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也是所有人家乡的老屋

初秋时节的朱阳大山风景
夫人是一名人民教师,现就职于灵宝市朱阳镇第一小学。不知不觉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她已经在这里默默任教6年了。她常说很喜欢朱阳这个地方,喜欢这里的人、喜欢这里的事儿、喜欢这里的一草一木,特别是领导的关爱和家长的热情彻底感动了她,让她甘愿把青春年华贡献给朱阳的教育事业。无形之中使得我对朱阳也情深一往,向往已久。记得第一次去朱阳大概是2014年的时候,那时我从事婚礼主持人工作,因为,三门峡当地有主持人早上跟着新郎接亲的习俗,所以那几年我去过几次,但都是匆匆经过,不曾深入了解。刚好昨天中午夫人要提前去学校开会,需要我开车送她,于是便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朱阳山区路景

朱阳大门楼
朱阳镇地处灵宝市西南部,东邻五亩乡,行政区域面积814平方千米。下辖1个社区,41个行政村。街上常住人口44818人,幅员辽阔,经济发达,是中州重镇。我是一个传统文化爱好者,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喜欢探寻当地古建筑、古民居,刚好夫人在开会也无暇顾及我,我便一人到街上游览街景了解民俗风情。之前总觉得朱阳街道太小,这次来把之前没有走过的街道统统走了一遍,不由得感叹道,朱阳之大至少顶住三个杨坡街、两个观音堂镇。可能由于在城市呆久了的原因,我不太喜欢喧闹的街市。就想着走进街后的胡同巷子里转转,顺着一条水泥小路走进去,便看到很多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造的老房子,瞬间便感到特别亲切,亲切的是这些老屋映射出了童年的记忆,和自己家乡的老屋似曾相识。记忆的河流更加悠长,模糊又清晰,久久不能忘记。

这两年洛宁县实施老房改造拆毁工程, 将很多明清古民居和土坯房都给拆了,我外婆家的老房子被人当家做主给拆了,屋内板材木实已被人擅自贩卖一空!这一拆!便拆毁了整个童年!所以在洛宁县的乡村里凡是比较小的村庄,你再也看不到上世纪建造的老房子了!但在一些大村庄里家族观念浓厚、有文化有情怀的主人都还保存得比较完整,因为他们知道老屋是根。
朱阳镇上的老屋子是由土、石、木、砖、混合构建而成,是豫西农村典型的土坯房,据里面的租户讲,此房子大概建于上世纪50年代左右,当时河南农村地区贫下中农大都居住此类型的房子,墙面上还可以隐约的看到大炼钢铁运动时书写的标语,“满山遍野插红旗,钢铁生产出奇迹”。这样的房子在当时也是比较潮流的。因为建造起来节省成本,砌墙主要是土坯,洛宁地区广泛称为“糊砌”建造之前准备好大量的土,加入麦糠和水搅拌,然后铲进专用模具,用类似于“夯”的专用工具反复挤压、打、砸、最后制作成大方块,晾晒干以后一层一层堆砌而成。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是这样盖房子的。如果谁家现在再盖这样的房子,准会被定为贫困户。






老屋是有灵气的,有人住才有人气,它才不会倒,一旦没人住就没有了根,它就会回归大地。老屋朴实、庄严、不曾华丽,却承载了我们三四代人的梦想。老屋有记忆里裹着小脚的老奶奶、抽着旱烟拄着拐杖的老爷爷、有依偎在家门口盼着儿女回家的老人、有逢年过节时你在城里看不到的那种,你回来时老人迎候在大门口,你外出时父母能送你到村口的场景。

老屋是故乡的符号,是整整几代人成长的摇篮。老屋迎来了不少新生命,也陪伴着那几位祖辈走过了一生。那里承载了不少人的童年和少年的酸甜苦辣,记载着大家简单而又快乐生活的老屋,老屋终将成为大家心中抹不去的回忆。

作者简介:张志毅,字一茗,陕州区西李村乡人氏,90后文学爱好者。专职婚礼主持人、礼宾先生,传统儒礼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