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迟开的桂花
李蒙惠
早晨,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沁脾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我不禁心里一喜,哈,桂花终于开放了!
今年的桂花比往年更要姗姗来迟,寒露节气都过去这么多天,霜降都快要到了,还没什么动静。不是说“八月桂花遍地开”吗?
这也难怪桂花,今年的气候实在是太反常了,重阳节那天的气温居然还是38度。寒露过后天稍转凉,但忽寒忽热,总无定数。桂花虽不娇贵,但对气温还是有要求的,一般要在20度左右才会开化。
花其实是一种特别聪明的精灵,它们对气候的反应要比我们人类敏感得多,也守信得多。我们常说的“花时”,“花信”就是这个意思。
桂花不选择在春天开而是绽放于清寒的季秋,也是一种高贵,因而获得人们喜爱。
因为喜爱,人们赋予桂花很多别称:因为叶子像圭而称“桂”;纹理如犀,又叫木犀;其清雅高洁,香飘四溢,被称为“仙友”;桂花又被称为“仙树”、“花中月老”。桂花通常生长在岩岭上,也叫“岩桂”;桂花开花时浓香致远,其香气具有清浓两兼的特点,清可荡涤,浓可致远,因此有“九里香”的美称;黄花细如粟,故又有“金粟”之名;桂花为“仙客”;花开于秋,旧说秋之神主西方,所以也称“西香”或“秋香”;桂花树是崇高、贞洁、荣誉、友好和吉祥的象征,凡仕途得志,飞黄腾达者谓之“折桂”。
自古以来,桂花的神话传说不断出现,尤其是唐代小说中的吴刚伐桂的故事,更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传说中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汉朝河西人吴刚,因学仙时,不遵道规,被罚至月中伐桂,但此树随砍随合,总不能伐倒。千万年过去了,吴刚总是每日辛勤伐树不止,而那棵神奇的桂树却依然如故,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只有中秋这一天,吴刚才在树下稍事休息,与人间共度团圆佳节。毛泽东的诗词“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就源出于这一典故。
唐代冯贽所撰的《南部烟花记》记载,陈后主为爱妃张丽华造“桂宫”于庭院中,植桂一株,树下置药杵臼,并使张妃驯养一白兔,时独步于中,谓之月宫。可想而知,当时把月亮认作有嫦娥、桂树、玉兔存在的月宫这一传说已相当普及。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把桂树用于园林栽培了。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成为名贵的花卉与贡品,并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唐宋以后,桂花已被广泛用于庭园中栽培观赏。
而人们对桂花的诗赞,也源远流长,代不乏书。
屈原的《九歌》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
唐代宋之问的《灵隐寺》诗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著名诗句,故后人亦称桂花为“天香”。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宋代一代才女李清照更是写出《拥鸽天·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让桂花性情横溢。
作者简介:
李蒙惠,浙江省丽水市人。当过知青,干过演员,误入小城文化圈,庸碌无成,直至从文联退休。雅爱山水,喜欢摄影,偶玩诗联。



