨水,立夏、小满,忙种、夏至,小署、大署,立秋、处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冬,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人体有二十四脊柱。春分、秋分这两天白天和晚上一样长,夏至这天白天最长夜间最短,冬至这天夜间最长白天最短,有四个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宜保健养生(古人专门设有四逆汤、四逆散,随身体的症状加减),平时不要乱吃冰冷的饮品等),十二个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月、对应冬月、腊月、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一天二十四小时十二时晨(子时、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人体有十二经络(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外加奇恒八脉等)一年有二十四季气等,春、(代表升、肝木、左青龙、开窍目、主筋),夏(代表长、心属火、红色、开窍于舌、前朱雀),秋(代表收、属金、右白虎、开窍鼻、肺以肃降为主),冬(代表藏、肾属水、后玄武、黑色、开窍于耳),土(为中宫、长夏、脾开窍于唇、黄色用药)等,东、南、西、北、易经里的元、亨、利、贞、人体的肝、心、肺、肾、(脾胃是代表中宫 长夏)也,一天的以子时、卯时、午时、酉时等,八方(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用药……等。
≡:乾为天,属金 ,纯阳也,称为老父、老阳、老子、又名龙。(称为龙的传人)
坤为地,属土,纯阴,称为老母,老阴。
乾坤交媾共生六子(三男三女:震为长子属木、 雷,巽为长女、 属木 、风,坎为中男 、属水,离为中女、属火,艮为少男 、属土、 山,兑少女、 属金、 泽,乾坤六子,长少皆得乾坤性情之偏,惟中男、中女,独得乾坤性情之正。人秉天地正气而生,此坎离所以为人生立命之根也。
《周易 篆传》论述:乾元时说“大哉乾元,万物之始,乃统天”。坤元时说:“乃顺承天”。(阳为主阴为从)
《黄帝内经》说:“积之始生,得寒乃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阳化气 ,阴成形”。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对阳气的精确阐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华佗《中藏经》“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天地之间、阴阳佐者,人也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故钟于阳者长、钟于阴者短,阳中之阳为高真、阴中之阴为幽鬼”。
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
宋代医家《窦材》曰:“大病宜灸法”纯阳也。《刘子唐》曰:“立身,保命”。清代医家《郑钦安》勤学古训,博采众方,融通百家,渐入佳境……从《素问 生气通天论》“阳气者 、若天与日 ,失其所(指的是四季)而拆寿不彰,故天运当人日光明”的理论中发“人身一团血肉之躯阴也,全依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命”等。(说的就坎中一阳、元阳以可从性学的关系来展开)……。

“人生立命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人活者,一口气也,气者,阳气。扶阳古中医学是考虑如何扶持或帮助人体的这一口气,其乃是顺天、顺地、顺道、顺自然之理,故必成为古中医学临床之大法。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何谓扶阳?如何来扶阳?人活一口气。扶阳就是扶的这口阳气。扶阳古中医学以"这口气"为极,治之极于一,燮理阴阳,力图达到"阴平阳秘"《黄帝内经》的目标,帮助生命这口气的建立“神立”与“气立”系统,什么是真的扶阳?扶阳者扶一气先天后生立也。扶阳者,是以坎中一阳立极,即以一立极;而“道生一”的“一”来定义《道德扶阳》,“则无问其痛,以极为归”。人活一口气,近代医家卢铸之发现了生命这口气按照“一气先后天立”的轨道运行。当 一气后天不能自然生立,阳不正阴不从,于是邪气外侵内生,人身就生病了。人的一气法地(人法地),后天返先天而阳正,而得其一也,极而反,气法天(地法天),先天生后天而阴从,而用其一也,气法道(道法自然),先后二天自然生立而阴阳离合,而守其一也,道生一),希言自然,气法自然,温养人体的这一气,缓服收功而命根永固,而恒一而止也(万物负阴而抱阳)。扶阳古中医学以“一”立极以“一气先后生立”为旨归,创立了“得一、用一、守一、恒一”的立法次第,创建了“后天、先后天转换、先天”的立法层次,以“一气疾病机理”为古中医学的立法体系,一套以一气古中医立法体系,“一气先后生立”为旨归,亦曰医易合一。“一气先后生立法次第、层次、立法体系与切脉、辨证、立法、遣药、处方浑然天成,无经对接(《德道扶阳》)。而扶阳古中医学之核心内容六字真言:祛邪、建中、填精,乃成为扶阳古中医学治病次第之主干线,特别是我们以扶阳脉法为主线,把历史上近代诸多名医大家(如:窦材、郑钦安、卢铸之、李可等)都在扶阳法脉下,成为推动古中医临床动态治病思想,以人为本的核心动力的源泉。扶阳古中医学总是围绕医学“健康人”的(五项标准:①睡眠好;②吃饭好;③天小便通畅;④手脚温热;⑤精气神好)做文章,这是生命活动这一口气的根本条件,只有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前提,结合仲景“病脉症并治”之治病次第,才是真正的扶阳古中医学、纯粹的古中医学。(強调治病扶阳为要诀“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的古中医学术的观点)。
黄永松(整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