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借好还 再借不难
文/冯喆

如今,“欠账的是爷爷,要账的是孙子”的现象,实在是太多了。那些急需资金来解燃眉之急的人,想千方设百计地四处奔走借钱,那种低三下四,谦恭卑微的态度令人生怜。一旦把钱借到手,似乎就忘记了借钱时的窘态。等到自己手头宽裕了,也总是迟迟不肯还债。
实在让借钱给他的人心寒。要去吧,不好意思,不要吧,自己家里又急需这笔钱。弄得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思来想去,还得去讨债,十有八九会得罪欠账人。唉!
你借出去钱,就等于给自己树了一个敌人。难怪时下的人们,一怕担保,二怕借钱给别人。当然,这仅仅是个别现象。可我总是会由此,想起我小时候街坊邻里间的借取来往。
记得那时,乡里乡亲间借取,是再平常不过的了。小到借一瓢子面,一瓢米,一盒火柴,一把盐,一盅酱油、醋,一根针,一个线团,大到借一头牛去犁地,借一根檩条盖房等,都是有的。居家过日子,谁还能不求人?你借我的,我也借你的。今天借了,三天两天有了,就还回去。谁也不会怪意谁。正是这种互通有无的民间借取互动,拉近了街坊邻里的关系。
那时候,我们家人口多,日子过得紧巴,借米借面是常有的事。家里有了红白喜事,桌子凳子更得去借。借来后,母亲让我们把东家的桌子写上名字,西家的凳子使上记号,以免完事后送错了。记得我二姐结婚的时候,摆了五、六桌宴席,盘子碗筷都是借来的。事情过去以后,盘子就是不够数。母亲让我去赶博平集,买回四个花盘子,还给了人家后才松了一口气。借米借面,借油盐酱醋,都是母亲的事。一旦我家碾了米,磨了面,买了酱油,灌了醋,母亲总是先去把账还了。往往是“小瓢借,大瓢还”就是借鸡蛋,也是尽量还大个的。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在我家那段窘迫的日子里,多亏了街坊邻里的接济和帮助,尤其是母亲那种淳朴憨厚的品德,至今还在影响着我。
眼下,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乡里乡亲间那种借取来往的相互帮衬,越来越少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已经不需要东挪西借,靠拼拼补补过日子了。手头宽裕了,再也不用低眉顺眼地求人了,各家各户悄然滋生一种自信与独立的攀比心理。你家有楼有车,我家也买得起。就是到外面去贷款,去求亲告友,也不肯在村里借,以免被人看不起。由于减少了借取来往,邻里之间的走动,日渐减少,不久的将来,乡村也会和城市一样,对门扯户也“老死不相往来”吧?

作者简介:冯喆,中国微信诗歌学会山东分会副会长;聊城市作协会员;聊城市茌平区作协副主席;茌平区首批文学艺术人才库成员;茌平文苑平台主编;都市头条认证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